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10666807 上传时间:2021-05-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源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课时安排:共三课时第一课时(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生字新词。2、正确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导入: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语。1、师:首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声音响亮,其他同学认真听,如

2、有读错 的地方请举手帮助更正。2、生轮流读课文,有错即停,师板书,即时表扬读得好的同学。估计可能读错的字:模,(m6)式根深遁(d固我(zj孜不倦汲.(j I取压阵(zh 锣 (qi电而不舍11 (yuaD博3、生齐读生字两遍。三、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1、出示自学指导:默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划分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3、检查交流(若举手的不多,再给 2分钟,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要多叫些学生发言,并适 时鼓励)4、师小结明确:(适时板书)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趣味引入: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提出问题(1-4)*写:创造性思维又有那些必须的

3、要素呢二、层层深入1、伊博的知识(6)分析问题(5-13)为写:2)运用所得的知识(7-9)13、锲而不舍的发展小的灵感(10-13)三、得出结论:人人都可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解决问题(14)四、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教后记:第二课时(总第课时)学习目标:理解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明白作者的主张。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课。(板题示标)二、一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出示自学指导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1)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

4、点为什么非常重要?(2)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3) .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3、检查交流。师:能回答的同学请举手。(若举手的不多,再给 2分钟,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要多叫些学 生发言,并适时鼓励)4、小结明确:(1)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2)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渊博的知识。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3) .因为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不

5、是伟人名人才有。(引导学生联系他们自己的体 会来谈。)三、二读课文,理解作者观点。1、出示自学指导边小声读课文,边思考下列问题,4分钟比谁能正确回答。(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谈起?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2)为什么说“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2、生小组讨论,师巡视,了解学情。3、检查交流。师:能回答的同学请举手。(若举手的不多,再给 2分钟,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要多叫些学 生发言,并适时鼓励)4、教师小结明确:(1)第一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第二问。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 不止一个”这个

6、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第三问。关于 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一总”这种思维 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2)课文提出了这个观点,只是举了两个事例来加以证明,并没有在理论上多加分析。 其实,不少教育家都说过,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只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算 真正获得了知识,否则,知识便一钱不值。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过:“只有书本知识, 没有实际经验,谓之半知;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知行合一,谓之全知。”鲁迅先 生说,读书要和“实社会”接触,和“实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也是要运用知识的意 思。反过来说,如

7、果只是一味死读书,不知将知识运用于实践,那就是死读书、读死书。这 样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一言以蔽之,只有懂得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创造力。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邓小平同志创造 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赢得了我国初步小康的实现 四、课堂作业 选用练习册。教后记:第三课时(总第课时)欢迎下载学习目标: 1、体会设问句的作用。2、学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13课。(板题示标)二、体会设问句的作用。1、出示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文8-13段,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5分钟

8、后比谁能正确回答。(1)请从课文中再找出几个设问句,仔细体会这种修辞方式的表达作用,并且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用好设问句。(2)课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3、检查交流。(若举手的不多,再给 2分钟,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要多叫些学生发言,并 适时鼓励)4、教师小结明确:(1)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有时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2)约翰万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一一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的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

9、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发明了对线型的兵乓游戏机。三、课堂作业1、出示自学指导。本文用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论证了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平平常常的一个苹果落地,却诞生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哥白尼不迷信权威,却创造了日心说,这些更使我们确信: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下面以“读书使人落后“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以典型事例进行论证。2、生写作,师巡视。3、教师引导:例:(1)不会选择书:a南唐后主李煜喜欢花间词派,读书多,优柔寡断,少果敢勇武,多 浪漫柔情,少政治才干。b网络玄幻,校园暴力书籍。(2)读书方法不对:赵国的赵括(纸上谈兵)(3)知识错误的书籍:如地心说,天圆地方4、检查交流。指名朗读,找2 3名学生朗读。教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