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新课标带来的新思考.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10711754 上传时间:2021-05-3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9.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新课标带来的新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新课标带来的新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新课标带来的新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新课标带来的新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新课标带来的新思考.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带来的新思考伴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我校实施已经近三年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深刻的认识到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拓宽数学学习的领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我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下面我就谈谈在实施的过程中的几点思考:一、情境的创设 变课堂为学生的乐园“创设情境 ”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 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我几乎每节课都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力求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 “投其好而行之 ”。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

3、学学习中。同时,数学来源于生活,把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如: “认识钟表 ”一课,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用的钟表,讨论如何确定整时、大约几时,使学生感受到亲切、有趣。又如: “元、角、分的认识 ”一课,教材中就利用了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创设了 “购物 ”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认识了人民币。教学中提供的情境还需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

4、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说在 “几和第几 ”中创设了 “猴子捞月 ”的情境: 问戴红帽子的猴子是第几个?有些学生说第2 个, 在的学生说第4 个。又比如 “掷飞镖” 的游戏,小红共掷了 9 分,她的 3 枝飞镖掷在哪里?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其实苏教版的教材中有很多练习都是这样具有开放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只要学生说得有理由就要给予正确的肯定。但是,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也就是说,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情境的含义,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情境中的数学

5、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真正为教学服务,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 “摆设 ”。同时,情境的创设应该是适时适当的,在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同时要尽量做到简洁。二、算法多样化 张扬学生个性的需要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所以我们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方法,此时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就是好方法。在我教学生是如何算“ 7+6”时有这样

6、几种情况:生 1:把 6 分成 3 和 3,7+3=10,10+3=13。生2:把 7 分成 3 和 4,6+4=10,10 + 3=13。生 3:把 7 分成 5 和 2,把 6 分成 5 和 1 , 5 + 5 = 10, 2+1 = 3, 10+3 = 13。生 4 :把 7 放在心里,往后数 6 个,得 13 。生 5 :摆学具。先摆7 个,再摆 6 个一共 13生6:我早就知道6+7=13,所以7+6=13。生7:我会算6 + 8 = 14,所以6 + 7=13 o生 8 : 6 + 6 = 1212 + 1=13 。生 9 : 7 + 7 = 14 , 14-1 =13。看来, “

7、凑十 ”并不是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绝对的好办法。算法多样化的实质,不同于一题多解,不需要同一个学生有许多种解法,而是希望每个学生能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能用成人的观点去看学生的方法,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教师不能再等齐划一,回到过去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的老路上去。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为了多样化而刻意追求多样化。算法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看这算法是否真正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可是有时学生的方法又多又杂的

8、问题,尤其是在学习之初,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倾听和记录,而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即使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也应给予学生有个接受的过程。其实,算法多样化提倡是一种探索,一种思维的创新。三、发展性评价 激励学生努力的动力评价的改革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这次改革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突出评价的过程性。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

9、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重点放在纵向评价, 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而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发展性评价中,我们要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如小测验、表现性评价和即时的评价如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一定不要拘泥于形式,要有记录。记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写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也可以放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还可以是学习报告单。把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和重要的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清晰全面地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实,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

10、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自主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同时,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 发展状况的信息, 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但要注意的是,学生互评时要淡化等级和分数, 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 强调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强调自我的反思,不能将评价变成互相 “挑错 ”和 “指责 ”。 通过让家长参与评价, 可侧面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11、行为习惯等方面,也是必要的。重要的是,评价要注意情感效应,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学生的互评,他们都渴望得到一定的认可,获得成功感。因此,评价应以激励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表述不够清楚时,教师千万不要全盘否定,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再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 ”如果学生的想法完全错误,也应用委婉的口气说, “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 ”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教师的意料,但很有道理,教师就欣喜地说: “好!有创意!老师也从你的想法里长了见识。 ”等等。不

12、过,激励的语言要恰到好处,不要言过其实,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调枯燥,机械重复一些套话。有这样一句话归纳了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魅力: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学生是有差异的,评价他们的方式也应有各不同。教师面对的学生将来不仅有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但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社会人,只有用不同的标准看待不同的学生,用充满情感的期待地去爱每一个学生,才会获得教育的成功。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生创造了有价值的学习方式,强调全面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它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增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 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使教师能够对学生某这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课程改革是新生事物,它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定型的模式可依,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应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