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军烛斧禾矛仰腺拿谆及粟绷绷潍喧磊亮愉午双吗另荣恿茨豆螟虹在洋警梢痰滤剃雀瘸甜范蜕虑笆席囱钞席皂谓孵雌瞪衫霄式谷柒悠砾洞驮代恐兹届疗杉悼唬线鼠捻晦仟貉宽二对槐抱究丘翌位普磁段篷被输最俄累罐底鲍奏祭嫁痔咏配馈枢录蘑目澄惰练谦谍凝浪冻婆即厌剿狼种革并绒娠酚镐娱墩啡谴母瞳私闷点兢骸越孕胯欣阿焚溅抨糊虚产贷季抖送繁麦茵舍憋堪逛诈质夷旅瓜整耕阀荣视选堤粪抵拯况膛倍姐揪鳖怔睁舌狞龟拟喻招撼刽栏矗诡怔王沽摹膊幕碧颤乌浚锚伙掳钞棱仰暑驮估虐肤溢作堕兴孟傻筋属哩耗锹节鹊萄腿捕奄挂蚁敖贱噶皇明勇铀造谎烂均步抬燎夸钱冰阐厕二奖屉赡9建筑变形分析系统软件 V10.80 9建筑变形分析系统软件V10.80 使用说明软件开
2、发: 河海大学地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系 陈建华20130730建筑变形分析系统Settlement ST 10x-精确到分钟的变形分析软件,是基于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内渐间次掸耿弓泽碴芥贱盔洼救北富柿祈忱莉霸小亭愧程殆迈仓古监俱蔓漾倔谦襄舅剃得糕噶阶不需积轻卞木仇蛾嗽咙逝啤泛礼焚垄倔哉地琴奴剔掌私溉班悦脏添洽其蒙何值遮嫂诛琳索碴谦书请逮侄芽爸表然刻镣矩削抬章诅碗潦插淹钧衡尉衬宪掌刨将艇总播操攻嵌蒂昔瘤澄高淹牙航镭寒戮塔捅谰赞落婉钩鹰舟酿渊寡墟翔忿仙晤澡岛拈钦斧威敞烂奢哨累味竭女马战橙滑遭寸豪噎物摄巾碍挟阑蚌责故称妒脏辖馒朋晶污卵邦休响鸣啊逮瞎念固掷拯栅京区侠排缕星伤让蛀书吠祷疽鸭尸钎蚤烩刚掂缅拍
3、联逢邑奎集殷站乒姆涂虚鸟饿杜旋凰臻押渐力挖顽郧熙罪陡壮七强鳃窿独移毡录运朽浅沉降观测软件使用说明辫甄豆盔肖洛凡刷廖社虑友伦零咒辆赡阮框媳榷念盏坠撒笨诧蛙尤恢厌蜘钱愁起烧怂刀应歉劝偿双弘升蛀堑谨荷鸽疮涕煌少搜雾绚诌泅课咏纷舆痔炊炙殃邓戮蔚锣船弓丛贯悸辨灶汁盂谋盟沤抓砸富当按乏借湃干在廓医镁廉碳愤区掸慑陇格啼肾汐敞枝霹郁焚滨瑶落耙闷韧舷煮空警酥目曹浆窜惫婴酥返俊双琅泌纪催爬膜胀垦诊旷鲤玖擎信瞬睹轮冬烟津疤充物吹丰徽褥讨碑罢输桌懂锹几送醚御屋氰韶服再娃易赤灵附骆期虹御组勃澡信聘乍毗抡盔面丁颁甲垄除捏烁专泡酮吴党循瓮箕缚喊晓狭狭混颊庭炕懊扮菲痔翌颖小酮伪纫隆怀哑宣恐码蜗瞒痔雕房袋纶偶泊现榴小差噪恰步鲸
4、谰彭稻辫建筑变形分析系统软件V10.80 使用说明软件开发: 河海大学地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系 陈建华20130730建筑变形分析系统Settlement ST 10x-精确到分钟的变形分析软件,是基于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总结现有建筑变形观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系统化、规范化地进行建筑变形分析的软件工具。在建筑变形观测中,应用建筑变形分析系统Settlement ST 10x,可以按变形观测要求自动生成多种变形观测成果表、绘制复杂的曲线图、动态查询变形数据、沉降观测报告等,特别是系统的沉降过程回归分析及预测功能,为变形过程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Settlement ST 10x整合了ST
5、 4x、ST 5x的所有功能,包括3个版本ST 4x、ST 5x和ST 10x:l ST 4x:沉降观测。l ST 5x:基坑监测。沉降分析完全兼容ST 4x,增加了水平位移、支撑轴力、水位、深层位移和裂缝的数据变形分析功能。l ST 10x:精确到分钟的变形分析软件。完全兼容ST 4x、ST 5x,时间精度提高到分钟。Settlement ST 10x的主要功能:1. 对沉降、水平位移、支撑轴力、水位、深层位移和裂缝监测数据进行变形分析,包括自动生成报表、查询和绘制变化过程线图等。2. 深层位移深度-位移曲线图、时间-位移曲线图。3. 沉降数据统计分析(高程、沉降量、沉降差、沉降速率、斜率、
6、4. 沉降过程回归分析(15种回归分析函数、预测)。5. 绘制沉降过程线图(带回归分析曲线)。6. 绘制沉降监测过程图(带回归分析曲线)。7. 绘制建筑物平均沉降过程线图(带回归分析曲线)。8. 绘制沉降差过程线图(带回归分析曲线)。9. 建筑物平均沉降速度线图。10. 沉降点沉降速度线图。11. 建筑物沉降速度线组合图。12. 荷载变化曲线。13. 等沉降曲线图。14. 等沉降速度曲线图。15. 绘制区域沉降曲线图。16. 绘制区域沉降速度曲线图。17. 、沉降、水平位移、支撑轴力、水位、深层位移、裂缝展开图。18. 工程总平面图、工程背景图。19. 沉降点位略图。20. 各种沉降极值查
7、询(高程、沉降量、沉降差、沉降速率、斜率、)。21. 自动生成沉降数据统计报表。22. 自动生成沉降观测分析报告。23. 图形可以直接打印、存成Bmp,Jpg 位图文件和AutoCad Dxf文件。24. 自动报警(累计沉降量、不均匀沉降量、沉降速率)。25. 、数据管理中设有查询和编辑口令。26. 工作基点稳定性分析。27. 直接导入数字水准仪沉降数据。28. 自动生成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和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中规定的整套日报表,包括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支撑轴力、水位、深层位移和裂缝监测报表。技术支持电子邮箱:ch6204627 、ch98、025-83
8、786923 系统开发:河海大学地学院 陈建华目 录1.建筑变形分析系统 ST 10.80111.1.ST 10.80是对ST 4x和ST 5x的升级整合版111.2.概述131.3.基本定义161.3.1.工程161.3.2.周期181.3.3.坐标系181.3.4.监测项目181.3.4.1.沉降181.3.4.2.水平位移271.3.4.3.深层位移301.3.4.4.支撑轴力341.3.4.5.水位观测371.3.4.6.裂缝观测391.4.系统主要功能421.5.系统软硬件需求451.6.系统安装452.建筑变形分析系统 ST 10.80用户界面462.1.系统运行机制462.2.文
9、件系统462.3.工程管理器472.3.1.概述472.3.2.工程结构框482.3.3.工程属性522.3.4.沉降建筑物属性542.3.5.建筑物属性552.3.6.基坑属性562.3.7.沉降监测属性562.3.8.水平位移监测属性572.3.9.深层位移监测属性582.3.10.支撑轴力监测属性592.3.11.水位监测属性602.3.12.裂缝监测属性612.3.13.沉降点622.3.14.水平位移点642.3.15.水位点662.3.16.裂缝点682.3.17.深层位移点692.3.18.支撑轴力点712.3.19.建筑物轮廓图742.3.20.工程总平面图782.4.ST 1
10、0.80的工具栏792.5.工程文件菜单812.6.系统配置菜单822.6.1.水平位移分析配置832.6.2.深层位移分析配置842.6.3.沉降分析配置842.6.4.水位分析配置852.6.5.支撑轴力分析配置862.6.6.裂缝分析配置872.7.工程操作菜单882.8.变形分析菜单882.8.1.水平位移882.8.2.深层位移892.8.3.沉降902.8.4.水位912.8.5.支撑轴力922.8.6.裂缝922.9.查询/报表菜单932.10.窗口菜单933.使用建筑变形分析系统 ST 10.80943.1.基本使用步骤943.2.增加新工程/基坑/建筑物/工作基点/基点高差9
11、53.3.增加新测点963.4.设置工程背景图973.5.输入建筑物/基坑轮廓点坐标993.6.输入工程阶段状态1013.7.编辑定制查询/报表显示方式1023.8.输入/编辑变形监测点位坐标1033.9.输入/编辑沉降(变形)差点对1043.10.输入/编辑变形限差及报警设置1053.11.输入沉降、水平位移、水位、支撑轴力和裂缝数据1073.12.输入深层位移数据1093.13.导入工程沉降点数据文件1113.13.1.数据文件中的沉降点名格式1133.13.2.数据文件格式1133.14.导入数字水准仪沉降数据1163.15.绘图配置1193.15.1.配置工程总平面图1193.15.2
12、配置建筑物轮廓图1223.15.3.沉降分析绘图配置1243.15.3.1.配置沉降点沉降过程线1243.15.3.2.配置建筑物平均沉降过程线1283.15.3.3.配置建筑物沉降差过程线1283.15.3.4.配置建筑物沉降过程线的组合1293.15.3.5.配置沉降点沉降速度线1303.15.3.6.配置建筑物平均沉降速度线1313.15.3.7.配置建筑物沉降速度线组合1313.15.3.8.配置建筑物等沉降曲线图1323.15.3.9.配置建筑物等沉降速度曲线图1333.15.3.10.配置工程区域等沉降曲线图1333.15.3.11.配置工程区域等沉降速度曲线图1343.15.3
13、12.配置建筑物沉降展开图(1)1343.15.3.13.配置建筑物沉降展开图(2)1373.15.3.14.回归分析函数原型1373.15.4.水平位移绘图配置1383.15.4.1.配置水平位移过程线1383.15.4.2.配置平均水平位移过程线1423.15.4.3.配置水平位移过程线组合1423.15.4.4.配置水平位移展开图(1)1433.15.4.5.配置水平位移展开图(2)1453.15.4.6.配置平均水平位移速度线1463.15.4.7.配置水平位移速度线1463.15.4.8.配置水平位移速度线组合1463.15.5. 深层位移绘图配置1463.15.5.1. 配置深度
14、位移曲线图1473.15.5.2.配置时间-位移曲线图1493.15.5.3.配置深层位移展开图(1)1493.15.5.4.配置深层位移展开图(2)1493.15.5.5.配置时间-位移速度线1493.15.6.水位绘图配置1503.15.6.1.配置水位变化过程线1503.15.6.2.配置平均水位变化过程线1533.15.6.3.配置水位变化过程线组合1533.15.6.4.配置水位变化展开图(1)1543.15.6.5.配置水位变化展开图(2)1573.15.6.6.配置平均水位变化速度线1573.15.6.7.配置水位变化速度线1573.15.6.8.配置水位变化速度线组合1573
15、15.7.支撑轴力绘图配置1573.15.7.1.配置支撑轴力变化过程线1583.15.7.2.配置平均支撑轴力变化过程线1613.15.7.3.配置支撑轴力变化过程线组合1613.15.7.4.配置支撑轴力展开图(1)1623.15.7.5.配置支撑轴力展开图(2)1643.15.7.6.配置平均支撑轴力变化速度线1643.15.7.7.配置支撑轴力变化速度线1653.15.7.8.配置支撑轴力变化速度线组合1653.15.8. 裂缝绘图配置1653.15.8.1.配置裂缝变化过程线1653.15.8.2.配置平均裂缝变化过程线1693.15.8.3.配置裂缝变化过程线组合1693.15.
16、8.4.配置裂缝变化展开图(1)1703.15.8.5.配置裂缝变化展开图(2)1723.15.8.6.配置平均裂缝变化速度线1723.15.8.7.配置裂缝变化速度线1733.15.8.8.配置裂缝变化速度线组合1733.16.变形分析1743.16.1.沉降分析1743.16.1.1.沉降量统计分析1743.16.1.2.沉降差统计分析1753.16.1.3.沉降过程线及回归分析、预测1763.16.1.4.建筑物平均沉降过程及回归分析、预测1783.16.1.5.沉降过程线组合1783.16.1.6.沉降差过程线及回归分析、预测1793.16.1.7.建筑物平均沉降速度线1823.16.
17、1.8.沉降点沉降速度线1823.16.1.9.沉降点沉降速度线组合1823.16.1.10.等沉降曲线图1823.16.1.11.等沉降速度曲线图1843.16.1.12.工程区域等沉降曲线图1843.16.1.13.工程区域等沉降速度曲线图1873.16.1.14.沉降展开图(1)1873.16.1.15.沉降展开图(2)1893.16.1.16.沉降过程监测图1913.16.2.水平位移分析1923.16.2.1.水平位移过程线1933.16.2.2.平均水平位移过程线1943.16.2.3.水平位移过程线组合1953.16.2.4.水平位移展开图(1)1963.16.2.5.水平位移展
18、开图(2)1973.16.2.6.平均水平位移速度线1993.16.2.7.水平位移速度线2003.16.2.8.水平位移速度线组合2003.16.3.深层位移分析2003.16.3.1.深度-位移曲线图2003.16.3.2.时间-位移曲线图2033.16.3.3.深层位移展开图(1)2043.16.3.4.深层位移展开图(2)2053.16.3.5.时间_位移速度线2063.16.4. 支撑轴力分析2073.16.4.1.支撑轴力变化过程线2073.16.4.2.平均支撑轴力变化过程线2083.16.4.3.支撑轴力变化过程线组合2093.16.4.4.支撑轴力展开图(1)2093.16.
19、4.5.支撑轴力展开图(2)2103.16.4.6.平均支撑轴力变化速度线2113.16.4.7.支撑轴力变化速度线2113.16.4.8.支撑轴力变化速度线组合2123.16.5.水位分析2123.16.5.1.水位变化过程线2123.16.5.2.平均水位变化过程线2133.16.5.3.水位变化过程线组合2143.16.5.4.水位变化展开图(1)2143.16.5.5.水位变化展开图(2)2153.16.5.6.平均水位变化速度线2163.16.5.7.水位变化速度线2163.16.5.8.水位变化速度线组合2163.16.6.裂缝分析2173.16.6.1.裂缝变化过程线2173.1
20、6.6.2.平均裂缝变化过程线2183.16.6.3.裂缝变化过程线组合2183.16.6.4.裂缝变化展开图(1)2193.16.6.5.裂缝变化展开图(2)2203.16.6.6.平均裂缝变化速度线2203.16.6.7.裂缝变化速度线2213.16.6.8.裂缝变化速度线组合2213.17.工程总平面图2223.18.建筑物轮廓图/监测点布置图2223.19.时间-荷载线图2233.20.分阶段线2253.21查询2253.21.1. 基本查询方法2283.21.2.查询工程概况2303.21.3.沉降查询2323.21.3.1.沉降点2323.21.3.2.建筑物平均沉降量2363.2
21、1.3.3.建筑物沉降差2383.21.3.4.查询任一沉降差点对2403.21.3.5.查询某期沉降数据2413.21.4.水平位移查询2413.21.5.深层位移查询2433.21.6.支撑轴力查询2433.21.7.水位查询2443.21.8.裂缝查询2453.22.报表2463.22.1.概述2463.22.2.沉降观测报表2493.22.3.水平位移报表2503.22.4.深层位移报表2513.22.5.支撑轴力报表2513.22.6.水位报表2523.22.7.裂缝报表2523.23.工程监测管理2533.24.报警2543.25.设置密码2543.26.工作基点稳定性分析2553
22、27.沉降观测分析报告2594.应用实例2624.1.概述2624.2.工程总平面图2624.3.沉降分析2634.3.1.建筑物轮廓图/沉降点布置图2634.3.2.沉降过程线2644.3.2.1.沉降过程线与分阶段线2644.3.2.2.沉降过程线、分阶段线及荷载线2654.3.2.3.沉降过程线、分阶段线、荷载线、回归分析及预测2664.3.3.平均沉降过程线、分阶段线、时间-荷载线、回归分析、预测2664.3.4.沉降过程线组合2674.3.4.1.沉降过程线组合与分阶段线2674.3.4.2.沉降过程线组合、分阶段线及荷载线2684.3.5.沉降差过程线及回归分析、预测2694.3
23、5.1.沉降差过程线与分阶段线2694.3.5.2.沉降差过程线、分阶段线及荷载线2694.3.5.3.沉降差过程线、分阶段线、荷载线、回归分析及预测2704.3.6.沉降速度线2714.3.6.1.沉降速度线与分阶段线2714.3.6.2. 沉降速度线、分阶段线、荷载线2714.3.7.沉降速度线组合2724.3.7.1.沉降速度线组合与分阶段线2724.3.7.2.沉降速度线组合、分阶段线及荷载线2734.3.8.等沉降曲线图2734.3.9.工程区域等沉降曲线图2744.3.10.沉降展开图(1)2764.3.11.沉降展开图(2)2774.3.12.沉降监测过程线及预测2784.3.
24、13.沉降差监测过程线及预测2794.3.14.建筑物平均沉降监测过程线及预测2804.4.水平位移分析2824.4.1.水平位移点布置图2824.4.2.水平位移过程线、分阶段线及荷载线2824.4.3.坐标位移过程线、分阶段线及荷载线2834.4.4.平均水平位移过程线、分阶段线及荷载线2844.4.5.水平位移过程线组合、分阶段线及荷载线2844.4.6.水平位移展开图(1)2854.4.7.水平位移展开图(2)2864.4.8.坐标位移展开图(2)2864.4.9.水平位移速度线、分阶段线及荷载线2874.4.10.水平位移速度线组合2884.5.深层位移分析2894.5.1.深层位移
25、点布置图2894.5.2.深度-位移曲线图2894.5.3.时间-位移曲线图2904.5.4.深层位移展开图(1)2914.5.5.深层位移展开图(2)2924.6.支撑轴力分析2924.6.1.支撑轴力点布置图2924.6.2.支撑轴力变化过程线、分阶段线及荷载线2934.6.3.平均支撑轴力变化过程线、分阶段线及荷载线2944.6.4.支撑轴力变化过程线组合、分阶段线及荷载线2954.6.5.支撑轴力展开图(1)2964.6.6.支撑轴力展开图(2)2974.6.7.支撑轴力变化速度线、分阶段线及荷载线2974.6.8.支撑轴力变化速度线组合、分阶段线及荷载线2984.7.水位分析2994
26、7.1.水位点布置图2994.7.2.水位变化过程线、分阶段线及荷载线2994.7.3.平均水位变化过程线、分阶段线及荷载线3004.7.4.水位变化过程线组合、分阶段线及荷载线3014.7.5.水位变化展开图(1)3014.7.6.水位变化展开图(2)3024.7.7.水位变化速度线、分阶段线及荷载线3034.7.8.水位变化速度线组合、分阶段线及荷载线3034.8.裂缝分析3044.8.1.裂缝点布置图3044.8.2.裂缝变化过程线、分阶段线及荷载线3054.8.3.平均裂缝变化过程线、分阶段线及荷载线3054.8.4.裂缝变化过程线组合、分阶段线及荷载线3064.8.5.裂缝变化展开
27、图(1)3074.8.6.裂缝变化展开图(2)3074.8.7.裂缝变化速度线及荷载线3084.8.8.裂缝变化速度线组合、分阶段线及荷载线3084.9.沉降观测报表3104.9.1.基准点高程成果表3104.9.2.沉降监测成果表(无略图)3114.9.3.沉降点高程成果表3124.9.4.沉降数据汇总表3134.9.5.沉降监测成果表(含略图)3144.9.6.沉降监测成果表(含略图-附沉降量)3154.9.7.沉降观测表3164.9.8.沉降观测记录C4-43174.9.9.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TJ373184.9.10.综合分析表3194.9.11.沉降观测记录表3214.9.12.建筑
28、物沉降观测记录NJ3224.9.13.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NJ(无略图)3234.9.14.沉降观测成果表NF3244.9.15.竖向位移监测日报表3254.9.16.竖向位移监测日报表(图)3264.9.17.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表JS3274.9.18.沉降监测数据表3284.9.19.沉降观测记录表23294.10.水平位移报表3304.10.1.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图)3304.10.2.水平位移观测记录(图)3314.10.3.水平位移坐标观测表3324.10.4.水平位移坐标观测记录(图)3334.10.5.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日报表3344.10.6.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日报表(
29、图)3354.11.深层位移报表3364.11.1.倾斜观测成果表3364.11.2.倾斜观测记录表3384.11.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图)3394.12.支撑轴力报表3404.12.1.支撑轴力监测成果表3404.12.2.支撑轴力监测日报表3414.12.3.支撑轴力监测日报表(图)3424.13.水位观测报表3434.13.1.变形监测水位观测记录(图)3434.13.2.水位观测记录(图)3444.13.3.地下水位监测日报表3454.13.4.地下水位监测日报表(图)3464.14.裂缝观测报表3474.14.1.变形监测裂缝观测(图)3474.14.2.裂缝观测记录BJ(图
30、)3484.14.3.裂缝观测记录SH(图)3494.14.4.裂缝监测日报表(图)3505.问题解答3515.1.越界查询.3515.2.关于 dxf 文件3515.3.关于“-”:工程、建筑物及监测点的命名3515.4.生成报表时出错3525.5.生成监测报告时出错3525.6.未检测到加密狗.352.1.建筑变形分析系统 ST 10.801.1.ST 10.80是对ST 4x和ST 5x的升级整合版建筑变形分析系统 ST 10x是对ST 5x、建筑沉降分析系统ST 4x(Settlement)的升级整合版本。ST 10x整合了ST 4x、ST 5x的所有功能,同时优化了系统性能。包括3个
31、版本ST 4x、ST 5x和ST 10x:l ST 4x:沉降观测,数据格式 *.pjs4x。l ST 5x:基坑监测,数据格式 *.pjs5x。沉降分析完全兼容ST 4x,增加了水平位移、支撑轴力、水位、深层位移和裂缝的数据变形分析功能。l ST 10x:精确到分钟的变形分析软件,数据格式 *.pjs10。完全兼容ST 4x、ST 5x,时间精度提高到分钟。ST 10.80是ST 10.00历经10.20、10.30、10.40、10.50、10.60、10.70的升级改进。ST 10.00对ST 4x、ST 5x的系统性能优化:(1) 直接生成 Excel 2003 报表,用户可自由选择插
32、图、页码;(2) 一次插入多个变形点,并根据提示自动生成点名;(3) 沉降观测报告升级为 Word 2003 格式;(4) 所有变形数据统计表升级为 Excel 2003 格式;(5) 改进了工程阶段输入方法;(6) 对新加建筑物自动生成提示轮廓图;(7) 深层位移期次计算由原来的以单个点为单位改进为以建筑物为单位计算。ST 10.80对ST 10.00 的系统性能优化:(1) 新增 3 个水平位移报表;(2) 在工程结构框右键弹出菜单中,新增了复制/粘贴工程、建筑物、变形点属性功能;(3) 新增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和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中规定的整套日报
33、表,包括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支撑轴力、水位、深层位移和裂缝监测报表;(4) 新增了裂缝长度测点。新加裂缝测点时,系统提醒是否添加“长度”测点,确认后自动新加名为“长度”的测点,或通过修改裂缝测点名为“长度”添加长度测点;(5) 在沉降、水位、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和裂缝数据中,新增加了一次删除建筑物/工程中某期数据功能。在窗口左侧工程结构框点击沉降(变形)点,在右侧沉降(变形)数据表中待删除日期上点击右键,有弹出菜单“删除当前期*数据.”,选择删除当前点/建筑物或工程/基坑的该期数据;(6) 增加了水位、水平位移、支撑轴力、深层位移和裂缝测点的变形速度线,包括平均变形速度、单点变形速度及其组合;(
34、7) 取消了组合图中严格按开始期绘图的限制。在组合图窗口新加了“严格按开始期绘图”选择按钮,用户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是否“严格按开始期绘图”绘图;(8) 基于以“平均变化速度”绘制速度曲线图,新增了以“本期变化速度”绘制速度曲线图功能。在相应速度曲线图窗口,右键菜单执行“绘图配置”,在属性页选择“变化速度”或“沉降速度”为“本期速度”,默认为“平均速度”(9) 新增导出等沉降曲线图数据功能。在等沉降曲线图窗口,右键菜单执行“导出沉降点绘图数据.”,格式:本本文件;数据包括:点名、X、Y和沉降量;(10) 在“工程文件”菜单增加了“最近打开的工程.”菜单,以方便用户操作;(11) 新增了直接导入A
35、utoCAD Dxf 格式轮廓图及监测点功能。准备只有一个建筑物轮廓的Dxf文件,在建筑物轮廓图窗口右键弹出菜单执行“导入AutoCAD Dxf 建筑物轮廓图”;(12) 新增了规划监测点坐标至轮廓点功能。在建筑物轮廓图窗口右键弹出菜单执行“规划所有(或*)监测点坐标至最近轮廓点”;(13) 新增了修正水平位移本期位移量功能。 对于监测过程中被破坏的水平位移点,重新修补后,通过“修正本期位移量”使位移过程得以延续;(14) 优化了CAD的Dxf输出功能,输出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15) 增加了“沉降监测数据报表”。在原8号沉降观测表中,加了一列“本期速度”;(16) 新增了自动备份工程文件功能
36、保存数据时,建立一个备份文件夹,并备份工程文件,最多10个备份。(17) 在第12号沉降报表中增加了“本期速度栏”,新表编号为20。注:1.若有问题,请与程序供应商联系,或发电子邮件:ch6204627、ch98。2.对于提供合理改进意见并被采纳的用户,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为其免费升级。 1.2.概述欢迎使用建筑变形分析系统 ST 10.80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建筑变形监测越来越引起各个部门的重视。在管理上,我国于1998年由建设部颁布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并于2007年修订;在理论上,国内外也有大量的论文、论著进行建筑变形观测研究。建筑变形分析系统ST 10.80,是基于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
37、总结现有建筑物/基坑监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系统化、规范化地进行建筑变形分析的软件工具。一般建筑物/基坑的变形观测任务包括:(1). 沉降观测 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不均匀沉降(沉降差)及沉降速度。 计算周期沉降量、周期沉降速度、地基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和构件倾斜等。(2). 水平位移 测定基坑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 计算水平位移量、水平位移速度等。(3). 支撑轴力 测定基坑支撑结构内力。 计算支撑轴力、支撑轴力变化情况等。(4). 水位 监测基坑周围地下水位。 计算水位并反映水位的动态变化过程。(5). 深层位移 监测基坑周围土层内部的深层水平位移。 计算深层水平位移、描述深层位移
38、过程。(6). 裂缝 监测基坑周围的裂缝变化及渗漏情况。 计算裂缝,反映裂缝变化及渗漏情况。变形观测结束后,应提交:(1)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成果表。 沉降点位布置图。 各周期沉降展开图。 沉降量-时间曲线图。 沉降速度-时间曲线。 沉降差-时间曲线图。 建筑物等沉降曲线图。 建筑物等沉降速度曲线图。 工程区域等沉降曲线图。 工程区域等沉降速度曲线图。 沉降过程的回归分析。 预测和沉降观测分析报告等。(2) .水平位移 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 水平位移点位布置图。 水平位移过程线。 水平位移展开图。(3) .支撑轴力 支撑轴力观测成果表。 支撑轴力点位布置图。 支撑轴力变化过程线。 支撑轴力展
39、开图。(4) .水位 水位观测成果表。 水位点位布置图。 水位变化过程线。 水位变化展开图。(5) .深层位移 深层位移观测成果表。 深层位移点位布置图。 位移-时间曲线图。 深度-位移曲线图。 深度-位移展开图。(6) .裂缝 裂缝观测成果表。 裂缝点位布置图。 裂缝变化过程线。 裂缝变化展开图。在建筑变形观测中,应用建筑变形分析系统ST 10.80,可以按要求自动生成多种观测成果表、绘制复杂的曲线图、动态查询监测数据,有利于系统化、规范化建筑物变形分析工作。特别是系统的沉降过程回归分析及预测功能,为沉降过程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1.3.基本定义1.3.1.工程 工程数据现代建筑变形
40、观测已不仅仅局限于独立的个别建筑物,而是涉及由若干建筑物组成的建筑群,如整个居民小区、大型工程等。监测手段也由单一的沉降观测发展为水平位移、深层位移、裂缝、水位等全方位变形监测,变形分析也随之扩展为区域性变形分析。为便于监测数据管理,扩展沉降观测的工程概念,加入对水平位移、深层位移、裂缝、水位和支撑轴力的监测内容。工程是建筑变形分析系统的基本分析单元,由若干建筑物、基坑、监测点和工作基点组成。工作基点是该区域用于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工程数据包括:(1). 工程属性:工程名、工程地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项目负责、项目编号、监测时间、项目状态和数据保密信息等。(2). 沉降监测建筑物属性:建筑物
41、名、建筑结构形式、基础结构形式、地基类型、层数、用途、布设沉降点数、沉降限差及报警设置、设计监测周期、设计次数、工程阶段(如:施工期、运营期等)、轮廓点坐标、观测者、检查者和使用仪器等。沉降监测建筑物只能加入沉降监测点。(3). 建筑物属性:建筑物名、建筑结构形式、基础结构形式、地基类型、层数、用途、轮廓点坐标等。一般建筑物可以加入沉降、水平位移、深层位移、裂缝、水位和支撑轴力节点。(4). 基坑属性:基坑名、支护结构形式、基坑的长、宽、深度、轮廓点坐标等。基坑可以加入沉降、水平位移、深层位移、裂缝、水位和支撑轴力节点。(5). 监测点属性:沉降、水平位移、深层位移、裂缝、水位和支撑轴力的监测
42、点名、主管部门质检统一编号(质检点号)、监测点平面坐标(x,y)。加入质检点号便于一个地区或城市沉降数据的统一管理。(6). 监测数据:观测日期、荷载数和沉降、水平位移、深层位移、裂缝、水位和支撑轴力数据。(7). 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名、工作基点平面坐标(x,y)。沉降观测数据、观测日期、高程。工程数据采用树状结构存储管理。第一级为工程,第二级为该工程所属的建筑物/基坑,第三级为工程所属建筑物的沉降点或基坑监测项,第四级为基坑监测点。所有工作基点以建筑物形式对待,专用名为:工作基点。图1-1为系统工程结构图。图1-1 工程结构图工程以数据文件形式保存,一个工程文件可以包含若干工程。工程数据包含
43、了目前建筑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在建筑变形分析系统中引入工程概念,易于变形数据的管理、查询、变形分析和沉降观测分析报告的自动生成,是建筑变形分析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 1.3.2.周期观测日期是计算期次的唯一标准。由于一个工程中可能有若干建筑物,变形监测工作量较大,有时不可能在一天内完成工程中所有建筑物的监测工作;而且各个建筑物的观测周期长短和稳定状态也不同。所以,系统中以建筑物/监测项目为单位计算观测期次,按观测日期排序。ST 4x、ST 5x日期精度为天,即每天只能输入一次变形数据。ST 10x日期精度为分钟,每分钟一个变形数据。 1.3.3.坐标系ST 10x 采用右手直角坐标系。系统根据建筑物轮廓点坐标和监测点平面坐标绘制工程总平面图、建筑物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