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顶角、余角和补角.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10649930 上传时间:2021-05-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顶角、余角和补角.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和相交,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2、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教学重难点重点: 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及其应用。难点: 通过简单的推理, 归纳出余角、 补角的性质, 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教学准备实物图片、 ppt 课件。我的思考本节内容首先介绍平行线、 相交线, 在初中数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小学,学生已对平行、相交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在形象上知晓了,本节内容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探索平行、 相交的概念, 为即将要学习

2、的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等打基础。本课又是继“角”及“角的大小比较”之后的内容,是进一步认识角,并认识两角之间的关系,并为寻找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自学课本3839 页,完成导学案(15-20 分钟)学生活动: 让同学们自学课本38,39 页, 完成导学案, 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注,组内探讨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并及时解答同学的疑问。二、组内交流,探索新知知识点一、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师生活动:1、请各组同学每人拿出两支笔,用它们代表两条直线,随意移动笔,观察笔与笔有几种位置关系?各种位置关系, 分

3、别叫做什么? (选取一个小组的代表上黑板上演示给大家看)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2、若两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是什么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内(彩笔)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重点给学生强调平行线的三层意思: 1) 1) “在同一平面”是前提条件; 2) “不相交”是指两条直线没有交点;(3)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平行)。【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两支笔动手操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 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到平行线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 系。】 知识点

4、二、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教师活动:让学生画两条相交的直线 AB和CD4问题1:观察:/ 1和/ 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小组合 作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问题2:剪子可以看成下图,那么剪子在剪东西的过程中,/1和/2还相等吗?/3和/4呢?你有何结论?定义: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教师应关注:(1)对顶角只有在两条直线相交时才出现。(2)对顶角是指两个角的位置关系。学生活动: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度量所成的四个角的大小,你发现 形成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知

5、识点三、余角、补角的概念学生活动:1 .探讨/2和/3的关系2 .计算:(1) 96 + 84 0 =; (2) 58 45 + 121 15 =学生计算并回答,总结它们的特点.教师判断对错.教师应关注:(1)计算的准确性(2)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并思考【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进 一步促使渴望尽快的寻求到答案,同时也为判断余角和补角做铺垫。】师生活动:教师剪纸,学生观察出示一组互余角二一出示一组互补角 学生通过观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总结互为补角的概念.然后,类比互为 补角学习互为余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 ,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

6、角的和是180 ,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教师应关注:(1)学生的语言表达.(2)学生是否能独立思考并积极参与到数学的问题中 .(3)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两个概念.【设计意图:教师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从直观的角度去感受互为余角、补角的概念.并用语言去表达这两个概念,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 知识点四:学生活动:1、如图,/ 1与/2互余,/3与/4互余,如果/ 1 = /3,那么/ 2与/4相等吗?为什么?你能用一句 话概括这一规律吗?2、如图,如果/ 1与/ 2互补,/ 3与/ 4互补,/ 1 =/3,那么/ 2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并让代表发言.教师让学生猜想、简

7、单说理、得出结论.根据回答进行 引导,并给以积极的评价.并让学生反思这个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类比余 角的性质独立解决该问题.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设计意图:学生有了探究余角的经验,会主动迁移到补角上来,类比余角的性 质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达到“由扶到放”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及迁移知识的能力.1 三、归纳小结,认知升华:学生思考,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给以补充.总结一下内容: 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2、概念:(1)对顶角;(2)余角;(3)补角.3、性质:(1)对顶角性质;(2)余角性质;(3)补角性质。四、巩固新知,学以致

8、用: 教材第40页习题2.1五、布置作业,分层训练:必做作业:新方案限时练习选做作业:1、如图所示,/ 1与/ 2是对顶角的是(A 1 -B1 C 1-D 12、如果/ A= 35 ,那么/ A的余角等于; /A的补角等于 c3、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 ,那么这个角的余角的度数是 。4、已知Not与/P互补,且Net与是对顶角,则Za =。5、已知/豆=24且/a与/P互余,/P与/互余,则/的余角和补角的度数分别为.六,板书设计两种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在同一平面内)三种角 :对顶角,余角,补角三条性质: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概念课,对于新旧知识具有类似的内容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这样省时高效;对于几何的命题的验证,可通过多种方法证明,如本节的”等角的余角 相等”,可以通过测量、叠合法、逻辑证明,这样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得到清晰而 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学习知道说明一个几何命题的过程是怎样的, 须经历“猜想一推理一结论”这样一个过程,为以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