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10685337 上传时间:2021-05-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机械设备, 围绕机械的分析和设计、 使用和维修的工作领域, 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目前机械行业及相关领域里的主要工作岗位为: 机床操作人员、设备维修人员、安装调试人员、发动机修理人员、检验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刀具、模具师、产品设计师、设备管理人员,无论哪个岗位都是与机械设备打交道,总会需要对机械进行分析或者是设计, 不管将来从事哪项与机械有关的工作, 要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有所成就,并且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就必须奠定机械分析和设计的基础。 本课程就是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及专业群开设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机械分析和设计的基本能力,为后续不同的

2、专业课以及工作过程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内容不强调理论依据的研究, 不强调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而是尽量压缩理论内容,强调理论对生产实际的指导作用。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介绍各种机构的组成和应用,介绍常用零、部件的结构、应用以及各种标准的查阅, 重点强化各种常用机构和零部件的选用以及各种标准的查阅和必要的结构计算,呈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突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其最终作用是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培养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为生产、 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课程具有从理论性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际的设计性

3、课程、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本课程具有增强学生的机械理论基础、 提高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等作用。本课程针对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相对薄弱性和对实践操作的普遍适应性,突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 以项目为导向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 项目来源于企业使用的机械工具和设备, 围绕对学习载体分析和设计的任务展开教学, 教学情境的设计按职业成长与认知规律排序,让学生在学中得到真做, 在做中得到真学,练就由初学者成为专家这一过程所必需的真正本领。一、课程设计理念以职业能力为培养重点,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导向。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4、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开发原则, 本着 “注重职业能力培养、课程项目化、知识模块化”的教学指导思想,与纺织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重新创建了纺织设备装配与调试的模块式知识与能力结构,以企业中相关技术的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来涉及整个教学过程,将相关知识点与技能培训项目分解到各个学习 / 工作任务中。通过对各项目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培养技术应用的职业能力, 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现课程开发的开放性。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体现课程开发的职业性。以纺织机械典型零

5、部件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 教学做一体, 体现课程开发的实践性。二、课程设计思路(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与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 按照 “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 并发展职业能力: 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按以典型纺织机械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实现知识的选取和重构,进而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2)课程内容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载体,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课程开发基于企业

6、典型工作任务, 教学载体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 教学载体选自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产品, 过程考核尽可能符合企业工作的实际, 并充分运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体验企业环境与氛围。 教学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学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 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3 )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组织教学,设置教学情境,实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进行,学生完成每项任务都能感受整个工作的完整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

7、中对所学的内容总有个完整的认识, 从人的认知规律进行认识。(4)积极组织学科竞赛,扩展课程内容,延伸教学场所,服务于社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入竞争,组织竞赛,成立业余无线电兴趣小组,将课堂延伸到阅览室、网络、电子市场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岗位性质,感受真实的生产氛围,提高职业素养。(5)改革传统评价机制,探索和实践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体现学训结合的评价机制,融入操作技能评价、全过程学习质量记录的开放式、全程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积极主动参与,充分体现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