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结构与艺术特色学生 秦志飞指导老师 任力志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式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音乐的表现要素由浅入深地总结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深刻意义。关键词:小提琴 协奏曲 曲式结构 艺术特色作者作品简介何占豪1933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何佳山村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1959年与同学陈钢合作创作了基于越剧音调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后,从此成为中国乐坛上的著名人物之一。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早年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
2、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1959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享誉中外的世界名曲,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 在世界音乐史上也被称为“千年来最伟大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之一。它以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亲切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无数听众,表现出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也表达了对封建宗教礼法的强烈控诉以及人们对梁祝美好爱情的向往和祝福。在创作这部作品时著名的作曲家何占豪和陈钢两人联手,一个发挥越剧音乐专业功底,一个利用作曲专业特长,采用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
3、利用独奏乐器乐交响乐队相互竟奏的协奏曲体裁形式,在老师、同学及交响乐队的支持配合下,于。1959年5月首演成功,很快就驰名中外。曲式结构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发展并结合奏鸣曲式结构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艺术过程及感人意境,其结构示意图如下: 呈示部 用单三部曲式结构写成 音乐在的弦乐演奏的上行属气和弦拉开篇幅,紧接其后的是以长笛为主奏一段优美轻盈的旋律,利用其灵活上的八度跳进技巧和悠扬清脆的音色给人铺垫出一幅生机勃勃,鸟语花香的春色场景。见例1 接着,双簧管吹奏出一段柔和而又动人心弦的引子主题,再一次对这
4、个春光明媚百花齐放的怡人时节进行音乐的陈述,仿佛悄悄的便已引人入胜,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D徵调4/4 )见例2然后先是由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高音区富于韵味的地奏出了那段我们耳熟能详极其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单簧管用模仿复调的形式与其完美配合,使得爱情主题的旋律萦绕耳旁,久而不绝。接下来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演奏,竖琴以其华美飘扬上下行拨奏为衬,给人一幅湖中碧波荡漾的情景。见例3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形成对答,仿佛两个人在欢聚畅聊,见例4主部的最后面一部分是乐队是全乐队重复演奏爱情主题,从而更揭示了梁祝 之间的真挚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主题音乐之后,出现了一段华
5、彩乐段即连接部,连接部的音乐情绪明显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由独奏小提琴重复和加花演奏,其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紧接着就是副部主题。用回旋曲式结构些成,副部主题相比爱情主题而言,不再是那种柔美轻盈抒情的音调,改用活泼的小快板,节奏轻快加上些跳音的演奏方式给人欢快愉悦的感觉,仿佛向人们展示着一幅携手同读,同欢同乐的读书时节。见例5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弦乐与独奏相互模仿而成 。见例6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 乐曲转为E徵调。见例7在这个音
6、乐片段里面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如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的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4/2拍子)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见例8展开部分为抗婚、楼台会和哭灵控诉投坟三大部分抗婚,是重点刻画部分,最开始铜管
7、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F徵调,4/4拍子)见例9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和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前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见例10之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烈封建势力的重压。接着,小提琴在连续出现的切分节奏上,音调紧紧逼进,感情越来越强烈,象征着对封建束缚和迫害的抗争见例11抗争失败,转入小提琴与大提琴的音乐相互对答,如泣如诉
8、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诉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像是两人在互诉衷肠。音乐进行逐步加强,最后发展到悲壮、绝望的感情高潮楼台会,B徵调、4/4拍子。缠绵悱恻的音调。见例12接着是哭灵控诉,音乐急转直下,弦乐的快速切分节奏,激情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张(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的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吸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她时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低徊婉转,泣不成声。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
9、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见例13再现部是个省略副部的再现即化蝶。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爱情。艺术表现特色梁祝在表现内容、音乐形式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值得我们去探究。本文将从对曲式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音乐的表现要素由浅入深地总结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一、 旋律的特色,
10、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从旋律的重要性讲,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欣赏的角度看,说它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这些不同的说法,概括了旋律的本质特征。优美的旋律来源于作曲家丰富的生活积淀及其娴熟的作曲技巧。梁祝所选用的旋律题材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它耐人寻味的歌唱性和典型的民族性便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1、旋律的歌唱性所有旋律主要采用了五声调式。时而有打破了民族调式旋律进行的表现形式,把中西音乐的调式色彩、旋律进行的方法高度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大放光彩。且梁祝的所有旋律都具有明显的歌唱性。从柔婉轻盈的引子主题到细腻抒情的爱情主题,再到活泼欢快的副部主题都
11、将这个歌唱性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个歌唱性本身依赖于两个基本因素。第一,大量使用民歌与地方戏曲的旋律因素,梁祝采用的是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第二,所有旋律都主要是五声调式构成。因为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相对于西方的大小调而言易于歌唱,梁祝采用的都是以徵调是式为基础的调式,爱情主题与活泼的副部主题互相对比又彼此联系,乐思不断贯穿中心,将梁祝的故事用音乐的形式形象的表现出来可谓是“乐中有画,画中有音。 2、旋律的民族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梁祝全曲作者主要采用了我国越剧的慢中板音调,引子由弦乐演奏出轻柔的颤音背景,然后长笛吹出清脆优美的乐句,最后由单簧管演奏出柔婉轻盈的引子主题。这段音乐极具描绘功能,将乐
12、音的律动与江南水乡之间的动态结构相联系,使人产生一种较为模糊的联觉意向,引人入胜,仿佛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个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青春时节和一幅眷美秀丽清新脱俗的江南春色!随后在竖琴华美飘扬上下行拨奏衬托下,独奏小提琴演奏出那极其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表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真挚甜美的爱情。爱情主题是以我国南方经典戏曲越剧为基础写成的,多次的使用了中国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法如“鱼咬尾”、“合头换尾”及“换头合尾”的旋律发展手法,充分体现了整曲旋律的民族性。二、节奏节拍的特色。节奏节拍作为音乐的“骨架”对音乐的布局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做曲家必然是十分重视节奏型的运用,而且往往是在作曲过程中,首先考虑
13、到节奏与节奏型的安排。 (即整个乐曲节奏进行的框架。节奏型运用能够决定乐器的生命力和成功率。)节奏与节奏型的成功运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节奏更为奇妙的作用,不仅在於使音调素材“受精”而孕育出旋律的生命和性格,而且在多声部间乐中,对音乐织体的造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声部织体中节奏花样的编织是传达音乐意味的有效手段,也往往是音乐体裁特性确定的标志。梁祝适用了人们最熟悉的节奏。将音乐的发展与结构的布局巧妙的结合起来,比较典型的附点切分节奏的运用,顿时就增加了其艺术感染力,使得整首乐曲更加沁人心脾,连接部中由独奏小提琴演奏的部分使用连续三连音节奏将故事情节逐步推向高潮,在展开部的抗婚一段中,独奏小
14、提琴用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愤与惊惶。在哭灵控诉一段中,音乐急转直下,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 节拍则多处使用散板以及节拍的相互交替,把表现的音乐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梁祝通过节奏节拍和故事情节的布局的紧密结合构造出一幅唯美而又让人感思的艺术画面。三、曲式结构的的特色梁祝采用的是单乐章标题性音乐。协奏曲的这些特点正好能够更好地在多方面地揭示深刻而复杂的戏剧性情节和内容。这样采用民族性很强的题材与历史悠久的西方体裁相结合,融合得是如此自然与贴切,成为中西结合的一个亮点。梁祝采用
15、奏鸣曲式的结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曲式能够更好地在多方面揭示深刻而复杂的戏剧性情节和内容。用乐章奏鸣曲式的结构来写梁祝是陈钢首先提出来的,他充分运用奏鸣曲式中的原则使梁祝符合了音乐上的逻辑。 在结构上,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通过西洋奏鸣曲式的三部分,深刻细腻地描绘出故事的中梁祝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的情感历程。 从呈示部的引子开始,就以中国章回小说的形式来表现它,依次讲述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十八相送、抗婚、楼台相会、控诉、哭灵、投坟、化蝶等内容,向我们完整地讲述了中国古代一个美好的传说故事,表达了人们对梁祝美好爱情的祝福。特别是在展开部的抗婚音乐中,表达了祝英台对自己父亲干涉
16、婚姻的愤怒情绪。它首先由铜管乐用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紧接着,独奏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了祝英台惊慌不安和悲痛欲绝的音调,并通过几个强有力的和弦,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礼教誓死不从、挺身反抗的英勇精神。接下来,祝英台的抗婚音调与残暴的封建势力音调交替出现,锣鼓齐鸣,刺耳的声音惊心动魄,形成了矛盾的焦点,最后发展为英台惨烈抗婚的悲愤场面。面对无法改变的悲伤情绪,作者继而用一段慢板音乐来表现,由独奏小提琴与大提琴互奏对答,大提琴一声声,缓慢低沉,幽怨哀绝,小提琴一声声,如泣如诉,高亢凄厉,揪人心扉,仿佛是祝英台在向梁山伯诉说离愁别绪,诉说绵绵不绝的情意。这段音乐
17、用慢板将梁祝二人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望,欲哭无泪的愤懑情感用音乐语言展现了出来。终于,梁山伯在楼台会后,忧愤交加,溘然长逝。在本段乐曲的尾部,整个音乐突然急转直下,乐队交替运用京剧倒板和越剧中紧拉慢唱的手法,再加入板鼓一声紧似一声慢的尖锐的敲击声,造成了紧张的气氛,同时将越剧中哭腔音调揉入旋律中。音乐时而激昂果断,时而低回幽怨,把祝英台面向苍天对封建势力的罪恶进行愤怒的控诉和泣不成声、悲痛欲绝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祝英台指天踏地发出最后一声呼喊时,锣鼓管弦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队用ff的力度演奏,全曲达到最高潮,充分体现了祝英台以死抗争的决心以及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四、配器的中西结合
18、 梁祝在配器上也具有着民族特色,用管弦乐队编制夸张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主题,而作为主奏乐队的小提琴成为本曲亮丽的一笔,吸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用欧美乐器的悠扬完美表现出了中国音乐的细腻情感。 独奏乐器小提琴在演奏技巧方面有意识的靠拢和借用我国弓弦乐器的演奏技法。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例如,吸收运用了民族戏曲演奏技巧中的加花、扩展变奏、技巧性的变化与对比,带复调因素的织体以及“紧拉慢唱”、带散板特点的短句和悲愤的歌腔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奏技巧,其民族化特征强烈而又鲜明。正如在副部的第二插部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
19、交响乐的表现力。此曲在配器和演奏法方面,在用西乐寻求中国音乐表达方式和在西乐中寻求中国民族乐器音色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样既发挥了欧美音乐的优势,又展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充分的体现了洋为中用的可行性。 全曲作者主要采用了我国越剧的慢中板音调,引子由弦乐演奏出轻柔的颤音背景,然后长笛吹出明朗、优美的乐句,最后由单簧管演奏出抒情、婉转的引子主题。这段音乐极具描绘功能,将乐音的律动与江南水乡之间的动态结构相联系,使人产生一种较为模糊的联觉意向,把我们带进了一副美丽动人的画卷:春光明媚,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草桥亭畔,好一派秀丽的江南春色!随后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
20、题”。表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真挚甜美的爱情。爱情主题是以我国南方经典戏曲越剧为基础写成的,充分体现了整曲旋律的民族性。由大提琴奏出的旋律与小提琴形成对答,利用两种乐器不同的音色变化分别代表男女主人公,音乐感情深挚婉转,为我们展现了梁祝草桥结拜的动人情景。对答以后,乐队的合奏再现了爱情主题,充分展示了梁祝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接下来由小提琴奏出技巧高超、节奏自由的华彩乐段。它是主部到副部的过渡段音乐,也是展现演奏者水平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华彩乐段的末尾引出了活泼、明快的小快板。这段音乐时而明朗欢快,时而温柔幸福,时而热情奔放,与温柔深情的爱情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一次从不同的角度充分体现了梁祝之间
21、纯真无间的读书生活这个生活侧面。在结束部中,速度为徐缓抒情的慢板,前半部分由小提琴奏出似断似续的慢板,它表现了祝英台羞怯、有口难言的内心感情。接着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缠绵而深情的对答旋律,将梁祝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难舍难分的情景惟妙惟肖、细腻亲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诗情画意,引人遐想。梁祝的民族化特征强烈而又鲜明,巧妙的使中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相融合。这也是这部作品易被大众所接受的重要原因。梁祝它正是通过民族的音乐语言,表现了民族的生活风貌。它很好地将交响音乐发展手法和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相结合,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尝试,深刻揭示了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和境界,成功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是我国交响音
22、乐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参考文献:1.伍湘涛.音乐知识与名曲赏析.【M】航天工业出版社.19932.周世斌.音乐欣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张俊,郭爱民,音乐与音乐欣赏.【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4、何占豪. 音乐当使人类精神爆出火花从“梁祝”的创作背景及乐曲赏析谈起J.图书馆杂志 , 2005,(03)5、王芳. 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解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J. 希望月报(上半月) , 2007,(01)6、彭弋的.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美学分析J. 黄河之声 , 2008,(13)7、石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刍议J.河西学院学报,2007,(01)8、张佩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艺术成就浅析J.艺术教育 , 2006,(09)9、胡净波. 横看成岭侧成峰谈梁祝协奏曲的曲式结构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