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133834 上传时间:2021-04-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说教材从军行是 S 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 27 课古诗两首中的第-首,即唐代诗人王昌龄边塞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这首古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诗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 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二、说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三、说教学重难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大意,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 ; 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荒凉,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 课的难点。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 ,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

3、熟读成诵的目的。 ( 朗读感悟法和情境教学法)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课前播放唐军对抗突厥军的视频。2、 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 ?(找学生回答,及时点评。 ) 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描写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 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从军行。(板书课题)(设计理念:背景知识导入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更好地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这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 习这首诗的兴趣。)(二)解诗题,知诗人。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4、,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 - 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2、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诗人王昌龄。找学生读一读,谁来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中过进士,做过官。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曾漫游四方,去过边塞,他的边塞诗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安史之乱时被杀害。现存诗一百八十一首,作品有王昌龄集。(学生回答时老师适当点评,讲解一些写作背景。)今天学的从军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他没有参加过

5、战争,但他在边塞生活很多年,他与战士们情同手足,所以他写出许多流传 千古的边塞诗。(设计理念:学习古诗前让学生先了解诗人,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为了让学 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三)整体通读,理解诗意。1、 请同学们认真听朗读,然后小声跟着读。2、 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 出节奏美。自由读古诗。(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3、 学生齐读古诗,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设计理念:古诗教学要以诵读为主,所以我设计让学生先听听范读,然后小声跟着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采用不同形式 地朗

6、读,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四)品读古诗,体会诗情。1、同学们,虽然这首诗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我们通过读,想,悟也会知道这首诗的意思情感,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同桌可 以交流,结合课文的注释了解诗的意思。(设计理念: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对古诗 有了初步的理解,为下一步感悟诗的感情奠定基础。)2、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请同学们结合图画,再读读这句诗,在读这句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 (青海、 雪山)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课件出示青海湖图片)雪山指祁连山,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为什么作者用

7、了一个“暗”字呢 ?板书“暗”。 (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气候变幻大,气候恶劣,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也遮暗了雪山。 )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 心情读读这句诗。(设计理念:通过图片的对比,营造氛围,让学生通过想象,感悟 边塞气候的恶劣,环境的恶劣。)3、让我们随着诗人来看看第二句,当你读这句诗时脑海里出现什么画面 ? (孤城遥望)这句诗中哪个字更能打动你的心扉? (孤) 板书“孤”,(课件出示画面)假如你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么想呢?(特别想家) 是啊!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将士怎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8、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到茫茫的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军,城中 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4、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们展示 - -幅孤寂、荒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边塞气候的恶劣, 环境的 艰苦, 将士对家人的思念。5、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读到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 ( 课件出示第三 句图景)“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战事很频繁?“百战”是指打了一百次吗?不是,在古诗里“百、千、万”都是虚指,表示很多很多。还能从哪个字看出来战事频繁 ? “穿”, 板书“穿”,在这里的穿不是穿衣

9、服袜子的意思,而是磨破, 把铁片做的战衣都磨破了,你觉得是什么磨破了战衣? (敌 人的刀剑), .可见敌军的强悍,战斗的艰苦,还可能是什么磨破的 ? (黄沙) 长时间在沙漠里摸爬滚打,可看出战事的频繁,战斗时间之长,战斗之艰 苦。6、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他们发誓“ 不破楼兰终不还”。(课件出示第四句)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终不还”可见他们决心之大。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呢? (因为他们要 保卫国家)是啊! 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他 们发誓

10、“ 不破楼兰终不还”。豪壮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将士们一颗什么样的心? (报国的忠心)7、可是将士们啊!你的家人日夜为你牵肠,苦盼与你团聚,你为什么终不还呢 ? ( 国破家必亡,有国才有家 ! )好一个博大的心胸,好一个项天立地的真英雄,好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 !只有这些铁骨柔情的将士,才有了国泰民安 :没有黄沙漫漫下的忠魂铁骨,又怎能有万家团圆?有心中这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昏暗的雪可怕吗? (不可怕, 擦掉“暗”),大漠的孤单可怕吗 ?(不可怕,擦掉“孤”)敌人的刀剑可怕吗? (不可怕, 擦掉“穿”)此刻震撼我们心灵的只有这豪壮的七个字“不破楼兰终不还”, 板书“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就是士兵,这就是

11、军人,这就是唐朝最可敬的人,请同学们带着对将士们 的崇敬之情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吧!.(五)拓展延伸。1、正是有了这千里黄沙下的累累忠骨,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安 定的生活。此时此刻你想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说些什么?(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所以我在此处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既让学生更充分地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引导 学生把心里的话清楚地、完整地表达出来。)2、短短 28 个字,让我们领略了绵延千里的边塞风光,

12、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关将士奋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积极进取精神。这就是王昌龄留给我们的边塞诗,它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豪情。让我 们随着精忠报国的音乐,再次朗诵这首诗吧!3、最后请同学们欣赏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设计理念:指导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地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 有更深入的感悟。)六、说板书设计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设计理念:板书应该着眼于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感情。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思乡感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都是为了反衬出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所以我最后的板书只留下“不破楼兰 终不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