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书评.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10658045 上传时间:2021-05-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书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书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书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书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书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书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书评.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供博士生、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使用)论文题目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读后感课程名称方言史与方言论著选读姓 名 王海姣学号 201202040352专业汉语言文字学(现汉)年 级 2012级学院文学院日期(年月日) 年 月日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指标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分值)得分ABCD选题选题是含新颖;是否有意义;是否与 本门课程相关。20-1615-1110-65-0论证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 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 是否充分。20-1615-1110-65-0义献义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性。20-1615-1110-65-0规范文字表达是

2、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 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20-1615-1110-65-0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 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20-1615-1110-65-0评阅教师签名:年 月日总分: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读后感摘要: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一书,是王福堂先生的一部力作。 本文简略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体系, 着重评述了本书的优点,并根据书中第六章内容, 结合笔者自己的方言中的丰富而独特的儿化现象,探讨了西南官话中儿化韵的合音方式、形成及衰亡等问题。关键词: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儿化韵1、 内容简介本书共八章。 前两章分别介绍汉语方言

3、中由语音演变和外来影响这两种不同原因造成的语音变化及他们的表现形式。 语音演变中有新旧不同的语音形式,外来音响造成的语音变化有来源不同的语音层次,需要把他们区别开来。 第三、四章主要就汉语方言分区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探讨了客赣方言之间、闽吴方言之间的关系,以及晋语的设立问题。第五章是“原始闽语的构建” ,这一章作者主要介绍罗杰瑞构建原始闽语的依据及其音系,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后三章分别考察了方言中的 “儿化韵” 、 “子变韵” 和“连续变调” 等三种现象。我们有一个疑惑,为何书名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而单看目录却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 “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呢?我们从本书中的“前言

4、”部分或许能找到答案。王福堂先生在“前言”中提到了书中个章节之间的关系“关于方言分区的两章,因为和对方言语音演变和层次的认识有关,所以也收在里面” , “原始闽语一章是根据头两章的认识,对一个古方言音系构拟所做的分析” 。而儿化韵等三章,是“个案处理” ,目的是“介绍几种重要的方言现象,探索它们生成发展的规律” 。 可见, 虽明处未出现 “语音演变和层次” ,但实际上这八章都是围绕“方言语音演变和层次”这一主线展开的,这也是本书的优点之一。2、 本书的优点2.1 旁征博引,大量引用汉语方言中的实例,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仅前两章就引用或列举了如广州、厦门、梅县、北京、太原、济南、合肥、长沙、双峰

5、、娄底、苏州、上海、宁波等等39 个方言点或次方言点,涵盖了闽、粤、吴、湘、客、赣、官话等七大方言,这不仅使得观点更有说服力,也让读者通过丰富的汉语方言实例更容易理解,如第一章“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 ,在讲到“链移”时就举的我们汉语方言的例子。 “链移”的概念最早出自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徐通锵先生在历史语言学一书中对此进行过专门的详细论述,只不过大部分都采用日耳曼语系的例子,虽然视野更开阔更接近原义,但对于不了解日耳曼语系的读者或初学者来说, 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还是比较吃力, 王福堂先生在本书中借国外语言学的成果和相关概念来解释汉语中的实际问题, 或用生动的汉语实例解释抽象概念, 这样就显得通

6、俗易懂些,当然,这也是本书书名“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的题中之义。此外,书中每章后都附有大量参考文献,仅前三章所引的专著就有 41 部, 期刊 15 篇。可见,本书虽只有16 万多字,但内容上却十分丰富。2.2 存疑精神。存疑精神无非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不能尽信, 二是不能妄下定论, 如果没有对客观事实进行充分调查论证,宁可搁置争议或疑问,也不能武断下结论,这点在人文学科上尤其重要。 阅读王福堂先生的这本书, 我们能时时处处感受到他的这种“存疑精神” 。如第四章中关于客赣方言的分合问题上,我们能从作者的整个论证过程窥见其事实求是的存疑精神。客赣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境内,其

7、分合问题由来已久,目前来看不管是 1980 年袁佳晔的七大方言分区还是1987 年的十大方言分区, 客家话和赣方言都是分开作为两个并列的方言大区的, 但是这种分区一直都存在争议。作者首先列举了客赣方言在语音上的异同之处, 并指出 “全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一律送气”是两方言最重要的共同点, 而两方言区别性语音特点的重要性相对差一些, 虽然两方言词汇上的差异很大, 但词汇并不是区分方言的依据, 因此仅靠不太重要的语音区别特征还不足以支持客赣方言的分立。 接着, 作者引出桥本万太郎的观点,即客家话“古次浊上字归阴平”的特点可以作为与赣语区别的依据。但随后作者对此表示了怀疑, “结合共时和历时两方面

8、来观察,这个依据恐怕还需斟酌。 ”王福堂先生的怀疑是有根据的, 一是他认为客家话中一些次浊平字归入阴平并不一定都是其自身演变的结果,因为在临近的湘、粤、闽方言中都有读入阴平的,就可能存在相邻方言之间的借用情况; 二是一些客家话尤其是在赣南地区并没有读入阴平的现象, 而相反许多赣方言点却存在这种现象, 这样联系两个方言点的这一共同现象来考察会发现其中有某种内在联系, 即浊上归阴平的音变是历时音变, 方言中的不平衡恰好折射了历时音变在地域上留下的不同痕迹。 至此, 王福堂先生通过对大量方言事实的分析论证,推翻了之前的依据, “浊上归阴平”的规律只够区分客赣方言是同一大方言下的次方言,但不足以成为客

9、赣分区的依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客赣方言在很多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王福堂先生通过对历史上几次大的南迁进行考察, 大胆推测客赣方言原先本就属一个方言, 后来因为第二次南迁一部分原来的客家人离开原居住地,加上北方官话的影响,才使得客赣两方言分歧逐渐拉大,以致形成今天这种局面。 但是因为客家人特殊的移民心理, 以及自身语言、文化风俗、 族群的强烈认同感, 使得客家话成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方言,正如作者所说: “似乎客家话主要是和客家人本身而不是和客家人所在的地域相联系的, 似乎客家话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地域性方言。 这也许才是客家话和赣方言无法合成一个方言的真正原因。 ”这种情况与方言、语言的划分标准相

10、似。北欧的许多国家如瑞典、丹麦、挪威等,其语言实际上差别很小,有的甚至都能互相通话,但还是分为三种不同的语言, 而中国境内的方言分歧远比他们大, 有的甚至不能通话, 但还是被认为属于同一语言, 关键就在于前者是三个独立的民族,而汉族人不管说什么方言都是统一的汉民族。3、 关于“儿化韵”本书第六章介绍方言中的儿化韵现象,分八小结分别介绍了儿化韵的分布地区和语音形式、性质、合音方式、形成、儿化韵韵类的调整和归并及归并中的“逆行”现象、儿化韵的衰亡、儿化韵和小称变调。笔者的母方言为津市话(津市是隶属常德市的市级县) ,属西南官话区的常澧片。 不少学者曾对常德话中的儿化现象专门论述过, 如郑庆君的常德

11、方言研究 ( 1999)中就对常德话的几类儿化现象进行过描写。津市距离常德市区约 100 公里,语音上有细微差异,这也体现在不同的儿化韵中, 笔者参考有关常德话中的儿化研究, 结合本书中的对于方言中儿化现象的各种解释性观点, 试图对津市话中的儿化现象解释。3.1 儿化韵体现在儿化词中。津市方言的儿化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重叠式儿化,一类是非重叠式儿化。3.1.1 前一类所占比例非常大, 几乎所有的名词都能通过重叠后儿化,其语法意义有表示小称或喜爱的感情色彩的,如“袜袜儿、帽帽儿、饭饭儿、 伢伢儿” 等, 有的是标示名词词性的, 如“盖盖儿、 尖尖儿、撑撑儿” 等。 这一类儿化词中的儿化韵有一个显

12、著的特点, 就是 “儿”尾强大的同化作用, 无论是什么韵母其主要元音在儿化时一律变成央元音 ? ,再加上卷舌动作,这样一来,津市话儿化读音的种类和普通话比较起来就少了些, 我们按四呼将津市话中的儿化韵韵类归纳为以下四类:A 开口呼韵母儿化后变为 ?r , 如口口儿k?ou21 k?r , 盆盆儿p?en13p?r,包包儿 pau55 p?r ,籽籽儿?21 ?rB 齐齿呼韵母儿化后变为 i?r, 叶叶儿 ie13 i?r, 边边儿 pian55 pi?r,箱箱儿?ia?55 ?i?rC合口呼韵母儿化后变为u?r,副别儿(削皮器)k?ua21 k?u?r, 柜柜儿kuei33 ku?r,彷彷儿(

13、起连接作用的横木)xua?33 xu?D 撮口呼韵母儿化后变为?r ,刷刷儿?a24 ? r ,裙裙儿t?en13 t?r ,桩桩儿 t?a?55 t?r3.1.2 第二类非重叠式儿化中又分为三种,一种是与普通话一致的儿化韵,但这种儿化韵在津市方言里并不多见,口语里常说的有:毛栗儿mad3 lir麻雀儿ma13 ?ir八哥儿pa24 k?r小仰儿?ia R1 ?r眼镜儿ian21 ? ir背褡儿pei13 t?r凌构儿lin33 k?r脸盆儿lian33 p?r节贺儿? ie24 x?r涎沫儿?ian13 m?r指拇儿t?24 m?r麦李儿me24 l?r10另一种是“儿而不化”的情况,即“儿

14、”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不与也是一种构词手段, 类似于一个词缀, 意义虚化,这一类的儿化词也不少,如:饺儿? i a的,枣儿? au21 ?肚儿 tou21 ?鸟儿 niau 21 ?衣儿 i55 ?椅儿 i21 ?桌儿t?uo24 ?筷儿k?uai13 ?猫儿mad3?帽儿m a舲?兔儿 t?ou13 ?歌儿 kuo55 ?刀儿tag5?泡儿p?a 13?挑儿t?iau55还有一种其实性质和第二种一样,只不过“儿”的开头带有辅音声母 ? ,形成-? 的独立的音节,附在前一音节后,如:牛儿 niu13 ?鸡儿 ? i55 ?猪儿 t?55 ?羊儿ia?3 ?鱼儿?13 ?方儿fa?5 ?狗儿kou

15、 21 ?虫儿t?u?13 ?锅儿 kuo55 ?秧儿 id?5 ?3.2 上述两大类四小类的儿化词基本包括了津市方言中的所有儿化现象。但以上研究都只限于描写事实,没有从发音学、历史语音学的角度对津市方言中多样的儿化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王福堂先生的书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在第三小节“儿化韵的合音方式”中,他指出“方言中基本韵母韵腹元音对合音后生成的儿化韵的音值可能产生特殊的影响” 。最能说明此观点的就是重叠儿化词,上文归纳的四种儿化韵韵类就是因为受前一音节韵腹的影响而形成的。再如非重叠儿化中的第三种, “儿” 在合音过程中产生增音现象,成为一个独立的音节 -? ,关键就是受前面基础韵母的影响,我们

16、发现大部分这类儿化词前一音节的韵尾都是 - ?, 在语流音变中自然也使后面的“儿”带上了鼻音色彩,而其他的开音节韵腹都是-i, - ?, - u等舌位高,舌根后的元音,这种发音部位刚好与后鼻音- ? 的发音部位相近,所以很自然就带出了鼻音。事实上,我们在津市话第三类儿化词中几乎找不到舌位较低的 a 、 e 收尾的韵母,可见,前一音节韵母韵腹和韵尾的不同舌位条件成为了语音条件。 王福堂先生在论及这一类儿化时说 “这一类儿化韵韵腹和儿尾拼合程度不如一般儿化韵紧密,这显然和韵腹元音舌位的偏后偏中有关。 ”对比津市方言中的上述情况,这一说法显然是正确的。3.3 王福堂先生在第四小节“儿化韵的形成”中区

17、分了“儿”尾和儿化韵两个概念。津市话中的饺儿?ia W ?、枣儿? au21 ?、羊儿ia?3? 、鱼儿 ?13 ? 一类是自成音节的“儿”尾,眼镜儿 ian21 ? ir、背裕儿pei13 t?r、八哥儿pa24 k?r 一类是典型的儿化韵,至于重叠儿化现象,还不能算典型的儿化韵,因为从形式上来看,如口口儿k?ou21 k?r 、籽籽儿?21 ? r 等,前一音节必须重叠才能儿化,且后一个儿化音节不能单独发音,只能依附于前一音节。 “儿化韵发展的过程,体现为由自成音节的“儿”尾向儿化韵的过渡。有的方言中自成音节的儿尾和儿化韵两种语音形式会共存一段时间” , 津市方言中的上述情况刚好处于这种“

18、共存”的阶段,但不同的是,津市方言中自成音节的“儿”尾和儿化韵两种语音形式不能任意转换,两种语音形式有各自的出现环境, 形成互补的关系, 这似乎又不太符合“共存”的条件。且实际语料中,这两类儿化词都不多,远不如非典型的重叠式儿化词多。王福堂先生在“儿化韵的衰亡”这一节中的精彩论述可能对津市话中的上述两类儿化词的共存现象有所启发。 “官话方言的西南地区一些方言中儿化词数量很少,小称意义也已经很不明确。总的看来, 西南官话表小称的语法手段正在由儿化改变为重叠、 儿化重叠得方式。” “儿化的衰亡其实是儿化词小称意义磨损的必然结果”。津市方言中的毛栗儿mad3 lir、麻雀儿 ma13 ?ir 一类的

19、儿化词数量相当有限, 也基本不表小称意义, 可见这一类儿化词很有可能是原先儿化韵衰亡过程中的遗留,而带独立“儿”尾的词似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新形式。不过,其具体的音变过程我们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4、 小结本文简单介绍了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一书的内容和体系,并从两方言评述了本书的优点,一是旁征博引,例证丰富,引用大量的汉语方言实例, 使得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相关的概念和内容。 二是书中处处体现的存疑精神, 如第四章中关于客赣方言的分合问题上, 我们能透过作者先立后破的论证过程, 发现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不妄下定论的学术操守。 最后, 根据书中第六章内容, 结合笔者自己方

20、言中的丰富而独特的儿化现象, 探讨了西南官话中儿化韵的合音方式、形成、衰亡等问题。参考文献:1 王福堂 .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 语文出版社, 19992 任永辉 . 常德方言儿化的分布和作用 J. 怀化学院学报, 2006, ( 7)3 郑庆君 . 湖南常德方言的名词重叠及其儿化 J. 武陵学刊, 1997, ( 2)4 郑庆君 . 常德方言研究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37-415 李国正 . 四川话儿化词问题初探J. 中国语文, 1986 , ( 5 )6 彭泽润,李葆嘉主编 . 语言理论 M.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97 徐通锵 . 历史语言学 M. 商务印书馆, 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