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翻译史对比.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10703215 上传时间:2021-05-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翻译史对比.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中西方翻译史对比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y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5 次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公元前3 世纪中叶。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经(Septuagint). 据说该译作由 72名学者在 72 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语, 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与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 )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第二个高潮发生于公元 4 世纪至 6 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由

2、于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其中杰洛姆( Jerome )翻译的圣经通用本( the Vulgate )最具权威性。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 而杰洛姆 ( Jerome) 的思想比较开明, 他坚持 “ 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 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 , 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第三个高潮是11 世纪至 12 世纪之间。 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 希腊语

3、译成古叙利亚语, 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14-16 时机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 翻译活动的高潮, 又推动了思想、 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 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 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普通人谈话, 了解他们怎么说话, 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 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同他们谈话。 ” 路德的这一原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是圣经翻译摆脱宗教思想的禁锢,

4、顺应民意的重大突破。他的人文主义观点,无疑影响了圣经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 )的译者。 1611 年英王詹姆士一世钦定的这一圣经译本,以通俗、优美、 流畅的语言闻名于世,被视为 “ 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 ,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机的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花费 17 年时间译出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英国的查普曼用 18 年时间译出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都是译作中的精品。翻译的第五次高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在这段较长的和平时期内, 西方的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与先进的技术条件。翻译不再只限于宗教和文学领域

5、,而是迅速地深入到科技、教育、艺术、商业、旅游等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翻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史记载的翻译活动也与宗教直接有关。佛教早在上古时期便在亚洲诸国传播,东汉时传入我国。以后近千年内,我国共翻译佛经 1500 多部,丰富的翻译实践造就了一批佛经翻译理论家,他们是三国时期(公元 3 世纪) 的支谦、东晋的道安、 六朝时代的鸠摩罗什, 隋代的彦综和唐代的玄奘。 支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 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 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彦综和玄奘生活在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 玄奘亲自去印度取经, 带回经书

6、 600 余卷, 其中一半以上由他译出, 译文具有 “ 意译直译、 圆满调和 ” 的品味。 他还提出了 “ 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 ”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易懂并重。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是五四运动前的第一次翻译高潮。第二次翻译高潮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中国的士大夫与传教士联手将欧洲的宗教、哲学、 科学、 技术和文学等“ 西学 ” 介绍到中国来, 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 6 卷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还独译了不少天文地理等方面的著作。李之藻翻译了 10 卷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概论,最早介绍西方逻辑学, 他创用的某些逻辑术语已成为逻辑学的专门词语, 沿用至今。 第三次翻译高潮指鸦片战争后至

7、“ 五四 ” 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 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组织了一大批学者翻译有关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一大批介绍西方政治思想、科学方法的译作和文学名著的译本问世。 其中最有名的当推严复翻译的 天演论 、 原富 、法意和社会通全等。他的译著推动了 “ 新学 ” 的发展,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他提出的翻译标准 “ 信、达、雅” 至今认为翻译界所认可。文学翻译成就最大的是林纾。 他是一位奇才, 不懂外语却能从事翻译, 完成的译述有183 部,总计 1200 万字。 他的翻译方法奇特:由动外语的合作者口述原文内容,他再 “ 加工 ” 成译文。这样的译文虽然难以忠实于原文,难免有许多

8、遗漏、删改、增补之处,但可读性仍然很强,对介绍西方文学起到一定的作用。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期间, 我国的翻译活动为马列主义思想和世界文学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使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拥有更多的读者,鲁迅、瞿秋白、郑振铎、茅盾、郭沫若、成仿吾、林语堂、朱生豪、艾思奇等学者辛勤笔耕, 不仅翻译了大批世界名著, 而且对翻译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和探讨,研究的范围扩大到语言学、 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众多领域, 为我国的翻译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1 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

9、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 ;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 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1 2 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 至 405 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 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1 3 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 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 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 “翻译院

10、 ”),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1 4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 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 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 宗教改革家马丁 路德于 1522 至 1534 年翻译刊行第一部 “民众的圣经” , 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 1542-1559 年)时

11、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 (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 至 1616 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 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而1611 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 通俗和优美赢得了 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 的盛誉, 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5西方翻译史的第五次高潮文艺复兴后,从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二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继续向前发展。虽然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 这一时期的翻译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 但仍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译著。 其最大特点是, 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

12、作, 而且对近代的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1 6西方翻译史的第六次高潮第二次大战后,西方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经济 逐渐恢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这是翻译事业繁荣兴旺的物质基础。 由于时代的演变, 翻译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期大不相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首先是翻译范围的扩大。传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文学、宗教作品的翻译上,这个时期的翻译则扩大到了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其次,翻译的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过去,翻译主要是

13、少数文豪巨匠的事业;而今,翻译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不仅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从事翻译, 而且还有一支力量雄厚、 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承担着各式各样的翻译任务。 再者, 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特别是在联合国和欧洲共同市场形成之后,西方各国之间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 密切, 所有这些交际活动都是通过翻译进行的, 因为翻译在其间起着越来越大的实际作用。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兴办高等翻译教育,如法国、瑞士、比利时设有翻译学校或学府,英、美、苏等国在大学高年级开设翻译班(Translation

14、Workshop ),以培养翻译人员;(二)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最大的国际性组织有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简称 国际译联 )以及国际笔译、口译协会和各国的译协;(三)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这第三点实际上是新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自1946年英美学者首次讨论用计算机做翻译的可能性以来,翻译机器的研制和运用经过近四十年的曲折历程, 已日益显示出生命力。 它是对几千年来传统的手工翻译的挑战, 也是翻译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 目前, 西方翻译事业仍处于第六次高潮之中;今后向何处发展,第六次高潮会持续多久,眼下尚难预测。2西方翻译理论2 1 古典译论(公元前三世纪至十七世纪末)西方最

15、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 他首次把翻译区分 “作为解释员 ”( utinterpres )和作为演说家(ut orator) 的翻译。西塞罗是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的。所谓 “作为解释员 ”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所谓 “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 这样,西塞罗便奠定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从而开拓了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 自西塞罗以来, 西方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 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 accuracy )与不准确(inaccuracy) 的问题向前发展。2 2 近代译论(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德莱顿,英国古典

16、主义流派的创始人,复辟王朝的桂冠诗人,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翻译家,主要译作有伊尼特等,提出:第一,翻译是艺术;第二,翻译必须考虑读者;第三,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第四,翻译分为逐字翻译、意译和拟作。2 3 当代译论(二十世纪至今)尤金奈达,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圣经研究及翻译专家,西方当代翻译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主要作品有:翻译科学探索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1964翻译理论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1969观点:第一,各种语言的表达效能是一致的;第二,翻译要最贴切最自然地再现原文信息;第三,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中心对象;第四,语义分析;第五,翻译分为分析、转换、重组与检验四个过程,其中分析是最为关键的一步。6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套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 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6欢在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