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636255 上传时间:2021-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韵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音韵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音韵学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音韵学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音韵学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韵学名词解释.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今音学”是以

2、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阴声

3、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古音m、n、N三类 。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Nk、nt、mp)、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在二十年代兴起。北音学的时间只限于元明清,现代汉语中的北方音不包括在内。2、北音:指黄河流域各省的语音,以北平音为代表。*重纽:切韵系统韵书的某些韵

4、中存在喉、牙、唇音对立的反切,今称这些对立的反切为重纽,等于在同一韵中出现读音相同的反切。这是指“支、脂、宵、真、谆、仙、侵、盐、祭”一些所谓的三等韵,它的唇牙喉音字有分为两类的趋势,韵图也把它们分别排在三、四等上,所以实际上是三、四等同韵。对这重纽的问题,历来各家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处理办法,正视重纽问题的,分类就多,无视重纽问题的,分类就少。*假二等:指本为三等韵而韵图安排在二等位置的字。假四等:指本为三等韵而韵图安排在四等位置的字。韵图是以等韵36字母为经,早期的等韵图将齿音精组(所谓的齿头音)和照组(所谓正齿音)归为一组,精组占用一、四等的位置,照组占用二、三等的位置。但是,切韵系韵书

5、中照组实际上分为两类,庄组(或照二组)和章组(或照三组)。章组只拼三等韵,韵图排在三等没问题;但庄组既拼二等又拼三等,按理其三等字应该排在三等,但三等已有章组,所以韵图硬性把本应是三等的庄组字置于二等的位置,于是形成了“假二等”。*对转:音韵学术语。古音中阴声、入声、阳声直接的相互转变。如阳声ang、an、am、失去鼻音韵尾,入声ag、ad、ab失去塞音韵尾,即成阴声韵a。反之,阴声亦可转变为阳声、入声。阳声的鼻韵尾变为塞音的韵尾即成入声。反之,入声亦可转变为阳声。清代音韵学家多以入声韵归阴声类,音韵学上的所谓阴阳对转,亦包括入声韵的变化在内。指古韵阴、阳、入三类韵的相互转变,其主要条件是,主

6、元音相同,变化只发生在收尾音的增加、失落和改变上。阴阳对转阴阳对转是由鼻音韵尾-m、-n、-N的演变造成的。阳声失去鼻音韵就变成了阴声,阴声加上鼻音韵尾就变成了阳声,这就叫“阴阳对转”。前面有这样的例子。(二)阴入对转阴入对转是有口塞尾-p-t-k的演变造成的。入声失去口塞尾就变成阴声,阴声加上口塞尾就变成了入声。前者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后者在汉语中极为少见。(三)阳入对转 阳入对转是指阳声和入声相互转化。阳声韵换成入声韵尾就变成入声,入声韵换成阳声韵尾就变成了阳声。阳入的关系不如阴阳、阴入的关系密切。象“吻”从“勿”得声,“泛”从“乏”得声,这些都是阳入对转的例子。旁转:音韵学术语。古音中阴声

7、和阴声、阳声和阳声或入声和入声直接的相互转变。如阴声a开口度稍大些则变为A,阳声AN开口度稍小些则变为oN,入声Qp开口度稍大些则变为ap。清代音韵学家多以入声韵归阴声类,音韵学上的所谓阴阳对阴声与阴声的旁转,亦包括入声韵的变化在内。通转:指一个字在押韵、谐声、假借等方面显示出读音从此部转入彼部的现象。韵部是后人根据先秦押韵情况划定的,就某个字说,从此部到彼部,此为“转”;就彼此两个韵部说,是“通”。邻转(邻韵):写诗押韵有时候可以用读音比较接近的韵部的字偶尔入韵,这比较接近的韵部就叫邻韵。用邻韵的现象在古诗里是比较常见的,如诗经里下列邻韵就常在一起相押:幽与宵,幽与侯,侯与鱼,脂与微,觉与屋

8、,质与物,月与物等。在近体诗中,也有一些邻韵相押的现象。律诗中第一句的末字押韵与否本来是自由的,所以晚唐以后第一句用邻韵相押的诗就有不少。旁对转:古音通转术语。黄侃以旁对转指通过旁转与相邻的韵部间接对转,或是通过对转与相邻的韵部间接旁转。王力以经过旁转而后对转这为旁对转,如幽与屋为旁对转(幽与侯为旁转,侯与屋为对转)。如果我们不计二氏所论其中间环节,旁对转指的是相邻韵部之间的对转。如微物文三部与脂质真三部相邻,则微与质、微与真、脂与物、脂与文的想转都是旁对转。附声韵:汉语里韵尾是辅音的韵母,也就是“闭音节”里的韵母。古代包括“阳声”、“入声”。不附声韵:汉语里没有辅音韵尾的韵母。也就是“开音节

9、”里的韵母。古代包括“阴声韵”。音和:音韵学术语。凡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声调和韵母相同的,叫做“音和切”。如“刚,古郎切”。类隔:音韵学术语。凡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有重唇、轻唇或舌头、舌上之异,叫做“类隔切”。如“篇,芳连切,”“桩,都江切”,“篇”属滂母、“芳”属敷母;“桩”属知母,“都”属端母。等韵图用“轻”“重”表示开合,即把开叫重,把合叫轻,凡是在“重”字在前头的都是开口,凡是在“轻”字在前头的都是合口,即:“重中重”、“重中轻”都是开口,“轻中轻”、“轻中重”都是合口。,语音学标星号的形式标音法开音节闭音节正则元音非正则元音子音翘舌音口音鼻音声化气化鼻化腭化唇

10、化增音减音尖团音尖音团音*如何分辨现代北京语音里的古入声字哪?(一)从哪些字不是古入声字来看:1、收n尾和ng尾的字都不是古入声字。2、z、c、s三个声母拼韵母的字都不是古入声字。3、er韵母的字,都不是古入声字。4、uai、uei两韵母全韵都没有古入声字。(二)从哪些字是古入声字来看:1、今读塞音、塞擦音不送气声母(共有b、d、g、j、zh、z六个)阳平声的字是古入声字。2、fa、fo两个音节的字,不论今读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字。3、舌头、齿头声母d、t、n、l、z、c、s拼e韵母的字,不论今读阴阳上去(实际上只阳平、去声有字),都是古入声字。4、卷舌声母zh、ch、sh、r拼uo韵母的字,

11、不论今读阴阳上去(实际上上声无字),都是古入声字。5、重唇、舌头声母b、p、m、d、t、n、l拼ie韵母的字,除了“爹”die#是古平声外,不论今读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字。6、e韵母字除“”jue#“瘸”que、“靴”xue#之外,都是古入声字。7、gei、hei、zei三个音节的字,不论今读阴阳上去(实际上去声无字),都是古入声字。*声母f、z、c、s和a韵母相拼的字,来自古代的入声。*一些开韵尾(包括元音韵尾和没有韵尾)的有文白两读,而又没有意义上的区别的,往往是入声字。如:色。利用形声字,“合”广韵是收-p“盒、答、鸽、塔”;“出”广韵收-t尾,“拙、茁、掘、倔、崛、詘”;“读”的声旁收-k,“渎、读、犊、牍、黩”等。广:旷见溪旁纽、迭韵旷:荒溪晓旁纽、迭韵广:宽见溪旁纽,阳元通转宽:阔溪母双声、元月对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