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探析与指导.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163024 上传时间:2021-04-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探析与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探析与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探析与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探析与指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探析与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探析与指导.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探析与指导农副食品加工业是指直接以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的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以及蔬菜、水果和坚果等食品的加工活动,是农业的延伸产业。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对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加快经济转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市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基本现状近年来,围绕转型发展,我市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步伐。2000年,我市规模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制度,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由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调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2、完成工业增加值0.68亿元,年产小麦粉3万吨,大米4.2万吨。到2010年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发展到6.95亿元,是2000年10.2倍,年产小麦粉46.97万吨,是2000年的15.6倍,大米51.8万吨,是2000年的12.3倍。2011年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59户,占全市规上工业户数的29.9%,完成工业增加值3.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7亿元,实现利税0.73亿元。从行业分类看,谷物磨制是农副食品加工的骨干行业。我市农副食品加工业包含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业(含豆制品制造、淀粉

3、及淀粉制品制造业)等5个行业小类。其中:谷物磨制企业46户,饲料加工企业2户,食用油加工企业4户,畜禽屠宰企业3户,豆制品加工企业3户,淀粉及淀粉制品制造业1户。可以看出米、面加工的谷物磨制是我市农副食品加工业的骨干力量。从区域分布看,凤台、潘集是农副食品加工主阵地。谷物磨制主要分布在我市凤台、潘集、毛集等农业产区;豆制品加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潘集区、谢家集区;屠宰及肉类加工分布在田家庵区和凤台县。59家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田家庵区3家,谢家集区5家,潘集区17家,凤台县27家,毛集区7家。从产业发展看,已初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集群。一是以安徽省宏宇粮贸集团有限公司、淮南市国惠园米业有限公司、凤

4、台县友谊粮食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淮南佳益米业有限公司、淮南市田家庵曹庵王郢米面厂、淮南市克坦精米加工厂等一批企业为骨干的大米加工产业;二是以淮南市玉兰粮油有限公司、凤台县永胜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凤台县阳春白雪面粉有限公司、凤台县日福面粉工贸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为骨干的面粉加工产业;三是以淮南市祁老大豆制品贸易有限公司、淮南市祁盛豆制品生产有限公司、淮南市碗碗香豆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为骨干的豆制品制造及加工产业。从企业规模看,98%以上都是小型企业。59户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中,中型企业仅安徽省宏宇粮贸集团有限公司一家,其他均为小型企业。从经济类型看,私营经济占比达80%以上。59户规模以上农副食

5、品加工企业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企业各有1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混合型经济企业8家,各类私营经济企业49家。二、我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农副食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总体规模扩大,总量提升,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但加工程度低、综合利用落后、加工领域窄,缺乏产业发展向深加工转化的科学布局,导致农副食品加工业粗放型发展特征明显,加工企业微利经营。(一)企业规模小,贡献率不高。1-6月份,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7家,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9户(仅有1户企业是中型企业,无大型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户数的29.9%,完成工业增加值3.05亿元,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

6、.5%,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为1.19%。(二)产业集聚效应不够,带动作用不强。我市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多散布在各县区的乡镇,企业分布散,联合少,没能形成块状产业集聚区,缺乏特色鲜明、辐射区域大的产业集聚带,带动作用不强。(三)创新不足,精加工能力弱。我市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品多为初级加工,多数企业满足于走销量,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开发特色风味农副食品的技术、人才,自主创新不足,加工工艺落后,产业链条短、深加工能力弱,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四)基地建设滞后,缺乏供给保障。我市多数农副食品加工企业没有建立固定的原料基地,少数规模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也仅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风险共担、

7、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和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格局,缺乏高品质、大规模的原料基地作保证。(五)品牌发挥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目前,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企业拥有省级知名品牌的仅有2家,仅占3.4%,知名品牌少,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同时,对已有的知名品牌八公山牌豆制品开发不足,品牌效应没有显现,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作为豆腐之乡的八公山区,还没有一个主营业务收入超2000万元的豆制品加工企业。(六)私营企业居多,管理不够规范。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基本是私营企业,多为家族式经营,受经营管理理念的限制,管理制度僵化,财务、统计等基础工作不健全。三、我市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优势与前景1、有豆腐文化节的强力宣传平

8、台。我市每年一度的豆腐文化节,旨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重在发展经济。豆腐节的宣传覆盖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八公山豆制品拥有历史和文化的渊源,是我市特色传统品牌,我市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应抓住豆腐文化宣传的机遇,打出豆制品加工的品牌,借此扩大知名度,发展壮大企业规模。2、有居民收入增长的物资基础。农副食品加工产品多是消费类产品。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我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5856元,居全省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377元。3、有农业发展的区域优势。我市地处淮河流域,四季分明,主产稻米、小麦,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年产稻谷70多万吨,小麦60多

9、万吨,大豆2万多吨,为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条件和必备的原料。4、有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10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7.2亿元,增长19%。分行业看,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5亿元,占比13.6%,增长14.9%。餐饮业的发展对农副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环保、精细、健康。因此,农副食品加工业不仅是农民创业、增收的首选产业,也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物质需求的阳光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四、对加快我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建议1、税收反哺,争取行业发展政策。行业管理部门要围绕国家以工哺农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制定

10、出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科学发展规划,沿粮食主产区,建立以工带农的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带,发展产业集群;各级政府要统筹财税等部门,实行财税政策扶持,对关系居民生活、微利经营的农副食品加工企业采取减免税政策,对正在成长阶段的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实行先征后返,扶持其发展壮大。2、减政放权,破解体制性障碍。本着多予少取的原则,彻底减政放权,只要有利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增长活力、提高办事效率的权利都要下放。我市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集聚的乡镇大多是经济强镇,有的还是扩权强镇,可以采取试点先行的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下放部分审批权限,加快解决土地、规划、融资、电价等方面的问题,将地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1、使之成为率先发展,快速发展的示范镇,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3、抓龙头企业,建设特色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链。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大。目前我市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约184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家,所占比重只有32%,要壮大我市农副食品加工业实力,必须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企业集团或发展联合企业;同时,要扶优扶强,重点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增强技术研发和产品转化能力,发展产业链长、居民需求的绿色环保产品,形成特色鲜明的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链,发展壮大企业实力。4、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占有率。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把品牌战略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来实施。制订规划、目标、措施和奖励政策,鼓励和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创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继续实施对获得国家、省各级名牌产品的企业财政奖励政策,扩大我市农副加工产品的知名度和辐射力,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5、强化服务功能,完善配套措施。积极探索行业自律的形式和途径,规范行业行为;鼓励金融机构及信贷担保公司简化程序,积极为企业提供原料收购资金支持,以缓解收购资金需求量大,供应不足的矛盾;树立大基地、大信息、大市场、大物流的发展理念,在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的现阶段,通过政府扶持,促进以购销、仓储、配送为一体的物流企业发展,以大物流促进产业大集聚、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