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 教案.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758802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 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15 自相矛盾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寓

2、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图导入,走近古文1.激趣: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2.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对应的图片。(依次出现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的图片) 3.引导学生回顾这几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4.出示图片自相矛盾。(1)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2)这个人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3)观看矛和盾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介绍矛和盾。通 过 直 观 演 示 , 帮 助 学 生 认

3、识 矛 和 盾 , 为 学 文 做 好 铺 垫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言文自相矛盾,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相机板书:自相矛盾)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导入,复习故事的同时明白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二、初读古文,识字读文1.引导学生交流识字、读文的方法。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学习小助手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2.将字条中的生字逐一读给小组同伴听,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3.请小组同伴当小老师,教你读准圈出的生字。4.组长组织交流,动脑筋,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字形。3.集体检测。(1)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

4、强调“吾”读二声,不读“w”;“誉”不要误读成“y”。吾盾之坚 其人弗能应也 自相矛盾 誉之曰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2)朗读词语中的生字。吾 弗 矛 盾 誉(3)小组赛读生字。吾 弗 矛 盾 誉(4)学习多音字“夫”。(5)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重点区别形近字识记:曰日。4.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5.教读难读的句子。师配乐范读,生注意倾听。教师领读两遍。6.指导读文,学会停顿,读出节奏。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借助

5、停顿,使学生在练读中学会读好文言文。(1)自由练习。(2)多种形式赛读。(3)齐读。设计意图:因为文言文的结构与现代文不同,所以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而赛读既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三、巩固字词,练习写字1.指生开火车朗读生字和词语。2.课件出示“写字小助手”,组织学生展开同桌互助学习活动。写字小助手看一看:仔细观察写字表的“矛、盾”,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商议一下。练一练:针对自己圈画的书写难点做书空练习。3.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圈画的生字,重点指

6、导: “矛”字在书写时最后一笔是“丿”。(学生书空“矛”字,重点强调点的写法)“盾”里面是“目”,不要写成“日”。(学生书空)4.课件利用动画演示这两个字的笔顺和书写要点,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6.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设计意图:注重写字指导,在交流评议中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注意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四、布置作业,巩固成果1.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故事内容。2.把自相矛盾读给家长听。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课内、课外的学

7、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夯实基础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2.指生朗读课文。3.导入:自相矛盾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自相矛盾这篇课文。设计意图:加强复习,夯实所学,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奠定基础。二、再读课文,理解文意1.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或根据语境联想,在小组里逐句说说故事的意思,可 以适当地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2.学生借助注释,默读思考后小组交流。3.在刚才学习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觉得有哪个词或哪句话不理解呢?4.课件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

8、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1)谁来说说看,这两句话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语,哪句话?(2)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誉”的意思。(3)融情练读: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人在干什么?指名让学生接龙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引导学生感知融情想象也是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4)分别当楚人,夸夸坚固无比的盾和锋利无比的矛。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5.教师引导质疑。(1)楚人的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是从文中哪个句子知道的?(2)出示句子: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相

9、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弗”的意思。教师相机导学:这里的“或”你是怎么理解的?(3)想一想,填一填。假如你是一个孩子,你会说:“_。”假如你是一个中年人,你会说:“_。”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会说:“_。”(4)那个人的反应是怎样的?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含义。(1)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不能应吗?(2)出示句子引读:不能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 在 的 。 相 机 引 导 学 生 联 系 上 下 文 理 解 “ 立 ” 的 意 思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7.同桌

10、轮流逐句讲译文和古文。8.指名互讲。9.小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理解文言文并不难,可以借助注释,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融情展开联想。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通过先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三、拓展延伸,指导书写1.引导学生思考后组内汇报。(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2)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2.出示填空,引导背诵。3.指导书写生字。(1)出示剩余的生字:誉、吾。 (2)读生字并组词。(3)重点指导这两个字的书写。(4)课件利用动画演示会写字的书写笔顺,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

11、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地指导。(6)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加深学生的阅读感悟。同时选择重点字进行写法指导,同时加强学生间的评议,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本课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轻声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使学生逐步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逐步

12、推进。先借助注释在组内自学讨论,再由学生质疑,解决难点,紧接着理解其他句子的意思,同桌间轮流逐句讲译文和原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这样层层推进,以点带面,保证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复述了课文。3.学生带着“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的问题充分地读书,深入地思 考,积极地表达,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辩证思维能力,提高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自相矛盾说课稿一、说教材:矛与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起来

13、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通过多读、查阅工具书、借助文中的大意等来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二、说理念:新课改、新思路、新理念,这是新课程不同于传统教材的地方。新课标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这个新理念既是新课改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易把我的难点。怎样在教学中贯穿这一理念呢?1.调整师与生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

14、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身心发展及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者本着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2.更新教与学的方法“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 富有

15、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更需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在教的方面,教者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教者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本课生字、生词。(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大意弄懂古文的意思。3.情感目标:凭借

16、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4.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读、讨论。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2)理解古文的意思,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四、说教法、学法:教法:紧紧抓住读这个重点,采取: 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五、说教学程序:(一)温故而知新,导入课文由同学们回忆学过的一些成语故事,引出自相矛盾,

17、同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积累与预习,谈谈对矛与盾的了解。(二)按照“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学法,品读课文,悟出寓意。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在听范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读课文,并让学生谈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受。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些困难 都有些什么好方法。并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把文章读通。因为是文言文,所以读的次数要较于平常的白话文要多。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接着让学生精读课文,感悟寓意,达到读懂、读好的目的。在此处,让学生在读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注释预习,一字一句深入地读,读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试着完成 。接着,汇报展示合作学

18、习成果。对汇报的要求很宽松,可以小组合作汇报 ,一人一句;也可以就你懂得最透彻的一句汇报;也可以就全文来汇报,每汇报一句,除了谈理解,还要让学生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者表演来展示理解到的内容,老师再相机点拨,指导读法,也就是在“读懂”中渗透“读好”这一环节,让学生既读懂又读好。3.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最后让学生自己在反复的品读中悟出寓意,品出学习文言文的秘诀,体会其美妙的韵律,达到读透的目的。文章读到这时,实质上已经读透了,此时,教者在学生反复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文章的寓意,并根据文章蕴含的道理设计了一个环节“文章读到这里,你肯定感受颇深,此时,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谈,只要说出道理即可。最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古文的秘诀,那就是反复诵读,细细的品味,慢慢你就会发现它有着音乐般美妙的韵律,从中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六、说板书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紧扣主题,揭示寓意。卖者自夸的两句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自然引出“自相矛盾”,这一主要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