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古代诗歌意境美的教学探究.doc

上传人:数据九部 文档编号:10263293 上传时间:2021-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古代诗歌意境美的教学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文:古代诗歌意境美的教学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文:古代诗歌意境美的教学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文:古代诗歌意境美的教学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古代诗歌意境美的教学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古代诗歌意境美的教学探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文:古代诗歌意境美的教学探究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五光十色,异彩纷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富有诗意和审美情趣的中国人。我国古代诗歌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最精华的人类文化积淀。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什么是意境?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教程一书中对意境作如下定义:意境是文学艺术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我倒觉得,只要是能带给人审美体验,引发人审美想象的艺术境界,都是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的把握,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

2、学生的自身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最终塑造学生审美人格。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它综合了多种的美的因素。“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亦如此。欣赏诗歌首先是在头脑中浮现诗中的形象画画,再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深入体验诗中情感,最后品味咀嚼诗中意境,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首先,要抓住意象,反复揣摩。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像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读诗,必先读懂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3、(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柳永雨霖铃中选用了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月等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伤心之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人生别离场中不可或缺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亮是多情又伤心。这些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表现愁绪的意象的集中使用使得雨霖铃成为离别

4、诗词的代表作品,解读本词,不能不先揣摩这些意象表达的涵义。李商隐的锦瑟大概可算中国诗歌史上最难解的一首诗了,清代诗人王士帧也说:“一篇锦瑟解人难。”难解的根源是对诗歌意蕴把握的困难。“锦瑟”是什么?据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中的注释,“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可见,锦瑟,是“绘文如锦”的瑟。“锦瑟”的意蕴,就有可能是作者自况:博有文采而不同凡俗,意存高远而不合时宜,满腹才华,却终不为世用。但锦瑟的意蕴又并不限于此,它还是令狐楚家的一个婢女的名字,同时又是李商隐亡妻的生前喜弹之物。一个题目,便足以让读者惘然是乐器,是自况,是人名,还是有某些象征意义的物体?

5、再看全诗,更是如镜花水月般飘渺难寻,蝴蝶、杜鹃、玉烟、珠泪等四个意象,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它们共同组合成了一幅虚幻的艺术境界。对于难度深浅不一的意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或体验,或想象,或查阅资料,总之就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就是不能包办代替,不能肢解词句,不能“听写”标准答案。体验是感受,是理解,是自己的心灵与文本的对话,是形成学生审美情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古代诗歌阅读教学时,要根据诗歌的难易程度,调整教学方式,但必须保证学生对诗歌拥有第一印象,也就是说,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就是学生阅读,切忌在学生没有阅读的情况下教师就提供一种“标准”的

6、解析。因为在阅读诗歌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诗歌的情感都会与学生曾有的生活相互作用,与学生曾有的情感相互激荡,教学就是要善于抓住学生与诗歌情感相联系的通道,让诗歌美好的情思与生活发生真实的联系,进而开启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的想象,促进情感、价值观、审美情趣的转化和升华。其次,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诗人的创作过程离不开想象,他要通过想象来丰富和表达某种境界,而鉴赏者更要借助想象来复制

7、或丰富诗歌的意境。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都把想象看成是文艺创作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诗歌,或年代久远,或经历有异,或缘于诗歌本身的蕴籍特性,诗歌所反映的情感、境界以及社会、民俗、人文等与学生生活和体验有一定的隔膜,因此,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可以在基本理解诗歌文本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画面想象,从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真正优秀的诗歌是句断意连,在似断非断的变化中,给欣赏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在鉴赏诗歌时可以先通过背景介绍或词句讲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联想,把诗中有、无、隐、显的空间

8、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与诗歌内容大体相仿的图画。让诗中的意境通过理解、想象、联想,得到充分的还原、再现。比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可以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九个意象,再把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沉沉暮霭中,百年古树无声耸立,躯干上缠着枯藤的,树枝上叶落殆尽,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因为光线昏暗,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几辨不出。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间农舍孤独地站着,房顶上,炊烟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慢慢地消失在地平线上这个唯美的画面就是学生再现出来的意境,如果浸

9、润其中,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也可以扣住关键词语,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在学习声声慢之始,可以让学生先品味开头连用的七对叠字。这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打击后,词人内心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寻西找,是寻找失坠的记忆,还是追念往事来寄托空虚寂寞?于是,先感于外,“冷冷清清”,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暗淡无情,冷漠无比。后感于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陷入愁境,不得解脱,被孤独寡欢的气氛所包围。愁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核心,是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在残酷的命运面前,生活给予词人深重的

10、精神压力,词中“乍暖还寒”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旧时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等情景,所有这一切都浸满了词人的哀愁,眼前的一切都是生愁、添愁、牵愁的“愁”境,作者在这个愁的世界里,有着身世之苦、家国之痛、孤独之悲,不抓紧一个“愁”字又怎能体会得了,感受得尽呢。最后,还要把握意境的不同呈现方式,以期整体把握诗歌,揭示诗歌的意境美。景和情是诗歌的孪生兄弟,优秀诗歌在景和情关系的处理上,总是和谐默契、相得益彰的。大致说来,景和情有以下三种关系:景中藏情、情中藏景、情景并茂。景中藏情,此类诗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11、,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前两联写洞庭湖壮美的景色,后两联写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象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抒发了诗人的郁闷心情。情中藏景,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不见写景,实则景略情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诗是诗人无法施展抱负的无限感叹,全诗不见写景,但通过作者抒发的情,读者不难领会幽州台的形象和氛围,反而比写景多了一份想象。情景并茂,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情景融为一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

12、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其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深深地感染了读者。当然,古代诗歌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这就必须要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来实现。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趣味的“最好的媒介”。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是培养趣味(审美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的文学。”在学习诗歌过程中,联想、领悟、品味诗歌的意境,是培养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可以达到学习诗歌的目的,感受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和丰富多彩。语文教学要适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就应该把诗歌教学放到重要的地位。参考文献1王国维.人间词话2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3赖贤宗.意境美学与诠释学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5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