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实施建议.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10731859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实施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实施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实施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实施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实施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实施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实施建议.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实施建议苗逢春针对我国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借助系统论的观点论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框架,确立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统筹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和各方资源协同工作,降低未来工作的相对不明朗性。基于系统论观点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框架及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对职能笔者采用系统论的观点,用图 1来归纳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框架。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两项基础性工作是“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则是最近几年的核心工作。 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人员可根据

2、本框架准确定位,各司其职,避免“缺位”、“断位”、“错位”或“越位”等不良工作定位现象。重申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动态的共生关系现阶段,信息技术之外的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整合很不成熟,而且,社会(尤其是家长)难以承担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所以,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信息技术必修课责无旁贷地成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以2003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例,在国家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地位近期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中小学信息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以及社会和家庭等渠道相对成熟后的将来:技术学

3、科自身会相应发展、成熟与分化,信息技术课将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与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共生互存,仍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之间白动态共生关系可用图2表示。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若干建议关注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视角STS的观点即“科学(Science )技术(Technology)社会 (Social)”的简称,是一种从“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审视课程的价值、界定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的方法。该方法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成为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课程建构和课程分析方法。在STS三者的关系中,科学提供知识,技术

4、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社会则要求我们以某种价值观念为指导,适当地使用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近代科学哲学中“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各个学科尤其是技术类学科产生了直接影响。首先,从STS相互关联的视角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科学知识”、“技术操作”与“相关社会问题”之间具有相互关联的内在关系:信息科学的知识发现是促发技术创新的原创力;信息“技术”是与科学、社会相互关系中的“技术”一一信息技术是信息科学发明的物化, 是有关思想方法的载体;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社会问题”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法律、道德和伦理等问题。其次,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

5、课程时,会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 从S (科学)方面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帮助学生挖掘和理解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科学原理。当然,这种活动应适合其年龄阶段和认知能力。 从T (技术)方面来看,应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 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 例如, 改变脱离实际应用情境、 “为操作而操作”的“书本技术”教学倾向, 重视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实践取向的技术教育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设计任务, 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究和学习技术; 逐步借鉴技术教育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学原则, 包括技术活

6、动或技术制作过程中的规划、设计和优化等概念。 从S (社会)方面来看,则可因循以下线索,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 引领学生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和高度, 审视信息技术对社会、 科技和生活产生的双面影响; 分析信息技术本身蕴含的特定科技文化, 并在教学中渗透相应的科技文化教育; 注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原有社会文化系统和价值观念产生的巨大冲击, 适度培养学生与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帮助学生理解、 接受和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息技术应用习惯。注意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是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

7、也是在知识社会中开展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 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既相互联系, 又有所区别, 两者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可以统合为信息技术素养,即“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来获取、管理、 综合、评价和创造信息,以便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 , 2002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存在过分重视信息素养并用信息素养模糊技术素养的不良倾向。而双价值则是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仍有生命力的老命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即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对象,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有力工具。而学生的学科学习任务和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是信息技术双

8、重价值的良好载体,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以活动为主线贯穿学生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习技术,应用技术支持实践。强调三个课程目标维度的有机统一和协调达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各学科确立了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三维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也秉承了这一课程目标结构。 在理解和落实三维课程目 标时,务必注意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在教学中注意体现三者间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立体发展。

9、 而在每一节课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 侧重点不同,三个课程目标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图 3)。从学习理论的四个核心要素研究信息技术教与学的规律即注意从学习者、评价、 知识和学习群体四个核心要素出发,研究信息技术的教与学, 尤其是学习规律(图4)。(1999 ) , Howpeoplelearn资料来源:Donovan,Bransford,&Pellegrino五个教学环节的灵活运用:基于学生认知过程的信息技术教学流程分析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典型特点是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相互支持和内在统一,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认知复杂性,而信息技术知识、 技能的应用又具有很强的临场生成性,因此要求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要加强认知灵活性。基于此,笔者总结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五个关键环节,并试图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社会问题(图5)。广大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 既可以经历完整的流程, 也可以从中选择某几个教学环节,灵活组织学生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