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课堂同步测试题.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631941 上传时间:2021-05-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课堂同步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课堂同步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课堂同步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课堂同步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课堂同步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课堂同步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课堂同步测试题.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6课短文两篇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可以调素琴()(2)无丝竹之乱耳()(3)香远益清()(4)亭亭净植()(5)陶后鲜有闻()(6)宜乎众矣()答案:(1)调弄(2)弦、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3)更加(4)竖立(5)少(6)应当【方法指导】解释文言词语的三种方法1.根据语境推断词义。即根据上下文,借助句子的大意进行推断。2.组词代入推断词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组成若干个词语或把它的常用义列举出来,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从而推断出词语的含义。3.迁移联想推断词义。初中阶段,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很浅显,需要考查的重点词一般都在课内出现过。我们只要把课内知识迁移到

2、课外,就能顺利推断出词语的含义。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何陋之有【解析】选B。题目中的“之”和B项中的“之”用法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和C项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中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_(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_答案:(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啊。4.阅读爱莲说全文,回答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

3、不妖()答案:多洗(2)翻译下列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译文:_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译文:_答案: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3)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答:_【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文章第二段交代了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根据题目要求,可直接引用文中语句回答。答案: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_【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含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翻译。要指出语句中包含的感情,或者蕴含的

4、哲理。联系本文写作背景可知,本文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结尾,慨叹了生活中像莲一样保持高洁品质的人越来越少。答案: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5.(2017安徽中考)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

5、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有仙则名名:_斯是陋室斯:_谈笑有鸿儒鸿儒:_无案牍之劳形案牍:_答案:出名,有名这博学的人公事文书(2)翻译下列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_或曰:“陋,如之何?”译文:_答案: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有人说:“那里物质条件太差了,怎么能住呢?”(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和“_”。(用原文语句填空)答案:惟吾德馨君子居之(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答:_答案: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附【乙】【译文】孔子想居住到中原以外边远的地方。有人说:“那里物质条件太差了,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到那儿居住,物质条件有什么差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