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声音是怎样产生的》.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10719712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说课稿:《声音是怎样产生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声音是怎样产生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声音是怎样产生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声音是怎样产生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说课稿:《声音是怎样产生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说课稿:《声音是怎样产生的》.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小学科学说课稿: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资源分析1、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 (上) 声音 单元第二课时内容。 它属于 “科学探究” 的目标系列, 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 地以探究为核心,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 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 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 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 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把它分为4 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 、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 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 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2、学生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 作为四年级

3、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 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 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 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 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 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我们可以在 “熟悉” 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 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3、教学方式的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属于探索性实验, 从教学进程来分析,

4、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 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 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 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 验证性实验比较多, 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 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 为此, 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应 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二、设计理念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 我对本堂

5、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 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三、具体的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科学探究: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2能在已

6、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三、教学程序设计(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

7、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 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 上课伊时, 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 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 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 “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 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 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8、。 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 比如, 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 揭示了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 、分组操作,解决问题。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 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 )、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 )、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 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 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 所以这里教

9、师应该提出: “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 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 对它们进行敲、 打、 吹、 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1) 、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2) 、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3) 、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在活动中教师巡视, 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 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 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 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研究物体

10、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 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 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 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1) 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2) 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3) 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 这里围绕 “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 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 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 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三) 、思考延伸让学生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 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 并引导学生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 让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4欢迎下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