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课第二课时.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120878 上传时间:2021-04-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课第二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14课第二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课第二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课第二课时.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砖井中学 九 年级 第一 学期 语文 学科导学稿 执笔人: 王改玲 总第 课时备课组长签字: 包科领导签字: 学生: 上课时间:集体备课个人空间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2.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并积极争取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是人。【学习重难点】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预习案【知识链接】把握议论文的论点:1. 关于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结合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

2、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中心论点是纲,分论点是目,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它们之间有主从关系。论点要求正确、鲜明,必须正确、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要抓要害;要有的放矢;要根据读者的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确立论点。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论点在议论文中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2. 如何找出中心论点:(1)从定义入手: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点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例如敬业与乐业一文“敬业与乐业”只是论题,而论点是:“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是一个明确的判断。(

3、2)从位置入手:议论文中论点的提出,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在文章的开头,也有的在篇末或文章中间提出,也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3)从论据入手:看看论据证明的是文中的哪一句话。【预习自测】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探究案【导学释疑】1、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3、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质疑探究】本文采取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 【拓展提升】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我的收获】 训练案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4、。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

5、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4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打点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