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论文生命教育论文: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与生命教育.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0639855 上传时间:2021-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论文生命教育论文: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与生命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论文生命教育论文: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与生命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论文生命教育论文: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与生命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生论文生命教育论文: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与生命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生论文生命教育论文: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与生命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论文生命教育论文: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与生命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论文生命教育论文: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与生命教育.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论文生命教育论文: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与生命教育摘要: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采用自编问卷对安徽某大学6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大学生不珍惜生命,曾经想过自杀,认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死亡可以结束所有的烦恼。高校需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关键词:大学生;自杀;死亡态度;生命教育(安徽芜湖241000)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安徽师范大学招标项目)(项目编号:2011sk703)的研究成果。生命观是指人对生命存在、价值及意义的认识、理解和基本观点。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开

2、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1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最初是以死亡教育的方式提出的。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是生命教育发展相对较早的地区,特别是台湾地区,生命教育已基本成熟,而中国大陆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才才开始对“生命”问题进行研究,发展较为滞后。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通过梳理已有文献,我们发现

3、以往研究偏重于某一侧面的理性思辨,缺少足够的对大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教育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从四个方面调查大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对自杀的态度、对死亡的态度、对生命教育的态度,以期为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一、研究方法本调查从安徽某大学五个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音乐学院)中随机抽取在校本科生60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生命观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83%,其中男生214人,女生373人。所有调查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二、结果与分析1.大学生对生命的态度由表

4、1可知,87.4%大学生都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与孙勇等人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2同时,仍有1.2%的大学生认为“生无可恋,不如死了干净”,这些大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并不能够真正理解,对生命的本质不能很好地认识。2.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由表1、表2可知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自杀”,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自杀是懦弱的表现,想逃避现实”、“自杀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但有11.6%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最高形式的反抗”,大约10.0%的大学生都曾经有过自杀的想法。由此可见,虽然多数大学生都能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仍有不小比例的大学生存在着漠视生命的现象,这与初智巍等2的调查结果一致。这

5、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内心脆弱,无视生命的神圣,缺乏对生命应有的责任心。3.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由表4可知,75.9%的大学生对于死亡能够坦然接受,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于死亡持恐惧、害怕的态度,不到10.0%的大学生甚至还认为死亡“可以结束所有的烦恼”、“可以让灵魂得到解脱”。这与徐颖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3他的调查结果显示:76.4%的学生认为人终有一死,所以要珍惜生命;8.7%的学生害怕死亡,不敢去想;4.2%的学生认为死是解决一切痛苦的方法。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死亡的理解不够全面,有少部分大学生将死亡作为解决烦恼的一种应对方式,这是十分消极和令人担忧的。由于升学的压力

6、,学校及家庭教育对生命教育普遍淡化和忽略,使当代大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的观念理解较为简单和偏颇,缺乏深刻思考和领悟,对生命漠视,对死亡的态度极端,在遇到挫折或棘手问题时,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进行处理和解决,从而酿成严重后果。44.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态度由表5可知,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生命教育是很有意义的,而少部分大学生认为生命教育“令人恐惧”、“没必要搬上课堂”或者“没有实际意义”,这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忽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由表6可知,对于生命教育的途径,大学生认为高校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联合家庭、社会共同开展生命教育。三、建议与对策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能够唤起大

7、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最终使得个体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从而适应社会生活,学会生存的观念和技巧,培育身心的全方位发展,发挥自我的最大潜能,实现人生价值,拥有完善的生命智慧。5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期,常常受到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失恋、就业困难等因素影响,加上自我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导致自杀行为。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组织开展珍爱生命的专题讲座、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朋辈心理辅

8、导、心理热线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困扰,疏散心灵的阴霾,体会生活的美好,感悟生命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通过各种途径筛查有自杀风险的大学生,对他们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帮助他们纠正歪曲的想法,构建合理的信念,引导他们珍爱生命,鼓励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观。2.开设生命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高校应采取多种理论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首先高校应开设专门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并纳入大学生的必修课,弥补大学生对于生命认识的空缺,通过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体验生命、敬畏生命等方面加强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层次了解生命的内涵和意义,进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其次许多学科

9、教学中都可以融入生命教育的有关内容。如大学语文中命途多舛而又矢志不渝的人物,让学生体会到在人生不如意时,怎样以坚强的意志应对困难和挫折,以对生命执着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支撑自己走出困境;体育课程中增加传统武术,培养学生逆境求生、抗击挫折的能力;历史专业课中历史人物的思想和壮举可以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升华;地理专业课程中的天文知识促使学生将自身生命的渺小和浩瀚的宇宙相对比,从中感受生命的存在和意义;生物专业课程中生命生理知识的传授有助于学生了解生与死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善待生命。6,73.开展生命实践教育,强化生命意义的理解生命教育不仅要以理论知识的形式传授,也要让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

10、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强化生命的意义。实践活动作为理论学习的一种积极强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社团、协会等相关组织定期举办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如通过模拟失火现场、模拟军事野战现场等,通过亲身体验,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从而强化他们珍惜生命的意识;组织大学生参加爱心捐助、义务献血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的助人过程中学会关爱与付出,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快乐;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服务于社会,并在服务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组织大学生前往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西部地区支教,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的艰辛与生命的顽强,从而更加珍惜自己

11、和他人的生活,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3.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紧密配合,发挥教育合力作用生命教育除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参与。生命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是很重要的,却很少被提及,父母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很少与孩子探讨生命的意义,导致孩子不能正确认识生与死,更不懂得热爱和尊重生命。8家庭要为大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生活环境,生活中不断向孩子渗透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的知识和理念。社会作为大学生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心灵冲击很大,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压力,很多大学生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生命的方向,社会各方面要大力开展生命教育,对大学生的生命观

12、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要紧密配合,发挥教育合力作用,影响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参考文献:1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16-19.2初智巍,黄红,孟霞.高校生命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2):22-24.3徐颖,刘明瑛,刘宪亮.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6,(5):476-483.4曲智坤.当代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缺失的原因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8,6(3):144-145.5王志华,李建伟.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探究j.教育学报,2009,(4):89-93.6贺建芹,郑林娟,李以明.传统文化角度下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1):90-91.7褚惠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j.江苏高教,2007,(1):148-1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