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内容及翻译.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0579425 上传时间:2021-05-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内容及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内容及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内容及翻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内容及翻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内容及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内容及翻译.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老师,能否归纳一下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内容及翻译?答:为你归纳如下:游褒禅山记一、重点难点讲解重点1.体会本文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特点。2.体会本文先叙后议,严谨自然的结构特色。3.学习文章凝练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特色。难点领悟作者阐述的志、力、物三者的关系。如何理解本文作为游记却不以写景状物为重点是本文的一大难点。本文是一篇借事喻理的文章。作者记山、记碑、记游洞,重点记半途而废的后洞之游,并非为了描绘“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是要从失败的游览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阐发自己的真知灼见,即:“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有“志”,有“力”,

2、有“物”相之,而“志”尤为重要,因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由于“古书之不存”,学者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之”,不可以讹传讹。由此可见,写景记游并不是文章的表达重点,只为后文明理作铺垫,写景状物,也就不可着墨太多。如何理解“志”“物”“力”三者的关系,是本文的又一难点。此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志”就是意志,属主观的因素;“力”即体力,“物”即物质条件,为客观条件。三者并不是并列的,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主观因素,因为只要有了“志”,就会克服一切困难,百折不挠;相反,如果意志薄弱,斗志松懈,小挫即回,即使“力”与“物”再充足,也难以达到目标,因而作者将“二、字词1、注音慧褒(b

3、o) 庐冢(zhng) 窈(yo)然 春华 (hu)秋实 咎(ji)其欲出者 仆(p) 道 深父(f)2、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通甫,古代男子的美称3、重点实词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持,拿)夫夷以近 (平坦)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xing帮助)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感叹)何可胜道也哉 (尽)4、一词多义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就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竟然)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副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其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问其深,则其好游者

4、不能穷也 (前其,它的,代有穴窈然之穴;后其,那些;代好游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自己)道 有碑仆道 (道路,名词) 何可胜道也哉 (说,动词)。为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有,动词) 于人为可讥 (是,动词)常 非常之观 (平常,寻常,形容词) 常左于险远 (常常,副词)然 有穴窈然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然视其左右 (然而,连词)5、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二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十一(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古义,表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相当的缘故; 今义,常用

5、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于是: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今义:合用为连词6、词类活用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受否定副词不与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走到头)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带补语于其址,用作动词:筑舍定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前,用作动词:命名)火尚足以明也 (明受副词尚和足修饰,用作动词:照明)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带宾语其欲出者,用作动词:责怪)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带宾语其传,用作动词:弄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

6、名粘附在者的前面,用作动词:指名,识其本名,说明白)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带宾语夫游之乐,用作动词:尽情享受)7、特殊句式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也表判断)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表判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介词结构后置)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动词随后省略了宾语之)有碑仆道。 (仆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然力足以至焉。 (此句为转折复句,焉字后面省略了另一分句而不至) 三、文学常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北宋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政治上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散

7、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主要作品集临川先生集。四、课文背景知识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县)人,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曾被封为荆国公,故世称之为荆公,谥号文。在文学上他是欧阳修倡导的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宋仁宗至元和年(1054)王安石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此山,同年七月以追忆形式写下此文,这也是王安石文集中惟一的一篇游记。五、课文结构分析1、课文思路全文共分一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这

8、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层(2)记游华山洞的经过。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是文章的议论部分。这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3)写游华山洞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第二层(4)借仆碑抒发感慨,指出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第三部分(5),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的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2、课文结构示意图六、课文主要内容游褒禅山记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元和年(公元1054年)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

9、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七、文章写作特色1、由事及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由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章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与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做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这样使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融为一体。2、用语简洁,语言精炼、平实。文章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无用的笔墨。因此整体行文极其严谨,用字极为简省,语言极

10、为精当。如文中的“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深的警句。八、游褒禅山记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

11、”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

12、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