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人称代词研究剖析.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10696206 上传时间:2021-05-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非子》人称代词研究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韩非子》人称代词研究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韩非子》人称代词研究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韩非子》人称代词研究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韩非子》人称代词研究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韩非子》人称代词研究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非子》人称代词研究剖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韩非子人称代词研究摘要:韩非子这部典籍成书于战国晚期,属于上古汉语中期,该书基本全面 反映了这一时期汉语语法的特点。先秦时期人称代词纷繁复杂:“格位”所体现 的语法功能差异、单复数等“数位”的变化、尊称和谦称所体现的色彩变化都使 上古人称代词研究成为历代学者的研究热点。韩非子在人称代词的运用上也 颇具特色。韩非子中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作了穷尽性的统计,从它们出现 的频率、语法功能、称数等方面对它们作了多角度的静态分析,发现此书在人称 代词的运用中有其独特之处。韩非子中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四个,相对于上古汉语前期而言,已经大为简化,基本上形成了 “我”和 “吾”的对立书面。第

2、二人称代词有“汝”、“女”、“而”、“尔”四个,与第一人称相似,第二人称也大大简化,几乎集中于“汝(女)”。关键词:韩非子;人称代词;句法功能;汉语史15An Analysis of Personal Pronouns in HanfeiziAbstractHanfeizi, published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s well as the middle-ancient china, can basically reflect som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grammar. The

3、re are many personal pronouns in this book and their usage is complex and unqiqe. In chinese study, personal pronouns are of great research value,especially in ancient Chinese. The personal pronouns in Pre-Qin Dynasty were complex because of their cases and their numbers which embodied by their diff

4、erent usages. There are four first-personapronouns:wo) ” ,“(而)” ,tyu) ” and“yu予)” ,and four seconplersonal-pronouns in Hanfeizi : (ru) ” ,(女u” , “er (而) ” and “eK 尔) ” Compared with the early-ancient Chinese, its first-personal-pronouns and second-personal-pronouns both simplized. On the basisof the

5、 static, we made a multi-angle analysis of these personal pronouns from these aspects of the frequency, grammatical functions, number and so on. We found there wer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in the usage of some personal pronouns.Key words: Hanfeizi; personal pronoun; function ;Chinese history代词作为实

6、词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代替、指示的作用。传统语法按 作用把代词分成三大类,分别是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人称代词是用 来代替人或事物的,疑问代词是表示疑问的,指示代词是用来指称或区别人、事 物和情况的。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人称代词,韩非子中出现的人称代词。 王力认为,”从意义上说,这些人称代词(上古人称代词)应该分为两大类:第 一类是纯然指人的人称代词,即第一、第二人称;第二类是兼指事物的人称代词, 即第三人称。1而向熹认为:“商代卜辞中还没有出现第三人称代词,周代也 没有产生纯粹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借用“其”、“之”、“厥”、“彼”四个 指示代词作为第三人称代词。2吕叔湘先生说

7、,“严格说,文言没有第三身指称 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 可是这三个代词没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的一个他 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 30由此可见,上古时期的人称代词系统研 究还是不成熟、不完整的,第三人称代词还并不仅仅是纯然指人的人称代词,因 此,这里我们讨论韩非子一书中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韩非子这部先秦典籍中,第一人称里除了 “朕”、“卬” “台”以及第 二人称“厥”没有出现外,其余均见于书中。本文试图从共识的角度,通过定量 分析来探讨上古时期汉语中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以便加深人们对上古汉语中 人称代词流变的认识,确保上古汉语人称

8、代词在汉语史长河中的更好、更稳的发 展,为人们全面、准确、完整地了解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提供一份比较 详实的参考资料。一、第一人称代词上古汉语中出现的第一人称代词有 “我”、“吾”、“余”、“予”、“朕”、 “卬”、“台”,共七个。其中,见于甲骨卜辞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 “朕”三个,周代继续使用,产生了 “吾”、“卬”、“予”、“台”这四个,以上七个人称代词的称数、使用范围、出现频率、语法功能各不相同。其中,“台” 尔雅释诂上:“台,我也。”第一人称代词“台”只见于尚书和东周铜器铭文里。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台”的来源,周法高认为可能是“余” 和“之”的合音。4 “朕”从

9、商代卜辞到周秦两汉,呈现出逐渐衰落的趋势,多 次用作定语,少数用作主语,个别用作兼语和宾语。“朕”在先秦时是一般的人 称代词,无论尊卑贵贱都可同称为“朕”。许慎说:“朕,韬,我也,阙,直禁切。” 5从秦始皇起,“朕”成了天子的专用语,即天子的自称,也有了阶级差异。研究表明,早期甲骨文中已有“朕”字,到了周代,“朕”才被人们广泛使 用开来,两汉之后呈现出逐渐衰落的趋势, 这一人称代词在尚书中用的最多。“卬”可能是一个方言词。只在诗经和尚书中偶见(诗经 4次,尚 书2次),做主语和宾语。古人或以为“卬”即“妖”的语转。尔雅释诂 下:“卬,我也。”郭璞注:“卬,犹妖也,语之转耳。”邢禺疏:”说文 云

10、:女人称我曰妖。由其语转,古曰卬。6 “我”、“吾”是先秦时两个最为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我”,它出现最早,使用最广泛,而且延续时间 最长,并最终完全取代了其它同义代词。裘锡圭认为:“我字在较早的古文 字里写作“ 句 ”,象一种锯或刃形近锯的武器。它本来所代表的词,一定就是 这种锯或武器的名称。由于第一人称代词“我”跟那个词同音或音近,古人就假 借我来记录它。7而“吾”则出现在其它第一人称代词之后,郭沫若先生 认为它开始使用于春秋中叶。许慎说:“吾, 言,我自称也,从口五声,五乎 切”。5可知“吾”是一个形声字,郭沫若的推测是可信的。“吾”、“我”同 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且都是疑母字,它们

11、在上古时期并存,用法有所区别,汉以 后,“吾”、“我”在口语中逐渐合一,书面语里“吾”用的就较少了。“余”、“予”作为先秦时两个较为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它们的使用频率仅次于“我”、“吾”。许慎说:“余, 金,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以诸切;予, 号,推予 也,象相予之形,凡予之属皆从予,余吕切。”5 “余”和“予”都属于喻母字,读音相近。这七个第一人称代词,除了 “朕” “卬”在韩非子一书中没有用 到,其余均有出现。韩非子中出现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和“予”,分 析如下:(一)吾“吾”在韩非子中的用法最为广泛,基本上与“余”,“予”的用法相 似,都可作主语、定语、宾语,这也是“吾

12、”在先秦时期的主要用法。吾在韩 非子一书中出现了 155例,使用的比率为47.1 %。下面,就“吾”在韩非子 一书中的语法功能语义分析:1.“吾”作主语(1)今吾安居而可?(十过第十)(2)唇乎齿乎,吾不为始乎。(说林上第二十二)(3)彼自离之,吾因以自知。(说林上第二十二)*(4)襄子惧,乃召张孟谈曰:“寡人行郭城及五官之藏,皆不备具,吾将 何 以应敌?”(说林上第二十二)(5)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和氏第十三)2.“吾”作定语(6)君曰:“垂棘之壁,吾 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马也。”(说林上第二十二)(7)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

13、索,田畴荒,菌仓虚。(说林上第二十二)(8)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耻也。(说难第十二)(9)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 车,又尝啖我以馀桃。(说难第十二)(10)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醉如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 众也。(十过第十)(二)我第一人称代词“我”商代甲骨卜辞常见,周秦两汉典籍中应用极其普遍,可 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兼语等成分。“我”在韩非子中的出现118例,使用频率仅为35.87%,可见“我”在韩非子时代已成古语词了。现对韩非子 中的“我”的情况予以分析:1.“我”作主语“我”在韩非子中应用较为广泛,出现了 118例,使用频率仅为

14、35.87%, 可见“我”在韩非子时代已成古语词了。现对韩非子中的“我”的情况予以 分析:(11)二君曰:“我知其然也。(十过第十)(12)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十过第十)(13)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十过第十)(14)必曰:“我以忠信事上,积功劳而求安,是犹盲而欲知黑白之情,必 *不几矣。”(十过第十)(15)必曰:“我以清廉事上而求安,若无规矩而欲为方圆也。”(奸劫弑臣第十四)(16)必曰:“我不去奸私之行,尽力竭智以事主。”(奸劫弑臣第十四)*(17)我且曰子取吞之。(说林上第二十二)2.“我”作宾语“我”在韩非子一书中作宾语,既可以作动词宾语,也可以作介词宾语。“我”用作

15、动词宾语的例子如:(18)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害我 者,秦也;以名救我 者,楚也。 (十过第十)(19)吾好佩,此人遗我 玉环:是振我过者也。(说林下第二十三) (20)荀息曰:“君其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求假道焉,必假我道。(十过第十)(21)鲁丹曰:“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未出境,而公子恶之曰: “为赵来问中山。”(说林上第二十二)(22)周谓宫他曰:“为我 谓齐王曰:以齐资我于魏,请以魏事王。”(说林下第二十三)“我”用作介词宾语的例子如:(23)从是观之,则圣人之治国也,固有使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爱为我也。(奸劫弑臣第十四)(24)以求容于我者,吾恐其以我求

16、容于人也。(说林下第二十三) (25) 一曰:吴起示其妻以组,曰:“子为我 织组,令之如是。”.(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说三)(26)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说难第十二)3.“我”作定语(27)今子美而我恶,以子为我上客,千乘之君也;以子为我 使者,万乘之卿也。子不如为我舍人。(说林上第二十二)(28)叔孙氏之御者曰:“我 家臣也,安知公家?”*(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说二)(29)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拨一城而退,则权清于天下,天下催我 兵矣。(说林上第二十二)(30)对曰:“荆王弟在秦,秦不出也,是秦恶荆也,必不敢禁我 城壶丘。 *若禁

17、之,我曰:“为我出荆王之弟,吾不城也。”(说林下第二十三)(31)彼如出之,可以德荆;彼不出,是卒恶也,必不敢禁我 城壶丘矣。(说林下第二十三)4.“我”作兼语(32)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说二)(33)景公归思,未醒,而得师旷之所谓公子尾、公子复者,景公之二弟也, 甚得齐民,家富贵而说之,拟于公室,此危吾位者也,今谓我 惠民,使我与 二弟争民邪?(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说一)(34)襄主曰:“子之教我 御,术未尽也?(喻老第二十一)(三)余左传:“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此正词之舒。于部曰: “于, 於也。象气之舒于。”然则余于异字而同音义

18、。释诂云:“余,我也,” “余, 身也。孙炎曰:“余,舒迟之身也。”然则余之引中训我。诗书用予 不用余,左传用余不用予。曲礼下篇:“朝诸侯分职授政任攻,曰予一 人。”人称代词“余”在古汉语中常用作单数,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在韩 非子一书中出现的频率较低,全文一出现了 4例,而且这4例都是在句子中作 主语,作宾语、定语均未在文中出现。人称代词“余”作主语的例子如下:(35)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说林上第二十二)*(36)吾闻宋君无道,蔑辱长老,分才不中,教令不信,余 来为民诛之(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说三)(余嫌醐8渠”如皇之台,掘源泉之池,罢苦加储说抵靡财货十:E尽豌方)(38)余为天子

19、伐楚,而蔡不以兵听从,遂灭之。(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说三)(四)予“予”与“余”上古音相同,同属于一个词的不同写法。这两个人称代词的 读音和用法都没有区别。“余”已经见于甲骨卜辞,“予”是后起的,他们大多 用于单数,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但是“予”在韩非子一书中较为罕见, 只出现了 1例,而且是做主语。可见人称代词“予”在韩非子一书中较少用 到。此例如下:(39)公曰:“吾一朝而夷三卿,予 不忍尽也。”(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说一)在第一人称代词中,出现最早、使用最广泛、延续时间最长的是“我”。“我” 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但是它在韩非子等先秦典籍中使用频率尤高。“我” 是第一人称代词的母根,在我国

20、书面语言中连续使用了三、四千年而不衰,并最 终完全取代了其他同义词。韩非子一书中第一人称代词用的频率最高的是“吾”,其次是“我”,“余”次之,“予”最少,“台” “卬” “朕” “厥” 都没用过。韩非子中的第一人称人称代词“吾”用例最多,“我”次之。由 此可见,这两个人称代词是此书中主要的第一人称代词,其他几个第一人称代词 用的比较少。据精确统计,“吾”,155例,占全书用例的47.1%; “我”,118 例,占全书用例的35.87%; “余”,4例,占全书用例的1.22%; “予”,1 例,占全书用例的0.303%。二.第二人称代词上古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乃”、“若、“戎

21、”, 共六个。其中“女”、“乃”是商代流传下来的,“尔”、“而、“戎”是周 代产生的。“汝”、“女”同是用来指称第二人称代词的,是同词异字。以上六 个人称代词中,“戎”未见于韩非子中。“汝(女)”和“尔”是先秦时主 要的第二人称代词。许慎说:“女, 龙,妇女也,象形,王育说,凡女之属皆 从女。尼吕切;5汝,虢,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从水女声。人诸切。” 5第二人称代词“汝”先借“女”字表示,后来又改借汝水之“汝”表示。至于“尔”,始见于西周金文。段玉裁认为:“尔,丽尔,犹麋鹿也毛传云:后 人以其与汝双声,假为尔汝字。” 网“尔”在尚书中162见,在诗经 中多达216例,用例远远超过其它

22、第二人称代词,由此可见,“尔”是春秋时较 为常见的第二人称代词。“而,”、“若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使用频率不是很 大。许慎说:“而,弁,颊毛也,象毛之形5;若,督,择菜也,从中中又,右 手也。一曰杜若,香中中,而灼切。” 5二者都是假借来指称第二人称代词的。上古汉语中有六个第二人称代词,“女” “尔” “乃”是商代流传下来的,“而”、“戎”、“若”是周代产生的。“汝”与“女”音义并同,是同词异字。 其中,“乃”是泥母,其余都是日母,语音上有变声关系。韩非子一书中出 现的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女”、“乃”、“而”、“尔”、“若”,只 有“戎”、“若、“乃”未曾出现过。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汝”

23、和“女”, 都均有21例。它们在韩非子中的用法如下:(一)汝古书虚字集释:“汝犹此也。通作女。” “汝”与“若” 古同音。“若”训“此”,故“汝”亦训I此。)9孟子公孙丑篇引,“女” 作“此”。第二人称代词“汝”在韩非子中出现了 21例,可见,其在韩 非子中的用例很有限,如:1.“汝”作主语(40)问之曰:“汝来,卜乎? “(说林下第二十三)(41)嗣公为关吏曰:“某时有客过而所,与汝金,而汝 因遣之。”(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说七)(42)县令发黑而席弊甚,嗣公还令人遗之席,曰:“吾闻汝 今者发莓而席 *弊甚,赐汝席。”(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说六)(43)狐乃引弓迎而射之,曰:“夫荐汝,公也,

24、以汝 能当之也。(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说五) 2.“汝”作宾语(44)故今有于此,曰:“予汝 天下而杀汝身。”(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说七)(45)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且暮且至击汝 。”(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说六)(46)狐乃引弓迎而射之,曰:“夫荐汝,公也,以汝能当之也。夫仇汝, 吾私怨也,不以私怨汝 之故拥汝于吾君。”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说五)(47)嗣公为关吏曰:“某时有客过而所,与汝金,而汝 因遣之。”(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说七) 3.“汝”作定语(48)故今有于此,曰:“予汝天下而杀汝 身。(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说七)(49)听与不听,未可必知,而汝已离于群臣;离于群臣,则必危汝身矣

25、。*(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说六)(50)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 狗猛耶?(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说三)(51)听与不听,未可必知,而汝已离于群臣;离于群臣,则必危汝 身矣。(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说六) (二)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女”三用,其一主次,其二宾次,其三又主次也。左传文公十八年:“人 夺女妻而不怒,一扶女庸何伤。” “女”两用,其一偏次,其二宾次。汉书陆 贾传:“与女约,过女,女给人马洒食,极欲。” “女”三用,其一介后宾次, 其二动字后宾次,其三主次。韩非子一书中“女”出现了 21例,占全书用 例的6.38%. “女”的用例如下:1

26、 .“女”作主语(52)问者大怒曰:“曩者曰车辆,今又曰车辆,是何众也?此女 欺我也!”(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说三)(53)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 还,顾反为女杀彘。”(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说六)(54)女有知也,人且臧女;女无知也,人且行女。 (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说二)2 .“女”作宾语“女”在韩非子一书中作宾语,既可以作动词宾语,也可以作介词宾语,“女”用作动词宾语的如:(55)呼,役夫!宜君王之欲废女 而立职也。(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说五)(56)中子曰:“慎而言也,人且知女;慎而行也,人且随女。而有知见也, 人且匿女;而无知见也,人且意女。女有知也,人且臧女;女无知也,人

27、且 行女。(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说二)“女”用作介词宾语的,仅两例,如:(57)太宰因诫使者:“无敢告人吾所问于女。”(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说五)(58)昭侯谓使者:“毋敢泄吾所问于女。”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说六)3 .“女”作定语(59)曩者使女狗白而往,墨而来,子岂能毋怪哉?”(说林下第二十三)(60)孔子曰:“由之野也!吾以女知之,女 徒未及也。女故如是之不知礼 *也!女之餐之,为受之也。(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说一)第一例作介词宾语,第二例作定语,第三例、第四例作主语。(三)而词诠:“人称代名词,对称用,汝也。读上声。”10周书大开武“今而言维格”。左传宣公十五年:“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28、左传哀公十四年:“是而子杀余之弟也”。人称代词“而”在韩非子一书中出现了 4例,占全书用例的1.22%.现举例如下:1 .“而”作主语(61)中子曰:“慎而言也,人且知女;慎而行也,人且随女。而 有知见也,人且匿女;而无知见也,人且意女。(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说二)2 .“而”作定语(62)中子曰:“慎而 言也,人且知女;慎而 行也,人且随女。 (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说二)在这4例中,“而”和“女”对文,避免重复。(五)尔词诠:“尔,人称代名词,汝也。”10诗雄雉“百尔君子”笺。又论语公治长“非尔所及也”皇疏。在韩非子中,“尔”共有 5例, 占全书用例的1.52 %.例子如下:1 .“尔”作主语(

29、63)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喻老第二十一)2 .“尔”作宾语(64)竖牛不为请,又欺之曰:“吾已为尔 请之矣,使尔击之。”(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说一)(65)竖牛欺之曰:“吾已为尔 请之矣,使尔佩之。”(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说一)3 .“尔”作兼语4 66)竖牛不为请,又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 击之。”(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说一)5 67)竖牛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 佩之。”(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说一)上古第二人称代词的起源都是由假借义而来的,“女”是上古出现最早的第 二人称代词,本来指女人,说文解字:“女,妇人也,象形。”后常结尾第 二人称代词。在先秦典籍里,

30、金文、诗经、论语、左传用“女”,尚书用“汝”,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书两字并出。 汉以后一般用“汝”不用“女”。大约因为妇女的“女”是常用词,为求区别, 故借用汝水的“汝”来代替,一直沿用到中古以后。还出现了典籍中非常罕见的 一个第二人称代词“如”,据推测,可能只是“汝”的同音借用。三、人称代词的称数根据称数的不同,我们可以把韩非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分为两类:第 一,只表示单数的第一人称代词;第二,是既可以表示单数又可以表示复数的第 一人称代词。1 .只表示单数的第一人称代词在殷商汉语中,“余”和“朕”都是表示单数的。11在西周汉语中,“余 (予)”、“朕”、“卬”只表示单数。12韩非子中“

31、我” “吾” “余” “予”都表示单数的第一人称代词。如:(68)其状似鬼神,子为我 听而写之。(十过第十)(69)彼自离之,吾因以知之。(扬榷第八)(70)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余何?(十过第十)(71)恶自治之劳惮,使群臣辐凑之变,因传柄移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 要在大臣,如是者侵。(三守第十六)2 .既表示单数又表示复数的人称代词韩非子中“我” “吾”这个第一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 复数。如;(72)夫以实害我 者,秦也;以名救我 者,楚也。(两个“我”均表示单数 我。)(十过第十)(73)二君曰:“我 知其然也。(我,表示复数我们。)(十过第十)(74)内者量吾谋

32、臣,外者极吾 兵力。(吾,均表示复数我们)(初见秦) (75)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拨一城而退,则权清于天下,天下催我 兵矣。(我表示复数我们。)(存韩第二)在春秋时代的语料中,绝大多数的“余”和“予”都确凿无疑是表示单数的,但是也有例外13.在西周语料中,“吾”只出现一次,是表示单数。到了春秋,“吾”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但是仍然都是表示单数的 13.对于古代汉语中 的“我”的称数问题,许多学者都认为没有限制14.除去殷代甲骨文中的“我” 之外,这种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从春秋时代开始,“我”既可以表示复数,也 可以表示单数。由此推论以及上文中的分析考究,韩非子一书中的“我”也 是既可以表示单数

33、,也可以表示复数。我们通过对韩非子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详尽的分析,可以得 出以下结论:第一人称代词中,从出现的频率来看,“我”、“吾”、“余”用 例较多,而“予”相对较少;从称数上看,“我”、“吾”单数和复数皆可表示, 而“予”、“余”只表示单数,不表示复数;从语法功能来看,“我”没有格位 语限制,“吾”很少作宾语,而“予”在两书中用例很是有限的,很难下定论; 从出现的时间来看,“我”出现的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吾”出现较晚, 大约于东周时期,后被“我”取代,“余”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大约于西周时 期分化出“予”,并基本上取而代之,“余”在韩非子时代已经成为古语词。第 二人称代词中

34、,从出现的频率来看,较为明显的是“(女)”,“女”的用例很 多;从称数上看,书中“汝(女)”、“尔”单复数皆可表示,而“若”、“而” 只表示单数;从语法功能来看,“汝(女)”、“尔”没有格位的限制,“汝” 以作定语为主,“尔”以作主语为主,韩非子中没有出现“戎”、“乃”、“若”的用例。“尔”不作宾语,“若”不作定语,“而”作主语和定语的语例 相当;从语体色彩来看,通过书中用例的分析,我认为不能笼统的认为第二人称 代词有尊卑贵贱之分,应与所分析的文本的特定内容相结合。参考文献1王力著.汉语史稿:第二版 M.北京:中华书局,2011:P302、P30& P305、P312、P303P304.2向熹

35、著.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P56、P53、P50.P316.3吕叔湘著.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P154.4周法高著.中国古代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1990:P51.5(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1:P32、P28、P84、P176、P258、P225、P196.6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金文丛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P238.7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P15.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P488.9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P258.10杨树达著.词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 P258、P225.11张玉金.殷墟甲骨文代t系统研究M.文史:第42辑.北京:中华书局,1997.P145.12张玉金.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称数问题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 (6) : 7279.13张玉金.春秋时代第一人称代词研究J.文史:第28卷第2期.北京:中华书局,2008.(3):32 3514黄盛璋.古代汉语的人身代词研究J.中国语文,1963 (6): 443-4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