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昼夜交替现象丨鄂教版.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0797033 上传时间:2021-06-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昼夜交替现象丨鄂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昼夜交替现象丨鄂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昼夜交替现象丨鄂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昼夜交替现象丨鄂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昼夜交替现象丨鄂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昼夜交替现象丨鄂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昼夜交替现象丨鄂教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一、说教材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1、教材简析我们已知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这三个因素相关。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但大多数学生还不能。本课是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而关于昼夜现象形成的因素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将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进行具体的解说和学习。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

2、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引出解释这种现象要用到的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使本课的开展成为后面教学内容呈现的起点,由需要而产生后续学习的欲望,用持久的学习探寻解释本课现象的证据,让学习有延续性,让教学有支撑点,让解释有理论的和事实的依据。教材通过学生常见的现象直接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断交替出现呢?地球、太阳在怎样运动时才会导致这种现象出现呢?”的问题,由现象探寻本质,成为教学的起点,从提出假说到模拟实验,都是建立在学生的前认知的基础上,由地球的“动”和太阳的“动”以及它们二者的运动关系可以得出几种不同的形成昼夜交替的结论,而每一种

3、结论都看似有道理,但是结论应该是唯一的,就产生了新的矛盾,新的矛盾是新的问题的基础,新的问题是新的学习的开始,为了证实到底哪种结论是正确的,必将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要求,也就顺理成章的开始了后面课程的学习,太阳和地球的运动关系理顺之后,同时就有了支撑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论依据,最终就理清了昼夜交替现象的本质。由本课引领全单元,使一个单元形成一个整体,有理有序而前后呼应。本单元研究的是地球的运动,是对运动的研究的开始,宏观的宇宙运动,微观的物质内部运动,身边的物体运动等各种运动的研究都将在此基础上逐步展开。3、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课主要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

4、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游戏、模拟实验、观察动态的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教学活动开始初,学生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借此来了解学生原有的有关地球运动的认识。由于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通过每日所见和平时道听途说以及零散的书籍资料的阅读,学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很模糊。如果要他们利用自己的认识来解释其形成 的原理,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所以揭示假说可能有多种,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将有机会评估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前有关地球运动的原有知识,揭示学生的知识前概念的储备情况,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即时改进积蓄第

5、一手资料。做模拟实验的活动,是让学生借助光照射到球体上,会在球体上形成亮面和暗面,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探究形成球体上亮暗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性。这一活动可以用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是在学生模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日地运动的示意图能够较直观地表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初步认识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昼夜的现象。从教材编排来看,教学活动从引领学生由一个问题“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入手,经历“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学生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和“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等

6、三个层次的活动。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在课内体验到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重演”,通过引导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假说的验证,体验到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并认识到同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4、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而且学生对正确的解释是有所了解的。因此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要找到正确的正确解释就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和证据。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

7、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到寻找更多的证据来验证假说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2)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3)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 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史的兴趣。理

8、解科学与日常现象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小组能用设计并运用模拟实验验证每一种猜测。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解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理。教学手段: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模拟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根据教材实际情况,我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又利用实物进行模拟实验。如:乒乓球或者小地球仪)、手电筒、实验记录单及相关影像资料。二、说学生。1、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

9、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2、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会初步做实验的能力,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科学事物和现象,但学生在性别、兴趣、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思维活跃度、求知欲、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否愿意合作等都会影响探究的效果。而且学生已经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存在,也知道白天和黑夜是由于阳光照到和照不到而形成的,

10、但是对其中原理却依然未知,五年级的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探究和分析能力都不是很强,技能更也是处于学习初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基于这些原因,把本课的教学设计成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教师多扶助,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和分析。三、说教法、学法。1、教法分析与选用。 本节课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昼夜交替现象这堂课,我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11、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2、学法分析与选用。 作为教师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 “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四、教学材料的准备。 分组材料:乒乓球(或者小地球仪)、手电筒、实验记录纸。演示准备:引入课件五、说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入新课。首先,通过播放课件引入课题。首先

12、,通过播放课件引入课题:课件展示内容为:拍摄的白天和夜晚的鸟巢照片。学生观察后汇报看到的内容,归纳出:白天可以叫做(昼),晚上可以称为(夜)。接着问昼夜是怎样出现的,指出这种自然现象就是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昼夜交替现象”(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假如地球是透明的物体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吗?加入地球自己会发光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吗?假如太阳同时能照亮整个地球气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吗?从而加总结出地球不是透明的,自己不会发光,而且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太阳光照到的地方是昼,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是夜,这样地球上产生了昼夜现象。昼和夜为什么交替出现,这与地球和太阳的什么有关引出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回答

13、自己知道的,老师从回答中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最后过渡: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教师和学生针对一个问题的第一次交流便是建立在学生请概念认知的基础上的,所以引入新课之前的交流是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尽量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说出自己的观点,既是提出假设的开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过程,这个引入互动不能一带而过不能为了引入课题而引入,而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分析。第二部分:提出假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假说,指导分析后引导学生提出更深入的假设。收集学生的假设: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便于学生下一步的模拟验证

14、时选择和核对课件出示。有好几种观点,能解释证明昼夜交替现象吗?怎样去判断呢?第三部分:验证假设。1、游戏的形式验证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要求: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太阳,一人扮演地球。注意事项: 扮演地球的同学每正面直视太阳时说(昼),背向太阳时说(夜)。 地球和太阳按老师的的指示,分别扮演。 其他同学做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记录。2、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提示:可以做模拟实验,太阳用什么来代替?(手电筒)地球呢?(地球仪)有了这些材料我们可以做模拟实验。分析实验中具体细节,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指导学生设计实验。3、实验小结:提问:我们在做的几个模拟实验,地球或太阳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只要太阳绕地球或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科学探究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思维过程。更是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地球或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点。)第四部分: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有什么收获?六、说板书设计。板书可以帮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起到理解、联想、记忆的作用,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板书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欣赏中展开活跃的思维,悟出教材内容所蕴藏的内涵,认清事物的本质,掌握内容的内涵实质。 昼夜交替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