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误以后.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10727038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犯错误以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孩子犯错误以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孩子犯错误以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孩子犯错误以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犯错误以后.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孩子犯错误以后杰克 坎菲尔德是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他一次谈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时,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与他的女儿有关 有一次,他和妻子、女儿一起出去吃饭。席间,7 岁的女儿碰翻了装满饮料的玻璃环。她自个儿把桌子擦干净后,说:“爸爸妈妈,我真想对你们说一声谢谢,因为你们没有像别的父母一样。我的朋友如果犯了这样的错误,他们的父母就会对他们大喊大叫,批评他们做事如何不小心。你们没有这样做,谢谢你们。 ”第二个故事:一次,他和几位朋友聚餐。席间,发生了相同的事情。一个朋友5岁的儿子碰翻了一杯牛奶。孩子的父亲正要出语指责,杰克见状赶忙也故意碰翻了他面前的酒杯。他一面收拾残局,一面自嘲,说自己已经 48

2、 岁了,还是这样不小心,仍然有把东西碰翻的时候。那孩子在一旁露出了笑脸。孩子的父亲也领会了杰克的意思,收住了未出口的指责。有时候,大人们的确容易忘掉,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两则故事中的大人知道,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没有所谓的 “犯错 ” ,只有 “经验 ”。成长是一个 “错了再试 ”的过程, “失败 ” 的经验和 “成功 ”的经验一样可贵。第三个故事有关科学家斯蒂芬格伦。近年来,斯蒂芬 格伦在医学领域的多个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当采访他的记者问,是什么让他具有了普通人不及的创造力时,他提到了他幼时的一段经历:那天,他试图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牛奶,取出后刚走几步就失手将奶瓶掉落在地上,顿时厨房

3、里狼藉一片!他的母亲闻讯而来。然而,她没有发火,没有说教,更没有惩罚他。她说: 哦,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牛奶洒在地上,真是有意思啊!好了,反正已经洒在 地上了,在我们收拾干净之前,你想玩一会儿吗?我想,玩牛奶说不定也是很 有意思的。”他真的就玩起了牛奶。几分钟过后,他的母亲说: 牛奶是你洒在地上的,也应 该由你来收拾干净。现在,我这儿有海绵、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么?”他选择了海绵。他们一起将地上收拾得干干净净。接着,他的母亲又说: 刚才你拿牛奶瓶失败了,这说明你还没有学会如何用一 双小手搬一只大奶瓶。现在,我们到院子里去,我们在一个瓶子里装满水,看 看你能不能发现一个很好的搬运方法,使瓶子

4、不会掉落到地上。”他通过反复实践,知道如果他用双手捧住靠瓶口的地方,则瓶子在搬运过程中就不会掉下来。 这是多么生动而又内容丰富的一课啊!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后来回忆说,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他明白他无需害怕犯错误。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科学难题也是经过一次次错误之后最终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的。孩子犯错误之后,家长和教师通常采取的处理办法有哪些呢? 比较常见的有口头警告、物质惩罚、精神惩罚、身体惩罚等形式。口头警告包 括警告、说理、斥责、威胁、恐吓等,让孩子从家长或者教师的语气、声调及神态中接收到做错了 ”的信息。物质惩罚包括赔偿、减免、剥夺孩子的直接利益 或替代利益等,让他体会到 犯错的代价”。精

5、神惩罚包括冷战、孤立、关禁闭、 给脸色、宣扬错事等,让学生从教师或者家长的脸色中度量出情绪和犯错程度。 身体惩罚包括打揍,罚站、面壁等,体现出 棍棒下面出孝子”的教育观念。但是,上述几种处理方法具有很多的副作用,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对错误的 懊恼、对斥责的委屈、对气氛的害怕、对家长的恐惧甚至延伸到对父母的爱的怀疑。不是说不能进行惩罚,在上面的第三个故事中,斯蒂芬 格伦的母亲 最后还是给了他收拾地板的 惩罚关键是要让孩子在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中, 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惩罚”这一印象上,而是要集中在对犯错的后果的认识以及 如何避免自己不再犯类似错误的内在反思上。孩子只有真正明白受罚的缘由, 才能够避免

6、委屈和抵触情绪,诚心认错。事实上,孩子的很多错误,其实根本 用不着惩罚,更多的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宽容和谅解。宽容和谅解的本身也是一 种教育,而且比惩罚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更有成效。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 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没有所谓的 犯错”,只有 经验”。成长是一个 错了再试 的过程,失败”的经验和 成功”的经验一样可贵。孩子的每次犯错都有其特殊性, 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方法,但只要家长能在实施教育前,平缓情绪、 冷静分析、对症下药,就能够避免相当一部分的伤害。教育要从爱出发,以爱 结束,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事为基准,以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为目标。一切 教育手段都必须立足在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上,要有效但不能过激,学会宽容和 谅解,掌握好教育的艺术,那才是爱的正确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