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初中地理单元备课策略示例: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案例解析4单元核心知识的教学安排及衔接处理.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10667616 上传时间:2021-05-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15初中地理单元备课策略示例: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案例解析4单元核心知识的教学安排及衔接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C15初中地理单元备课策略示例: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案例解析4单元核心知识的教学安排及衔接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C15初中地理单元备课策略示例: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案例解析4单元核心知识的教学安排及衔接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C15初中地理单元备课策略示例: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案例解析4单元核心知识的教学安排及衔接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C15初中地理单元备课策略示例: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案例解析4单元核心知识的教学安排及衔接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15初中地理单元备课策略示例: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案例解析4单元核心知识的教学安排及衔接处理.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单元核心知识的教学安排及衔接处理南通市陈桥中学 王亚青一、概述初中地理按照地球、 地图、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教材的总体框架。而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 中外地理教材都用一定的篇幅加以介绍, 因为它们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把 地球和地球仪 安排在第一章中,更体现地球与地图对于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性。二、核心知识点在本学段或上下学段的教学安排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 变化规律, 以及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 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的运动有关。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2、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和生产、生活必需的各种资源。因此,要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本单元作为教材的开篇,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1 地球和地球仪主要知识点的衔接和教学安排地球和地球仪 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纬线和经线; 利用经纬网定位四部分内容。 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 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在学校地理课程中

3、,从小学、初中、高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从地球开始。 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 初步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这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 因为这部分内容不仅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而且还在军事、 航海、 航空和旅行等方面广泛应用。地球和地球仪 这部分教材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这一节的学习,尤其是地球形状、经线和纬线的学习,对后面学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中涉及到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能否较好地完成这一节的教与学,关系到这一章的教学效果甚至整个地理教学的效果,为学生今后学习地理乃至

4、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 教师可安排4 课时左右进行讲授。 第一课时了解地球的形状、 大小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认识纬线和纬度, 第三课时是在第二课时的基础上认识经线和经度; 第四课时进行经纬网定位的讲解。 在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借助地球仪和经纬仪, 还可以通过立体的动画等方式, 建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知识。2 地球的运动主要知识点的衔接和教学安排地球的运动 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两部分内容。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5、。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初中阶段主要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现象。而到了高中地理,还要学会地方时、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计算。初中的地球运动主要了解的是“是什么” ,而高中阶段还要知道“为什么”和“怎么样” 。因此初中的地球运动的知识是高中地球概论的基础。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空间想象能力较弱, 因而地球的运动是本章中的难点之一, 同时第一章又是本册书乃至整个初中地理中最难懂的一章, 可以说是难点中的难点。不仅难懂,而且所涉及到的知识如地球运动的周期、方向、意义等是以后学习气候、时差等知识的基础,所以也非常重要。本节内容,教师可安排2-3 课时进行讲授。在教学时

6、,教师可借助地球公转模型等教具,不仅教师要演示,还要学生亲自动手,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为了方便学生对本节知识核心知识点的学习, 教师不仅要把重点放在地球仪上, 用地球仪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同时, 还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对本部分的知识点能够灵活运用。例如,生活中太阳的东升西落, 就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利用这一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 地图的阅读主要知识点的衔接和教学安排地图的阅读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 学会阅读地图; 选择适

7、用的地图这两部分内容。 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判读经纬度, 量算距离。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 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节内容重点掌握对地图的基本要素的了解, 还包括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地图、 应用地图查寻有关地理信息、 解决问题等能力,使地图成为学习、生活的必备工具。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两项技能, 这两项技能, 学生在小学数学课本上有过接触。 本节教学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系统的学习, 提高对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量算距离的认

8、识,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教材结构上看, 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延伸,又为下面学习“地形图的判读”奠定基础。本节内容,教师可安排1-2 课时进行讲授。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比例尺知识的学习、 运用, 以及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以前所学知识进行教学。 在教学时, 教师应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使学生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 边学边用,边用边学。4 地形图的判读主要知识点的衔接和教学安排地形图的判读 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 等高线地形图

9、; 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这三部分内容。 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地形类型。本节内容, 先了解了两个概念: 海拔和相对高度, 等高线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然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 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加工, 又可演变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教材设计思路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 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 地势, 形成空间概念, 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 本节的重难点等高线的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

10、鞍部等基本部位。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 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 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 为以后学习其他等值线(如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打下基础。本节内容,教师可安排1-2 课时进行讲授。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 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 教师应本着从“立体平面”的思路,尽量从感性(山地模型)入手,用问题引导,再以课件演示,转到平面,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 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动手操作或比赛竞争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三、总结本单元共 4 节内容,设计课时在10 节左右。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初中地理的基础, 同时也是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 对学生以后学习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要秉承新课改的理念, 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渗透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