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教师版.doc

上传人:数据九部 文档编号:10174234 上传时间:2021-04-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即景抒情诗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即景抒情诗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即景抒情诗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即景抒情诗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即景抒情诗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即景抒情诗教师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即景抒情诗 主备:何兰 审核:张锦娴 日期:2012-12-18古代即景抒情诗阅读鉴赏专题教学目标:1. 了解即景抒情诗相关知识,通过诗例加深对即景抒情诗的认识。 2. 利用总结的即景抒情诗相关知识对其他即景抒情诗进行鉴赏。 3. 通过诗中景和事,体会诗人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内心情怀。教学重点:了解即景抒情诗相关知识,通过诗例加深对即景抒情诗的认识。教学难点:利用总结的即景抒情诗相关知识对其他即景抒情诗进行鉴赏;通过诗中景,体会诗人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内心情怀。一、即景抒情诗概述(一)概念 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二)特点即景抒情诗

2、往往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诗人在诗中大多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移情于物,融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但也有一小部分即景抒情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三)思想内容1、借景、物、事寄托身世之感:或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2、借景、物、事表达忧国忧民之心:或寄寓作者的政治理想;或倾诉君国之忧、家国之仇;或抒发盛衰之感、兴亡之叹。3、借景、物、事抒写自然之景生活之趣:或乐生活闲适;或喜自然美景。(四)常见艺术手法1、抒情方式(1)触景生情:诗人见

3、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注】青帝:司春之神。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因此有了下面的感慨: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2)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该诗第

4、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3)、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是指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熔铸到笔下描写的客观景物中,笔下的景物渗透了作者的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景与情完全融合在一起。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区别:“借景抒情” 表达感情相对比较直接,读完

5、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往往以景结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四句都是写景,但句句与自己的处境暗合,景物融进了诗人自己的情感。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幅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4)直抒胸臆。有的即景抒情诗在写景后直接抒发内心感怀。

6、2、描写手法:(1)虚实相生。虚写就是指借助想象或回忆写现实中看不见的场景,“虚”指想象景、梦中场景或回忆之景和事;实写,就是指对眼前实在的景物或场面进行描写,“实”指眼前景和事。虚写和实写相结合,由“实”而“虚”,或由“虚”而“实”,二者相互映衬,使主人公的情感得以完全抒发。例如:月夜中诗人设想妻子独自一人倚窗望月思己的情景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和思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想象了梦境中的天姥山奇景,表达了对山水的钟爱。(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例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唯有北山

7、鸟,经过遗好音”(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相关事物进行描写,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手法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能直接凸显诗人的情感,明确表达主旨;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又如陈与义的雨:“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其中,首联直接写连续十日的潇潇细雨,送走炎炎夏日;接下来却

8、不从正面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侧面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情形和感受来写雨,从而形成一种若即若离之妙。3、衬托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1)正衬: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例如: 登科后 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本首诗,以乐景衬乐情: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本首诗,以哀景衬哀

9、情: 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眼中的花叶尽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融而为一。(2)反衬:利用事物间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例如: 春行即兴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本首诗,以乐景反衬哀情: 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寂寞!以乐景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

10、不必取长途。本首诗,以哀景反衬乐情:落日、秋风本是一种凄凉的景象,但在此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与“心犹壮”,“病欲苏”相连,并继之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此外,一些诗景物描写手法中的以动衬静也是属于反衬。以动写静,更显其静,(四)其他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问、对偶、双关、用典。二、即景抒情诗读解方法(一)把握景物特点从以下方面去品读诗句,把握景物特点。写景的角度:远近、高低、点面;绘形、绘色、绘声写景的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明暗调配、修辞手法等。(二)抓意象内蕴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景和物,是作者主观之意和

11、外在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有些意象有着特定的文化意蕴。例如: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2)见落花、落叶而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杨柳寄别。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5)闻雁思归。如唐代诗人越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三)把握诗歌思想情感三、学习登岳阳楼(杜甫)(一)知人论世1、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落入叛

12、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晚年漂泊于蜀、湘一带,穷困潦倒,于770年冬死于赴岳州舟中。有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与李白合称“李杜”。(二)写作背景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艘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三)整体感知首联紧扣诗题,点名登临之意;颔联写登临所见;颈联

13、写自己凄苦生活现状;尾联表现自己悲伤难抑的心情。(四)探究阅读1、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从“昔闻”、“今上”等词语揣摩一下诗人当时登临的心情。明确:虚实交错,“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登楼赏景,夙愿得偿的兴奋之情。此外,还暗含“早年抱负,暮年也难以实现”的悲哀。2、颔联是怎样描绘洞庭湖的雄伟壮观的?试作分析。明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洞庭湖的雄浑壮阔的景象,上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下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浮”字用得巧妙,动态描写,自然贴切,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3、诗人登楼观景

14、,眼前壮阔的洞庭湖景让诗人生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明确:在宏大壮阔的洞庭湖面前,诗人顿感自己的渺小无助,自然联想到自己艰难的处境,“无一字”,突出了孤独;“有孤舟”表现了悲苦。写湖景壮阔,而叙处境凄凉,触景伤情,前后对比,诗境顿时不同。这是诗人的精心构思,有意拿二者对照,前后映衬,借此引出更深的思索和感慨。4、尾联与颈联有何联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由颈联自伤凄苦自然过渡到尾联感时伤世。由“亲朋无一字”,自然联想到正是连年的战乱,造成音书不至。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山河依旧,可国难家愁,年老多病,壮志难酬,悲从中来,难以抑制,怆然涕下,表

15、现了他忧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尾联绾上结下,对拓宽诗的意境,深化其思想内涵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五)归纳小结登岳阳楼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抒情,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四、链接考试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分)【参考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简洁的言词将梨花和柳条的颜色、状态勾勒了出来;此外,也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梨花的淡白,柳的

16、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还用了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简要概括作答。(2分)【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言之成理即可)(2分)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3分

17、)【参考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晴本无雨,夏本无霜,可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3分。3种答法选其一。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