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日志.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0794093 上传时间:2021-06-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教学日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的教学日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的教学日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的教学日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的教学日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教学日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教学日志.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我的教学日志2005年9月5日 失败找母今天教学万以内的加法 练习课,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加强估算教学,体现在对书写完的竖式的检查、根据算式连线、两个数凑成1000的三个练习上。2、加强竖式书写习惯的训练(包括怎么写和怎么检查两部分)。在2班的教学中,由于在做第一个练习:竖式计算的检查上,我每一题都强调学生要用老师的方法即:找结果的范围,看个位和看十位。可能学生对这样的知识不是很感兴趣,特别是对理解不了的中差生,听着更是想睡觉。耗时太多而效果不好,进而就影响了后边的教学。在一班上课时我就总结了经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让他们做他们愿意的事儿。故在处理第一个问题时,我只是在一题中讲了这种方法

2、,然后说了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话,鼓励聪明的孩子都来试这种方法,效果就好多了。故,相同的目的,但,方法不同,达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效果!2005年9月6日星期二偷喜今天教学万以内的减法(被减数没有0),在开课时给学生介绍了云南的几个旅游地方,学生虽说没有去过,但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还是很感兴趣。由线段图过度到数轴,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数轴上所表示的数的意思。在这一全新的难点突破上是我整节课最满意的地方。关键在:1、新知以旧知作铺垫,不仅明白图意,还能进行算理的巩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2、语言激趣。古语说:说几句好话又无伤大雅。在课堂上,何苦自己找气受呢?学生不听讲了,肯定有他不听的道理,是对老师大讲特

3、讲的内容不认可、是觉得此类问题太简单无听之必要、是努力听都听不懂进而不听诸如此类,等等等等。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提高声调或怒视群雄、或制造一个高分贝的响亮、或大打出手,所有的此类行为后果就是:杀死了自己和学生的大量细胞。呜呼哉!何苦呢?明智的教师会马上调整自己的教学,在语言上多一些诙谐、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挑战,或许还会取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2005年9月7日星期三 教学遗毒今天在网上和一位老师聊天,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已相识近一年,从她的言谈中可以感觉到她是一位很有思想与方法的教师。不经意的谈话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个致命的错误。在教学估算时由于走老教材时已经教过,而且对于3年级的孩子我的程序式的

4、教法效果还可以,教研员听课后评价也不错,但用在现在的2年级效果却很差,强调过很多次的方法学生都不能掌握。象809约等于900,712约等于700的错误现象她根本没出现。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明白估算的意义,只是一味的按我说的:勾尾数,找尾数的头位数,头位数和5比较。只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怎么办呢?自己是好心办了坏事,为学生操心得太多,而没给他们思考、和说为什么的机会。换来的就是自己需要N次的重复,也许真的做到了放手,才能收获更多的成功。2005年9月8日星期四 给学生说的权利作为一名教师,总想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更快更好的掌握当天所讲授的知识。所以遇到自己认为学生会比较难的问题时总会噼里啪啦把

5、步骤和盘托出,这样似乎是节约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也让模仿能力教强的学生能够少走弯路。昨天所讲的估算就是一个例子。在今天的教学中,遇到了书上的一个思考题,这原本也是学生的家庭作业,但有一部分的学生不会做而留了空白。下午在2班处理这个问题时我问:“谁能来讲一讲这道题是怎么思考的?”有几个人举手,但一听是要讲解题的思路就又都把手缩回去了。我想会做的学生无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家长帮助了、二是会做但不知道方法,是凑的凭运气。可能这道题确实是太难了。而后我就自说自画的把正确答案出示了,究竟有多少学生明白,那只有天知道了。而后在1班我又准备如法炮制,但当我提问时有一个学生老是不愿把手放下,而且还站了起来,嘴里

6、说:“我知道!我知道!”说句心里话,当时自己真有一丝的不悦,但看她那样,就给她一次机会吧。孩子站起来说:“因为差只有两位,所以百位上的一肯定要退位,想97减谁不够?”她话音刚落,许多学生都在说:“98、99”。原来在孩子的眼里这个问题这么简单,却被我弄得这么复杂!自己真的是罪过罪过!所以课堂上真不要担心学生会说错,不是说,凡是错的,都是有道理的吗?附题目:1 9 7 - ( ) ( )2005年9月12日星期一 我与新课标 这两天在教学“加、减法的验算”,在以前的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会加法和减法的验算就行了,而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但会干瘪的写几个竖式,还要求学生知道验算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进行验算

7、,验算的目的是什么?还要教深刻认识加法、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并能进行灵活的运用。所以自己在教学中更应把握教学目标、重难点,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2005年9月13日星期二 不要小瞧学生给他的空间越大,给你的回报越多。今天上加、减法验算的练习课,一切都按自己的计划按部就班进行着。在进行最后一个练习时,题目要求是:有十种商品的价格,请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并计算。当学生读题,分析完题目要求时,我突发奇想,让学生尝试提一个加法、一个减法、一个乘法、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行,还可以提出一个除法计算的问题。要求说完,有学生马上说:“乘法?除法?怎么提呢?”我没有解答,而让学生在小组当中集体完成。在巡视的过程中

8、,发现有的组孩子能进行教好的合作,而有的组特别体现在有的孩子,不愿意还是不知道怎么与人合作,而独自埋头书写。在后来的批改作业中,发现凡是合作的孩子都能提出3个不同的问题,只是有部分孩子把:2把电扇多少钱?算式是 85 85 ,对于乘法的意义有所遗忘,每个班有两人提出了除法计算的问题,分别是:把一块手表的钱 120 元 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多少钱? 和 买一个电话机210元可以买多少太电扇?还剩多少钱?看见学生多彩的思维,我很高兴,我想,这是自由天空下学生无拘无束的发挥!2005年9月14日星三 对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困惑 今天上二单元的整理、复习课,内容有:梳理2单元的 内容,并明确什么样的问题用加

9、法,什么样的问题用减法。在前边的梳理中学生问题不大,关键在讲解最后一个应用题时,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两个相关条件,拿到一道题就开始下笔做。在今后的教学和练习中,加强对学生数量关系的训练。2005年9月19日星期一 教学在于点滴渗透培养学生的估算、估量、估测意识不是一句空话,应拿出具体的计划、措施,渗透到自己的点滴教学中。今天专门拿了一节课让学生练习毫米的认识。分为:1、联系生活记忆1毫米。2、会估、会量、会画。3、单位间的换算。在一开课就给学生明确提出3个要求。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想自己已经掌握了几个内容,接着就按计划进行。在讲估语文书的长宽厚时,先让学生自己合作尝试,然后

10、再总结出:估也是有方法的,需要找到一个自己熟悉的标准,如:自己的一乍长、一只手的宽度等。然后,再用数学化的语言描述和自己的标准比较后得到的结果,如:比我的一乍长短一点等,在此也训练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然后再让学生找自己熟悉的标准尝试进行估计。在进行最后一个环节时没想到还有意外收获。看时间不多了,出示的单位换算怎么练习呢?我想到了合作完成,但马上发现学生不会合作,自顾自的张嘴就说,在这里我马上请了一位学生上台,让其余的学生教我们怎么合作,在大家的激烈讨论中,大家都明白了:要一个一个的说,你说,我听,我说,你听。听了后进行判断,还可以问问为什么?经过这一环节后,学生都知道了在这样的时候怎样分工,安

11、排才是最好的。教无定法,但该展示给学生的,一定要做到位。口号不是喊喊而已,得有确实的行动!2005年9月20日星期二 让学生自己审美老是抱怨学生的书写不入格,关键还是在于学生不明白究竟怎样才叫入格,怎样才叫漂亮。所以在练习中应该多强化让学生自己学会审美,观察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2005年9月21日星期三 怎样吃透教材 现在 的教学都提倡要活用教材,那怎样才能活用、用活呢?确实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今天我们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材的主题图是学生搬花去布置会场,共有23盆,每5盆就组成一种图案,问最多可以组成多少组,还剩几盆?其实在这副图中,已经很明确的指出首先要平均分,否则组成的图案不一样;

12、其次是要尽可能多的分,否则不叫最多可以分。而我们似乎很片面的理解活用教材就是可以不用教材,而用自己编的题。在教学中我就采用摆小棒的形式,强调学生对除法竖式各部分的理解,并且是结合实例的理解,而忽略了结合生活实际对平均分以及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理解。这是教学中的败笔,也是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教训!但原自己真能吃一堑长一智,不要把太多时候的太多学生当成自己失败的实验品!2005年9月22日星期四 正确把握教学重点今天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重要特点:余数 除数。我把本课的知识目标定位为:1、通过看老师的实物演示,理解并掌握余数 除数,并知道为什么?2、能进行较灵活的实际运用,如总结出:商乘除数+余

13、数=被除数的法则。我觉得学生应该能够轻松完成这两个任务,所以在一班上课时,当学生总结出余数 除数的规律,只建立在瞬时表象而没有进行巩固运用时就马上出示了一个较难的题:( ) 6 = 7 ( )余数最大是几?被除数最大是几?由于激励很到位,所以许多学生都很感兴趣,在看似很热闹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这个练习,接着我马上总结出:商乘除数+余数=被除数,学生也似明白非明白的。然后我再回过头进行余数 除数的练习。原本以为效果会挺好的,但没想到一个简单的判断学生就有大半出错!我的脑袋顿时一片糨糊!看来,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不能把学生估计太高,否则就会有吃不完的夹生饭!2005年9月27日星期二 对练习课的思考

14、这几天我都在准备自己参加的学校赛课,虽然我的定位是上一节原汁原味的随堂课,但毕竟应该赛出我们的风采来。所以自己还是认认真真的写教案、做课件,一个周末就基本全耗在这个事情上。试讲了4次,现在可以基本明确这节课的思路和对于此类练习课的处理。总结的经验是,对于这种较难的应用题练习课教学,教师关键把握住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认知起点。结合本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学生对于除法的计算以及为什么用除法算已觉得并不陌生,而且对于简单的解题思路也已经较为清楚。所以本课的重点应放在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上,比如实际坐船、坐车时人员的安排,不但要看商,还要看余数等。另外从分析题意上理解什么时候只

15、回答商,什么时候应回答商加一。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此也体现出数学的生活化。另外还培养学生的想象了,如在处理坐座位的问题时,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分析题意,但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的道理。在处理分鲜花的时候,应重点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总结出算式,总结出方法。另外一节课头绪千万不可太多,教师的思路要清晰,自己要成为会思考的教师,也要慢慢的锻炼学生,让他们成为会思考的学生。我正在路上,孜孜以求!2005年10月8日星期六 教学生学写数学日记 国庆放了7天假,我给学生布置了写数学日记的作业。这是我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学生的第一次。说心里话,可能彼此心里都没有底。但我想凡事都有第一次,更

16、何况是8、9岁的孩子呢?放手让他们去发挥吧!今天作业收上来一看,比我预想的好多了,由于时间紧,我只改了一个班的作业。发现有大部分人是编了一道比平时稍稍长一点的应用题,但有几个孩子写得非常棒,其中有两个孩子都写到了前边他们尝试过的数步子,估计家到学校距离的实践活动。其中一个孩子还谈了自己动脑筋的过程,也许经过了家长的辅导,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学生只有对自己亲历过的事情才会印象深刻,才会有话可说。这也提醒我教学中是有很多可以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的实践活动的,学生感兴趣,当然就会对这一知识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有一个孩子写到了估算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距离,这也让我非常欣喜。这学期,我

17、加强了估算的练习,包括估算的重要性,估算方法的讲解、示范。看见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了估算的意识,这也证明了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其实,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是否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这和自己的教学成败是息息相关的!2005年10月9日星期日 我看“合作”今天教学生活中的数学,原本以为是一个很平淡的内容,但在教学中我准备解放自己,让学生多说。因此,把三幅图放给学生后,给出讨论要求:1、说说图里画的什么内容;1、从图上明白了什么知识;3、有什么地方看不明白? 学生对这几幅图比较感兴趣,可能是图内容比较简单的缘故,学生觉得没有“计算”的压力。大家七嘴八舌的说开了,下去巡视时,发现学

18、生的问题有两个:1、第三幅图上“60”是什么意思?2、第四幅图上T15次代表什么?我又及时加了第三个问题:第二幅图上为什么是13人?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又讨论解决。我想这三个问题中1的解决需要学生观察图意,并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想象;2其实就是一个生活常识;问题3需要动脑筋运用到人的体重和1000千克的计算。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对这几个问题确实是连猜带蒙,但从孩子兴奋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都乐于去想象、去猜测。在汇报时学生各抒己见,虽然都没说的很正确,但他们都愿意说,这是一件好事。接着,我把这几个问题一一给学生讲解,他们都听得非常认真,也许是自己尝试了而不能解决,所以更愿意听听正确的解释。在这样

19、一个过程中,又一次使我体会到,课堂上要善于抓住愿意学生合作的契机,并提出有层次性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合作更有效,教学更轻松!2005年10月18日星期二 周长教学的困惑这一周都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亲身感知周长的意义。从一开始概念的建立起,就让学生实际摸一摸,感受周长,然后练习画一画,进一步理解周长。如果单纯的说让学生会计算一个教规则物体的周长我想大部分学生没有问题。但要对周长的实际应用,那就问题大了。就书上出现的几道拓展练习,部分学生就有困难,如,拼图形算周长;画一个固定周长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在学习指要上出现的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长方形变正方形后求正方形的边长等。也许我们会认为,只要把周长的概念建立深刻了,学生掌握应用问题不大,但对于第一次接触周长的学生来说,这是否是少数人的任务呢?我真的很困惑,在处理知识延伸练习时,这个度该怎么来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