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10725074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祝新华在“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提出了 “赏鉴”的目标,“语 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体 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 累,推测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优美、体 会作用、辨别色彩、体会效果,这些都属于“鉴赏”范畴的要求,而 且,除了可以通过鉴赏来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会以外,更重要的是在鉴赏中学习语言运用,学习表达,培养学生语文学 习的兴趣。1 .课文题目的用意之深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是作者经过反复的推

2、敲琢磨而来的, 往往能概括文章内容或者是点明文章的中心。穷人是一篇老课文了。这篇课文用“穷人”为题,但是读完 全文,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却从未出现“穷”的字眼。 但是,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又会发现文中的人物是极其贫穷的。正 是用“穷”来反衬桑娜、渔夫形象的高大,精神的高尚,灵魂的高贵, 这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生命 生命这一课题很特别,在这里“生命” 一词重复使用。 读这个课题,两个“生命”之间应该读出停顿,而这种停顿就是对生 命的一种思考,一种感叹以及一种追问。初读课题给人一种阅读期待, 读过之后让人明白课题的两个“生命”作者是为了强调生命的宝贵, 更给人以惊醒,用这样的语言形

3、式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我们也可以 看出,品味这些具有特殊用意的题目,往往需要研读整篇课文,所以 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通过质疑课题的方式来展开学习,这样,对课 题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文章的整体就形成了联系。 所以,我们细读课题, 也能读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来。文章题目作用的赏析,需要按照如下思路:先初读,借助题目产 生阅读期待,然后细读文章,之后结合内容体会题目的作用:对表现 文章主旨、概括文章内容的作用;在吸引读者方面的作用。2 .语言的音韵、节奏之美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尤其是一些诗歌。 小学课本中选编的诗歌其内容一般浅显易懂, 学生的理解基本上不会 有什么难度。那么,感受诗歌的

4、语言节奏应该是进行语言学习的重点 内容了。如,冀教版一年级教材中有篇文章一一叶圣陶先生的 风: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 们知道风在那儿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 们知道风正走过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这首诗歌,三节诗歌的结构基本相同。每一小节的前一句是相同 的,后一句采用了相同的句式“但是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运用了复沓手法,重复使用了同一个句子。复沓在诗歌创作中是 经常使用的。叶圣陶的这首 风的诗性与趣味就是通过复沓的节奏 传递出来的。读这样的诗歌我们感觉朗朗上口,尤

5、其是复沓的部分, 很容易记住。那么,让学生感受到“复沓”这种语言形式的特点最好 的方法就是诵读,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这种回环复沓的节 奏美,音韵的和谐之美。诵读之后,也可以安排学生仿照着课文的样 子再写一节,这就不仅仅是积累语言,而是涉及学习语言形式之后的 运用。特级教师王秋舟举了雪地里的小画家的例子,他将课文中的 诗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改成:“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儿歌的内 容并没有变,几个小动物一个都没少。“画家”和“作品”之间的对 应关系也没有变。但是,我们读着就别扭了,为什么?因为最能体现 诗歌节奏性、音乐性的韵脚发

6、生变化了,导致了音韵的不和谐。儿歌 不但传递内容,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语文的规律。到了高年级,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去体会“韵脚的选择”与 表达人物内心世界、情感态度的关系,体会其表达效果。如卜算子咏梅,有陆游的咏梅与毛泽东的咏梅。 陆游的咏梅给人以压抑之感,韵脚选择“ u”,让人感觉到自己 的理想被压抑不能进行表达;而毛泽东的咏梅韵脚选择了 “ao”, 读起来就能让人感觉到豪迈、气冲云霄。3 .动词、形容词的传神之妙我们要关注的动词和形容词,是作者在表达事物特点、传递感情 上有“特殊用意”的典范用词,这一类在表达上起关键作用的词,需 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词语选择之妙。 阅读文学作品

7、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把人和事物表现得具体形象、生动逼真的作品,其作者必然在动词、形容词的锤炼上下功夫。例如,荷花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 盘之间冒出来。这是作者描写荷花挺立于荷叶之上的姿态, 这个句子 十分传神。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十分形象,但最妙的还是 作者用的这个“冒”字。写荷花挺立于荷叶之上也可以用“长出来”“高出来” “挺出来” “钻出来”,为什么作者单单用“冒”呢?这 个“冒”字好在哪儿呢?首先,“冒”给人鲜明的形象感。我们可以 想象,荷叶很多,很低,而荷花呢?相比之下是少的,高的,这个“冒” 字把荷花从一片片圆盘似的荷叶中凸显

8、出来。 把荷花的姿态之美表现 出来了。其次,“冒”的原意是向外露,往上升。作者在这里用“冒” 让人感觉动感十足,感受到了荷花的生命力以及作者的欣喜。 这是前 面提到的那几个词语传达不出来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燕 子中“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的“凑”;“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字;鸟的天堂中“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 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的“卧”字;观潮中的“那条白线很快 地向我们移来”中的“移”字等等。这些词语如果换做任何一个其他 词语,去表达作者笔下的事物、当时的情感,恐怕都是苍白的。还有一些非常普通的词,也表达了作者特殊的用意。如人教版六 年级一夜的工作一文,有这样一

9、个语句: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 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 台灯,如此而已。这个句子看着太普通了,这篇课文的语言风格也是 这样的。但是,在看似平淡的语句中,有一个词是别有深意的。哪个 词呢?那就是“宫殿式” 一词。这个词语的背后有怎样的意味呢?由“宫殿式” 一词会引发我们这样的联想:这“宫殿式”的房子的来历是怎样的? “宫殿式”的房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成为周总理的办公地 点之后,里面有什么?这就与总理室内陈设的极其简单形成了对比, 耐人寻味。总理的生活简朴的品质就凸显出来了。4 .特殊语气和态度强调之意表语气和态度的词,往往也能成为引发学生探究作者独特情感、 思想

10、观点的凭借。例如,触摸春天中“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 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中的“竟然”强调了作者的出 乎意料,作者惊叹于这神奇的灵性,更惊叹于安静对生活的热爱。蝙 蝠和雷达中“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解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 的秘密。”这里的“终于”表达了科学家做研究的态度以及作者的赞 美。白杨中“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 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这句中除了连 续的三个“没有”,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之外,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词 语是“也”。在这里,“也”有一种特别强调的意味,强调出这是一 个多么令人感到枯燥的世界啊!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环境态度。以

11、上这些副词都在表情达意中起了特殊的作用,强烈地表达了作 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细细品味,一定能悟出其中的滋味。5 .标点符号的传情之用标点符号,除了断句作用,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也很突出。标点 符号能够帮助人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以及理解语言。同样是问号,反问和疑问是有区别的;感叹号和句号表达了不同程度的情感;省略号 不只是表示省略;破折号不是只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逗号和分号, 冒号和顿号是有区别。同样的内容,标点不一样,句子表达的意思、思想也不一样。我们可能都还记得那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出的意思完全不同,这就是标点符号的魅 力。还是穷人这篇课文,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让人

12、印象深刻是省 略号。“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 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这么多的省略号使我 们读出了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收养孤儿意味着给丈夫增加负担, 觉 得对不起他;又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他自己把西蒙的 两个孩子抱回家的事,同时也做好了宁愿让丈夫揍一顿, 也要收养孤 儿的心理准备。在这省略号的背后我们感受到了桑娜生活压力之大, 桑娜与丈夫之间的感情之深,桑娜收养决心之坚决。6 .修辞手法用意之探修辞手法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

13、用的方式或方 法。可以使语言富有表现力。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对 偶、重复等。关注课文中的修辞现象,也是品味语言文字之美的重要 途径。作者不用修辞手法也能表达同样的内容, 但是作者用了修辞手 法之后往往能够更深刻地表达、强调自己的情感。例如白鹅一文中,作者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 用“我们的鹅老爷” “不胜其烦” “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 语表现鹅的个性,是作者不喜欢这只鹅吗?恰恰相反, 作者用这样的 反语显得这只鹅虽然固执迂腐,却率真质朴,憨态可掬。白鹅“高傲” 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丰子恺先生的笔下,白鹅已然不是动物, 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这就

14、是反语这种修辞手法表 现出来的语言魅力。这是修辞背后的意图,这是引导学生去探究之处, 也是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地方。7 .看似矛盾的匠心之析老舍的草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篇文章了。其中有这样的句 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里“翠色欲流” 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 这两者看似矛盾,其实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再现了草原景物的真 实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 象。“翠色欲流”是近镜头的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 光,给人“欲流”的感觉。突显草的色泽

15、和草的生命,洋溢着无限的 热爱和赞叹之情。“轻轻流入云际”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 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相映,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这样 看似矛盾的语言更能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准确,感情也随 之流淌。这篇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 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惊叹” 与“舒服”,“久立四望”与“坐下”又构成了矛盾之处,作者通过 矛盾的手法巧妙地刻画出在这种境界里的复杂的内心感受。这就是大师的语言功夫!我们抓住这些矛盾之处,引发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 品味语言文字之美。8 .反常句式的独特之情许多课文在安排句子的时候非常讲究,要

16、么使用非常整齐或大致 整齐的结构,形成一种整齐美;要么长短结合,形成一种错综美。也 有一些句式呈现出特殊的结构形式, 体现了作者的特殊用意。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背直起来了,我 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 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这么一读,大家就发现了这个语 段的特点,作者将“我的母亲”进行倒置的同时,并且反复了多次。 如果把“我的母亲”放在句首,就是这样“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 吃惊地望着我”这样的改动之后效果一样吗?当然不同了。 怎么 不同呢? “我的母亲”进行倒置

17、之后给人慢镜头的感觉,带给人无限 的想象:母亲的背、母亲的脸、母亲的眼神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语言 形式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9 .材料的选择安排之精心我们都知道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服务的。 作者在选择文章材料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特殊用意。课文穷人通过桑娜和渔夫收养西蒙的孩子表现桑娜和渔夫的 美好品质,在作者叙述事情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环境描写。作者这 样来安排,有他特别的想法:在恶劣的环境中,表现桑娜渔夫生活之 苦,从而衬托出他们的善良。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写了两大部分 内容,一是圆明园过去的辉煌,二是圆明园的毁灭。课题是“圆明园 的毁灭”,整篇课文

18、光介绍圆明园是怎么毁灭的不就行了吗?为什么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还要介绍往日的辉煌呢?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写圆 明园过去的辉煌就是为与毁灭形成对比,越是对其“美”感到心醉, 才越会对其“毁”感到心碎,这样的材料安排传达出来的是作者的惋 惜和悲痛之情。再如秋天的怀念中大量笔墨写“我的暴怒无常”,白杨中写父亲的心声却“大量笔墨写白杨”,等等,都表达了作 者的独特意图。对于作者的材料组织,学生不会想太多,他们往往看 到什么就是什么了。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为什么安排 这样的内容,学生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去研究作者的意图。10 .顺序与结构之独特有些文章,在材料顺序安排上打破常规,表现为特殊的文章结

19、构, 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安排的特殊意图。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属于“设悬”式结构,文章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 挤在面前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小伙 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只有当读到文章结尾“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 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到这里,读者无不为之 动容、震撼。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 不在前面交代、讲明,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 上的独具匠心,这样安排,能使文章产生一种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 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尾,

20、震撼人心,催人泪 下。细读品味,就会发现这样先设置悬念后揭开谜底的独具特色的结 构形式,给学生的人物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所不能达到的。这样安排材料,就使读者产生了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冲突”,进而饶有兴趣的感受并解决这种冲突。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感受到了小小说的一个文 本特征一一巧妙的构思。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上诸方面,去发掘、研究那些作者赋予 了独特用意的语言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发现其独特形式背后 的奥秘。歌德曾说:“内容是大多数人都能关注到的,其含义只有有 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秘密”。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就 要从文本中去发现这些秘密,从文本中发掘出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的语言因素,引导学生去赏析,品味,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产生语 言学习的兴趣,学习语言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