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8 ,大小:111KB ,
资源ID:99985      下载积分:5 金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doc)为本站会员(飞猪)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发送邮件至doc331@126.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doc

1、word某某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如此2012年修订第一章 总 如此1、目的为了加强对全省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的指导,规X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根据中华人民某某国城乡规划法、某某省城乡规划条例、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X,结合我省实际,对2006年颁布的某某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如此进展修订,制定本导如此。2、适用X围本导如此适用于我省城市含县城,下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其中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需符合本导如此四、六、七的规定,并根据镇的规模和具体情况,参照执行九、十、十二、十三等有关内容的要求。3、根本原如此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遵循如下根本原如此:1依据

2、城市、镇总体规划,落实并协调相关专项规划要求;2统筹兼顾,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开展、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3合理、综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统筹规划;4遵循可持续开展原如此,贯彻落实交通引导、低碳生态等要求;5处理好规划刚性与弹性的关系,并表现规划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6适应经济社会开展需要,保障公共利益,合理配置根本公共服务功能。4、其他规定1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X,不得违反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规定,规划所依据的根底资料须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要求。2各市可结合当地实际和工作

3、需要,在本导如此的指导下制定相关技术细如此或规定,其内容应当与本导如此相衔接。第二章 编制单元1、划分目的为了便于全面系统地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化、落实城市、镇总体规划的意图,形成系统有序的城市规划控制引导体系,应将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划分为假如干编制单元,以此组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项目。2、划分原如此1地域完整划分编制单元应覆盖规划期内城市、镇规划建设用地的全部地域X围。相邻编制单元X围不重叠并无缝衔接,同时应综合考虑相邻编制单元之间各相关要素的协调。2界限稳定划定编制单元应统筹考虑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分区、交通分区、景观分区以与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主

4、导功能,结合自然地貌、主要交通道路、重要根底设施等空间要素和行政区划等社会要素确定,其“四至界限应明确、稳定,划定的编制单元不应随意变动。3规模适度编制单元的规模既要考虑功能配置的相对完整,又要有利于在编制周期内进展深入研究。用地功能相对单一的地区可适当划大,用地功能较为混合的地区宜适当划小;城市新区可适当划大,旧城区、城市中心区等宜适当划小;城市特色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等特殊地区的编制单元划分,应保持边界完整性,以有利于保护和塑造城市特色。4编码统一编制单元由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统一的编码。3、划分组织1划定编制单元的划定根据技术复杂性和划分工作量,因地制宜采用适宜的组织方式,中小城

5、市、镇宜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编制同步进展,特大城市、大城市可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单独组织。2实施编制单元划定后,应以其为项目X围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3调整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具体情况,以与城市开展和规划管理要求,对编制单元X围进展必要的调整与优化。边界调整时,相关编制单元四至界限应作相应调整,以确保不重叠和无缝衔接。4、规划内容确定各编制单元的名称、编码、四至界限和面积。特大城市、大城市单独组织划定编制单元时,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编制单元的功能定位、常住人口规模、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根本开发强度等内容,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并保持城市总

6、体规划确定的用地结构。第三章 根本控制单元1、划分目的为使控制性详细规划保持必要的弹性,提高实施的可操作性,可根据本地规划管理需求,在编制单元与地块两个空间层次之间划分根本控制单元。2、划分原如此1以城市主次干路、河流、铁路等明确的空间要素为边界,同时考虑与街道、社区等行政界限结合;2内在功能的关联性和土地使用性质的可兼容性;3适度的用地规模,旧城区以20-30公顷为宜,新区以60-100公顷为宜,同时应考虑图如此查阅的适宜比例。3、控制内容1主导属性指根本控制单元的主导功能,并作为确定用地兼容性的重要依据。2总建设规模指根本控制单元内的总建筑面积,并作为核算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容

7、量的根底。根本控制单元内各地块的开发总量不应突破根本控制单元总建设规模的上限控制要求,当根本控制单元主导属性为工业用地时,应同时规定总建设规模的上下限控制要求。3配套设施指根本控制单元内应设置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其内容、数量与规模为强制性内容,其位置与用地边界既可以为强制性内容,也可以为引导性内容,但其位置只允许在根本控制单元内进展调整,用地边界应考虑相应设施经济合理的建设和使用要求。4广场和街旁绿地指根本控制单元内应布置的广场和街旁绿地,其数量、规模和位置为强制性内容,其用地边界既可以为强制性内容,也可以为引导性内容。第四章 城市用地分类与兼容控制1、城市用地根本分类执行城市

8、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2、城市用地新增类别表4.11不得增加大类用地类别;考虑新出现的用地类型、混合用地类型,适当增加中类用地类别,以增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适应性;需刚性控制的用地增加小类用地类别或细分小小类用地类别。2小类、小小类用地类别由设区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在本导如此根底上适当增加,以统一规X本市X围内规划编制的城市用地分类。3新增用地类别的代号编码以小写英文字母结尾,以明示与国标编码的区别。新增城市用地类别和代号表国标大类新增城市用地类别代号新增城市用地类别名称新增城市用地类别表述中类小类小小类RRa其他居住用地单独占地、具有特定用途的居住

9、用地。Raa学生公寓用地位于校园外且单独占地的学生公寓用地。Rab老年公寓用地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具备相关配套设施的居住用地。Rxa幼托用地单独占地的幼儿园、托儿所用地。RB商住混合用地以住宅为主混合商业办公等功能的用地。AA33a小学用地小学用地。A33b初中用地初级中学用地。A33c高中用地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用地。Aa居住区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集中设置、为居住区居民提供配套服务、包含多种根本公共服务功能的混合用地。BB4a充电站用地电动汽车充电站用地。MMa生产研发用地为工业生产提供研究、开发、试验、孵化等服务,独立布局的用地。SS1a快速路用地城市快速路用地。S1b主干路用地城市主干路

10、用地。S1c次干路用地城市次干路用地。S1d支路用地城市支路用地。UU3a人防设施用地人防设施用地。GG1a综合公园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户外活动、规模较大的集中绿地。G1b专类公园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并有相应设施的绿地。G1c街旁绿地相对独立、有一定游憩设施、规模较小的绿地。3、用地兼容原如此1涉与保护公共利益、生态环境和保障城市安全的用地应严格控制,保障其必需的用地规模,不得占用或随意变更;在可兼容X围内,按公益性优先的原如此进展兼容。2不影响根本控制单元的主导属性,保持合理的用地结构。3提倡适度的混合用地,保持编制单元内合理的就业与居住关系。4满足相邻关系的要求,不得影响地块周边环境

11、质量和整体景观形象。4、用地兼容控制为适应城市开发和土地利用的不确定性,在符合兼容原如此的前提下,规划可以结合编制单元的具体情况,依据表4.2的规定确定各地块允许兼容、有条件兼容和禁止兼容的用地类别。其中允许兼容的用地类别不得超出表4.2规定的X围,禁止兼容的用地类别不得少于表4.2规定的X围,有条件兼容的用地应根据根本控制单元的管理要求对地块提出用地兼容的条件。地块用地性质作兼容调整的,其开发控制要求应相应调整。第五章 用地策划1、用地策划目的在关注民生、利于公平、保护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开发策略进展深入研究和不同方案的比选,综合考虑功能、生态、经济、景

12、观等多种因素,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和设施,科学确定各项控制要素,引导土地利用和设施建设的时序,优化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性和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2、用地潜力分析以土地权属宗地为根本单元,系统分析现状土地利用和建筑情况、周边用地和设施配套状况,结合上位规划、权属单位开展意向和居民意愿进展开发潜力分析,合理确定保存用地、更新用地和改造用地,作为开展用地策划的根底。3、用地策划的一般要求1集约性要求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挖掘现有土地资源使用潜力、加强土地资源的复合利用和再利用等方法,综合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倡导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以公交可达性水平

13、和交通承载能力水平指引建设强度梯级分布,引导城市人口和功能活动向公交走廊两侧集聚,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2经济性要求以用地潜力分析为根底,通过开发本钱收益分析,综合市场开发需求、历史文化保护、交通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空间形态优化等整体性要素关系,合理确定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协调好与周边地区、相邻地块关系,在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提升地块开发的经济效益,增强规划的可行性。3功能性要求合理区分不同经济开展水平兴旺地区、欠兴旺地区、不同开发建设条件已建地区、新建地区、编制单元不同主导功能类型中心区、工业区、生活区等等情况下公共服务功能需求、设施配置水平的差异性,综合确定各类设施配置标

14、准和建设规模,并优先保障其用地需求。4操作性要求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开发的客观规律,合理制定土地开发条件,引导投资特别是市场投资、推进城市建设向预期的目标迈进。综合考虑开发时序和配套时序对土地价值的影响作用、对本编制单元功能提升和空间优化的意义,以与旧区更新改建的需求和投资估算等因素,合理安排规划实施时序。第六章 地块划分1、划分目的分解控制指标,落实控制要素,满足规划实施管理和分期、分块建设的要求。2、划分依据1与土地使用权属边界和基层行政管辖界限相协调;规划予以保存和新建的、用地相对完整独立的机关团体、部队、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宜单独划块。2用地性质宜明确单一功能,适应混合功能用地开发需求

15、地块内可以包含相互兼容的用地性质。3城市“五线规划注:指城市道路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文教体卫专项规划等确定需刚性控制的设施用地,宜划分至最小类别,其他用地可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区位、不同控制要求原如此上划分至中类或小类。3、地块规模地块规模应适应城市交通规划所确定的支路网密度要求,并与区位、用地类型、开发控制要求等相适应。住宅街坊的规模以合理的城市支路网密度和适宜的整体开发规模为控制依据,旧区、公交优先开展区宜24公顷,其他地区一般不超过8公顷。一般以完整的住宅街坊为规划居住用地地块,也可将住宅街坊细分为多个地块。工业街区的规模依据相关产业门类生产需要确定,一般不超过

16、12公顷,每个街区可细分为多个地块。4、地块界限调整相邻的同类地块或可兼容的地块可以合并,较大规模的地块可以进一步细分,规划应说明地块合并与细分的原如此、合并与细分后的控制要求等,以适应城市开发的不确定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地块合并不得降低支路网密度规划标准。在出具地块规划条件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地块界限进展适当调整。第七章 根本内容与控制要求1、城市“五线1城市道路红线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主要支路的位置、红线宽度等为强制性内容;次要支路的位置可以作为强制性内容,也可以作为引导性内容,允许适当调整,但不得降低其路网密度、不得减小红线宽度。2城市黄线城市黄线指对城市开展有影响的、规

17、划中必须控制的城市根底设施用地的控制界限。线形廊道的位置、宽度和沿线的防护距离等为强制性内容。其他非线性设施的数量和用地面积为强制性内容,位置和用地边界可以作为强制性内容,也可以作为引导性内容。当作为引导性内容时,其位置只允许在根本控制单元内合理调整,且应符合合理的半径要求和相应的建设要求。敏感性设施应协调好与其它用地开发的时序,其用地边界、周边防护距离等应符合相关设施建设和使用要求。3城市绿线城市绿线指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的界限。公园绿地的数量、位置和用地面积为强制性内容,用地边界可以作为强制性内容,也可以作为引导性内容。当作为引导性内容时,其用地边界应符合相应建设要求,方便人的活动。防护绿地

18、的界限为强制性内容。4城市蓝线城市蓝线指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城市地表水体的位置、面积为强制性内容,规划新增景观水体的边界可以作为引导性内容,其他水体的边界为强制性内容。5城市紫线城市紫线指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X围界限。规划中应标出城市紫线的具体界限,明确相关控制要求,作为强制性内容。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行政办公、文化、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以与居住区级综合公共服务等设施。居住区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应按照服务人口、人均指标要求确定其规模,并根据合理的服务半径优化布局。新建地区宜采用集中布局模式,已建地区可因地制宜采用灵活的布局模式。公共管理

19、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用地面积、配置内容、建设规模为强制性内容,位置和用地边界可以作为强制性内容,也可以作为引导性内容。当作为引导性内容时,其位置只允许在根本控制单元内合理调整,且应符合合理的服务半径和相关建设要求。3、根本指标综合规划X围的主导功能、开发程度、交通组织、景观风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规划要求,并考虑城市“旧区和“新区的差异,因地制宜选用不同的地块控制指标,确定相应的控制方式和强制性规定。1容积率控制方式:上限控制、下限控制、上下限控制、基准容积率1加浮动幅度等。一般情况下,工业用地应控制容积率下限有特定生产工艺要求的,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他用地应控制容积率上限;有历史文化保护

20、景观风貌等特别要求的地区可同时控制上下限;市场开发性质的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商住混合用地可采用基准容积率加浮动幅度的控制方式,浮动幅度不应超过15%,超过一定规模的地块在提出容积率允许浮动幅度的同时,还应同时规定允许浮动建筑总面积的合理上限;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宜同时规定容积率下限和上限。基准容积率是测算根本控制单元总建设规模的依据,根本控制单元总建设规模为强制性内容,各地块建筑面积汇总不得突破根本控制单元的总建设规模。2建筑密度控制方式:上限控制、上下限控制等。一般情况下,各类用地均控制建筑密度上限,有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的地区、景观风貌地区、工业用地可同时控制建筑密度上下限。3建筑高度控

21、制方式:上限控制、下限控制、上下限控制等。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建筑高度应作为强制性内容,一般地区建筑高度可以作为强制性内容,也可以作为引导性内容。不同地区的建筑高度控制:有历史文化保护、空间景观塑造、机场净空保护、城市安全与防灾、公用设施技术等要求的地区,应控制建筑高度上限;有空间轮廓和开放空间围合要求的地区,应同时控制建筑高度上限和下限;规划确定的高层建筑引导区必要时可控制建筑高度下限。4绿地率控制方式:下限控制、上下限控制等。一般情况下,工业用地应同时控制绿地率上限和下限;有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的地区,也可同时控制绿地率上限和下限;其他用地应控制绿地率下限。4、根本内容确定有关法律、法规与本导如此

22、规定的必须进展强制性控制的内容为根本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确定其控制方式,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情况,增加必要的根本内容,明确适宜的控制方式。第八章 城市设计1、行为活动分析综合分析各类行为活动特征,系统梳理景观体系包括景观点和观景点,根据人的活动路径的不同高度和运行速度,提出相应的空间景观控制要求,重点对慢行通道的尺度、服务设施、景观环境等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2、界面控制根据界面的构成要素建筑、绿化、山体等、人的活动特点、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等,对本地区城市界面景观特征、贴线率2以与沿线建筑主体、裙房、构筑物的高度、面宽等提出控制要求,对建筑立面、风貌特色以与绿化景观、环境设施等提出

23、引导要求。1广场界面根据不同类型广场的空间围合特点,对周边建筑、绿化的连续性与其与广场之间的高宽比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2街道界面街道界面强调连续性和韵律感,根据街道尺度、功能特点,重点对沿街建筑高度、贴线率与退让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有较大规模集散需求的建筑控制必要的退让空间,其他建筑尽量提高贴线率。3滨水界面滨水界面强调自然性和亲和感,研究水体与岸线、道路、滨水建筑、绿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对沿线建筑的高度、体量、绿化形态、亲水要素等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4沿山界面沿山界面强调立体性和通透感,保护山体的自然形态,重点对沿山建筑高度、屋顶、绿化景观等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3、景观风貌控制落实总体规划

24、相关专项规划中对本地区城市设计的控制与引导要求,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人文等景观风貌资源,以视觉景观分析为根底,结合规划地段的人群活动特征以与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引导空间景观体系构建。1节点确定景观风貌节点的位置和类型,对其周边建构筑物的高度、风貌以与环境景观等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2廊道划定景观视廊的控制X围,对控制X围内的建构筑物、绿化等提出高度、风貌等控制或引导要求。3色彩遵循层次清楚、相互协调、有序变化等根本原如此,对规划X围内的城市色彩提出分片引导要求。4、开放空间组织开放空间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特色的重点地区,应结合活动人群的行为规律,统筹安排开放空间,并与城市公交和

25、慢行系统严密衔接。1广场根据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与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广场的性质,可分为市民广场包括文化广场、游憩广场等、纪念性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市政广场等。根据广场的不同功能和区位,确定相应的用地规模、空间尺度和布局形式,满足开放性、易达性、大众性的要求,均衡分布,形成体系。根据广场类型与使用者活动特点,提出广场的外部交通衔接、出入口、设施配套、绿地率、硬地率等控制要求,并对广场风貌、绿化景观等提出引导要求。2街道确定景观道路、特色街道的位置和长度,与周边交通协调衔接,对沿线土地使用功能、建筑形式、绿化景观提出控制要求,对配套设施、环境小品提出引导要求。3滨水空间根据景观

26、水面、河、湖、江、海等不同类型水体的尺度和用途,结合使用者的滨水和水上活动方式,针对不同滨水空间类型,对水体沿岸功能、岸线和护岸形式、防洪设施、生态保护等提出控制要求,并对植物配置、绿化景观、滨水设施等提出引导要求。4沿山空间根据山体在城市中所处的区位,综合分析山体高度、坡度、植被等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结合使用者在山体周边和山上的活动方式,对安全防护、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交通组织、配套功能等提出控制要求,并对周边地段的建筑高度、建筑景观、绿化景观等提出引导要求。5、建筑控制与引导1建筑高度综合分析规划地段的区位、功能定位、交通和市政设施配套条件、历史文化保护、空间景观、城市安全、经

27、济性等因素,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加强视廊、视野景观分析,提出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划分建筑高度分区,合理引导高层建筑布局,优化整体天际轮廓,提升交通和公用设施的集约性。2建筑风格分析现状建筑风格特征,按照保护并延续地方建筑优秀文化传统、强化城市特色的根本要求,结合不同使用功能,提出建筑风格引导要求。3建筑色彩遵循统一中求变化、保持城市文脉、凸显地方特色、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等原如此,对建筑色彩提出引导要求。第九章 综合交通1、根本原如此1交通引导加强交通供给与组织方式与用地开发的互适应分析,根据交通影响对用地功能、开发强度、相关设施布局等进展校核、反应,有效发挥交通引导作用。2分区调控根据城市总体规划

28、综合交通规划等上位规划确定的交通分区和规划要求,具体落实路网密度、停车调控系数、公交站点覆盖率等指标的要求,并可视需要对上位规划进展校核和反应,明确相应的对策与措施。2、道路系统1道路a道路网络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确定的路网结构和具体交通分区的路网密度指标,结合用地布局的细化,优化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线形,深化并完善支路网,形成等级清楚、结构合理、协调衔接的道路系统。b道路功能综合内外交通衔接、内部交通组织、引导用地布局等要求,明确道路所承当的主要功能。c道路红线结合现状根底,考虑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线路与站点设置、交叉口展宽、港湾式车站设置、高架和下穿道路衔接等要求,确定道路

29、红线宽度。d出入口根据城市交通管理要求,确定禁止开口路段,必要时应确定局部或所有地块的出入口,出入口设置数量、方位、宽度等应与地块交通需求相匹配。e道路横断面结合现状根底,综合考虑交通组织、用地开发与景观塑造等要求,协调人车关系,注重公交和慢行空间保障,优化路权分配。2交叉口a交叉口形式一般道路相交采用平面交叉口,必要时拓宽交叉口路段,增加进口和出口车道数,提高通行能力;快速路、交通量大的主干路相交路口宜采用立体交叉口,立体交叉力求形式简单,节省用地和造价,主流方向便捷,机非分道行驶。b交叉口用地规模根据相交道路最外侧机动车道适宜转弯半径合理控制交叉口用地规模,节约用地,减小行人过街距离。c交

30、叉口渠化原如此上仅对相交道路中的次干路与以上等级的道路进展渠化,且应优先考虑红线内渠化,支路与慢行功能为主的道路不予渠化。规划应制定需渠化交叉口的设计指引,指导交叉口渠化工程设计。d交叉口坐标和标高确定需刚性控制的道路交叉口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道路平曲线拐点坐标和半径、道路纵曲线变坡点坐标,指导道路工程设计。3、公共交通1常规公交a公交线路依据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落实公交线路,对道路通行条件与公交线路布置要求进展校核,提出解决措施。b公交场站中途站:根据交通分区对站点覆盖率的要求,明确调整与增设的公交站点位置,明确港湾式停靠站位置与对道路红线的要求。其他场站:依据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校核并明确首

31、末站、枢纽站、停车场、保养场等设施的数量、位置、规模和占地面积。c公交优先专用道根据城市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校核并确定公交优先专用道位置与交叉口展宽要求。2快速公交a快速公交线路依据城市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确定的快速公交线路布局,落实快速公交线路走向和用地控制要求。b快速公交场站依据城市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落实快速公交枢纽站、中间站、停车场的位置和用地控制要求,协调好车站与人行过街设施的关系。3城市轨道交通a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落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等规划确定的线路走向,划定控制保护区。b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落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等规划确定的轨道交通枢纽站、中间站的位置和用地控制要求,协调与周边用地开发和交

32、通组织的关系。c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的功能需求,落实用地控制要求和周边建设控制要求。d城市轨道交通附属设施明确主变电站、集中冷站、控制中心等配套设施用地规模和X围的控制要求。4公交换乘枢纽a设施配置以换乘便捷为原如此,明确换乘设施类型、规模与布局,满足小汽车、慢行交通换乘公共交通的出行需求,以与不同公交方式、不同公交线路之间的换乘需求。b周边用地开发引导根据公交换乘枢纽功能、等级与区位条件,合理组织枢纽周边用地布局,引导公共服务功能集聚,适当混合并提高开发强度。4、慢行交通1网络与功能构建慢行交通网络,确定通勤、休闲等不同功能慢行线路的走向与其对路权分配、设施配置的要求

33、注重与公交站点、开放空间的衔接。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应合理确定慢行空间占道路红线宽度的比例。2慢行过街设施、机动车停车设施1根本原如此停车供给类型以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落实停车分区调控理念,分区、分类配置停车设施,并根据需要对分时、分价调控提出政策建议;与土地利用相协调,合理布局停车设施,积极开展立体停车停车楼或地下停车库,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倡停车需求顶峰时刻不同的相邻地块联合配置停车,引导建筑物配建停车位的社会化利用,从用地布局安排等方面为其创造规划条件。2公共停车设施确定主要公共停车设施规模、数量和布局。3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一般情况下执行省和所在城市有关建筑物

34、配建停车设施标准,公共交通优先开展区宜设置停车配建指标上限;旧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等特殊地段或汽车站、火车站、大型城市综合体等特别设施应通过交通影响分析确定配建停车设施的规模和建设方式。4路内停车泊位按照城市道路内汽车停车泊位设置标准DGJ32/TC022005对路内停车泊位设置的要求,明确可设置路内停车的路段与区域。6、加油气站根据加油气站服务半径与不同交通分区的差异化要求,与加油气站专项规划协调,合理测算加油气站的数量,明确加油气站的位置、等级、用地面积与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等要求。7、电动汽车充电站与停车设施、加油气站、变电站布局相协调,预控电动汽车充电站用地。第十章 低碳生态1、布局原如此

35、1职居平衡分析现状就业岗位与居住容量的关系,通过调整用地类别和布局,优化职居平衡关系,缩短通勤交通出行距离,促进交通减量。2紧凑开发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用地开发,合理提高公交枢纽、站点和走廊周边土地开发强度,形成较高的居住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和公共设施集聚度,促进提高公交出行比例。3功能复合鼓励可兼容用地适度混合开发,构建级配合理、布局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开放空间体系,形成有利于慢行交通的用地布局,减少机动交通出行。2、生态建设1生态格局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落实生态空间保护与控制要求,完善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生态空间体系。2绿地规模从有利于提高碳氧平衡、吸污降噪等生态效益出发,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绿

36、地系统等相关专项规划要求,合理确定绿地总量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等控制指标。3绿地布局从有利于扩大公共绿地服务X围、优化水生态环境、合理设置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综合分析,优化绿地布局,注重均好性、可达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4绿化配置优先保护原生态环境,重视绿化品种与其养护的经济性,明确本地物种比例、单位绿地面积乔木量、物种多样性等控制要求,有效提高生态效益。5立体绿化节约用地,提升有效绿化空间,兼顾增加碳汇、建筑节能等功能要求,确定可上人屋面绿化比例等控制指标与墙面绿化等控制要求。3、资源利用1再生水利用明确再生水水源和水质标准,确定再生水用户、需求量、供水X围、供水方式与管网布局。

37、2雨水利用综合考虑用地性质、建筑密度、雨水利用能力等因素,结合本地区降雨强度与密度,引导下凹式绿地、雨水塘、地下雨水池等雨水留蓄设施建设,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绿地浇洒与道路场地清洁。提高硬质地面透水面积比例,以便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3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如此,完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与处置设施布局,明确相关防护要求。4、建筑节能和新能源利用1建筑节能根据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等相关要求,确定建筑节能标准、绿色建筑比例、节能照明普与率等控制指标和相应实施措施。2新能源利用结合地方资

38、源条件,明确太阳能、地水热能等新能源利用方式和设施布置要求,确定集中式太阳能热水普与率、太阳能光板覆盖率等控制指标以与地水热能利用区域等引导性要求。第十一章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1、根本原如此1整体化:规划X围内的各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整体规划,注重与相邻区域的协调,保持地下空间之间必要的连通,形成完整的地下空间网络。2一体化:地上地下同步规划,在使用功能、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开发时序等方面相协调;不同功能的地下空间应统一规划,坚持公共用途优先、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如此。3具体化: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根底上,落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内容,明确地下空间开发位置、开发规模、建设要求以

39、与与地面、周边地下空间衔接的要求等。有地下轨道交通站点的地区,应深化研究站点周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4安全性:对地下空间与各类设施提出综合防灾等安全性控制要求。2、地下交通设施1地下轨道交通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地下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的位置、规模、标高、地面出入口等要求,提出整体开发、与周边用地和设施的衔接、交通组织等控制要求。2地下道路交通根据上位规划要求或结合交通影响分析,明确隧道的宽度、标高、出入口等控制要求。3地下停车设施按照分区调控的要求,明确地下停车设施的规模、标高、出入口、交通组织等控制要求。4地下物流设施落实专项规划,明确储藏空间、运输方式管道或轨道、运输线路与埋设等控制要求。5

40、地下慢行设施结合专项规划,明确地下慢行通道的位置、宽度、标高、出入口等控制要求。3、地下防灾设施根据综合防灾专项规划与相关配建要求,测算各类人防工程建设规模,明确建设方式和平战结合的使用要求。4、地下商业设施结合地上功能,划分地下空间鼓励和限制开发区域,合理布局地下商业设施,明确开发规模地下容积率、开发深度层数、标高、退让边界、用于地下与地上联系的步行和车行出入口、与周边地下空间的联系通道等控制要求,保持地下空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5、地下公用设施根据专项规划,结合土地利用情况,明确地下市政综合管廊和地下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煤气站、垃圾转运站、能源站、蓄水池等公用设施的位置、规模、标高等控制要求

41、第十二章 公用设施1、控制内容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与相关专项规划内容,落实各类公用设施建设内容和设计标准;合理测算各类公用设施需求量,确定建设规模、用地规模和管线规格;确定各类公用设施的位置、地下管线的位置、埋深以与地面线路的走向和廊道控制要求。2、给水工程1水源和给水水质依据上位规划,明确给水水源、给水方式与不同用途的给水水质要求。2给水量综合考虑规划X围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建筑规模、经济规模与现状用水量变化情况,以节约用水为原如此,测算用水需求量。3给水设施合理确定水厂、储水库池、给水增压泵站等各类给水设施的位置、设计标准、建设规模、用地规模和防护要求。4给水管线根据规划道路断面形式,确定

42、给水主、次干管和支管的走向、位置和管径。3、排水工程1排水体制明确排水体制,划定不同排水体制的分区。2排水模式根据排水体制,以保障排水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建设标准、提高管理水平为根本原如此明确雨、污水处置模式。3场地标高根据排水要求确定地块内场地标高,一般情况下,地块内各雨水收集区最低点标高应高于其所接入市政雨水管所在道路的标高。4雨水排涝工程a雨水分区与建设要求根据规划X围的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条件,合理划定雨水汇水分区,确定雨水排放出路与排放方式。雨水自排区应明确场地建设要求,对易积水片区提出改造方案,抽排区适当提高排涝标准。b雨水量根据汇水面积和暴雨强度公式,综合考虑雨水下渗与留蓄

43、措施,测算雨水排放量。c雨水下渗与留蓄利用充分考虑雨水就地下渗措施,减少雨水径流量,引导不同用地进展雨水留蓄与利用,合理保护现状水面,提高调蓄能力。d雨水管渠根据规划道路断面形式与地形地貌,合理安排雨水主次干管渠、支管渠的走向、位置和管径断面,适当提高管道建设标准。e雨水设施合理确定雨水泵站、容蓄水池、雨水排放口等各类雨水设施的位置、建设规模、用地规模和防护要求。f排涝设施根据抽排区具体情况,按照排涝标准与调蓄能力确定抽排区排涝泵站位置与规模,提高排涝泵站稳定安全运行的保障能力。5污水工程a污水收集区根据排水体制、处理模式以与地形、地貌条件,合理划分污水收集分区。b污水量根据用水量测算污水排放

44、量。c污水设施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污水提升泵站、污水排放口等各类污水设施的位置、设计标准、建设规模、用地规模和防护要求。d污水管线根据规划道路断面形式与地形地貌,合理确定污水主次干管、支管的走向、位置和管径。4、再生水工程1再生水应用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优先推广实施再生水工程。再生水系统应结合常规给水系统、污水处理厂布局与用户需求合理应用。2再生水水源明确再生水水源、给水水质与给水方式。3再生水量根据再生水用水需求与再生水生产能力综合确定再生水供给量。4再生水设施合理确定再生水厂、再生水增压泵站等设施的位置、设计标准、建设规模、用地规模和防护要求。5再生水管道采用管道给水方式时,确定再生水主次干管

45、支管的走向、位置和管径。5、供电工程1电源确定规划X围内主供电源的位置、电压等级、主变容量、用地规模、供电X围和防护要求。2用电负荷综合考虑规划X围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建筑规模、经济规模与现状用电量变化情况,本着节能和优化能源结构的原如此,测算用电负荷。3变电所、开闭所明确35kV与以上等级变电所的位置、主变容量、用地规模和防护要求;根据用电负荷分布,确定中压开闭所与配电所的设置原如此。4电力线路明确35kV与以上等级高压线的走向、位置、敷设方式,本着节约用地、有利开发、减少景观影响等原如此,确定架空线路走向,控制高压线走廊;确定中压配电线路的走向、位置和敷设方式。6、燃气工程1气源明确燃气气源、供气方式,确定燃气场站的位置、用地规模和防护要求。2用气量综合考虑规划X围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建筑规模、经济规模、现状用气量变化情况、气源与供给能力变化情况,本着节能和优化能源结构的原如此,测算用气量。3燃气设施明确燃气高中压调压站、储气站、G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等设施的位置、用地规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