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光.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804317 上传时间:2021-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十三章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十三章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十三章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十三章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光.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例8】激光散斑测速是一种崭新的测速技术,它应用了光的干涉原理。用二次曝光照相所获得的“散斑对”相当于双缝干涉实验中的双缝,待测物体的速度 与二次曝光时间间隔 .本文档由YY198308收集整理。第十三章 光习 题 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对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有进一步地理解,并能熟练应用本章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2能力目标在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物理方法教育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进一步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一定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复习重点:对物理概念的深刻含义、对物理概念的综合性运用教学方法:复习提问,讲练结合,学

2、案导学教具光光的折射,折射率光的干涉:双缝干涉测定单色光的波长()薄膜干涉用等倾法检查平整度光的色散: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在同种介质中,波速不同。光的衍射泊松亮斑光的偏振光是横波全反射: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达到临界角, 全反射棱镜,光导纤维激光全息照像投影片,学案教学过程一、本章知识脉络二、本章要点追踪及典题例析(一)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并改变了传播方向的现象。1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决定的平面内,且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2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3介质的折射率:n= (对应光从真空进入介质)(1)任何介质的折射率均大于1

3、。(2)n由介质本身的特性及光的频率决定。同种介质对不同频率的光,由于v不同,n就不同,对白光,v红最大, n红最小,所以出现色散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f不变,v变。(3)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例1】安全门上的观察孔,直径d=4 cm,门的厚度L=3.464 cm,为了扩大向外观察的范围,在孔中嵌入折射率为的圆柱形玻璃,圆柱体轴线与门面垂直,如图所示。从圆柱底面中心看出去,可以看到的门外入射光线与轴线间的夹角称做视场角。求:嵌入玻璃后的视场角。解析:由题中给出的视场角的定义,作出如图所示的光路,则图中角即为视场角。由折射率公式得,由几何关系得BCOAEFKMNP1P2联立解得,

4、所以视场角为60。【例2】某研究小组的同学根据所学的光学知识,设计了一个测量液体折射率的仪器。如图7所示,在一个圆盘上,过其圆心O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BC、EF。在半径OA上,垂直盘面插上两枚大头针P1、P2并保持P1、P2位置不变,每次测量时让圆盘的下半部分竖直进入液体中,而且总使夜面与直径BC相平,EF作为界面的法线,而后在图中右上方区域观察P1、P2的像,并在圆周上插上大头针P3,使P3正好挡住P1、P2的像。同学们通过计算,预先在圆周EC部分刻好了折射率的值,这样只要根据P3所插的位置,就可以直接读出液体折射率的值。(1)在用此仪器测量液体的折射率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 (填字母代号)

5、A大头针P3插在M位置时液体的折射率值大于插在N位置时液体的折射率值B大头针P3插在M位置时液体的折射率值小于插在N位置时液体的折射率值C对于任何液体,在KC部分都能观察到大头针P1、P2的像D可能有一种液体,在KC部分观察不到大头针P1、P2的像(2)若AOF=30,OP3与OC的夹角为30,则液体的折射率为 。答案:(1)BD(2)(二)光的干涉和衍射1双缝干涉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两光源发出的光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现象: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分析:路程差r=(2k+1) (k=0、1、2、3)暗纹r=2k(k=0、1、2、3)亮纹相邻亮条纹间距:与单色光波长成正比,公式x=应用:用双缝干涉

6、测光波的波长。【例3】在双缝实验中,双缝到光屏上P点的距离之差d=0.6 m.若分别用频率为f1=5.01014 Hz和频率为f2=7.51014 Hz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则P点出现条纹的情况是A用频率为f1的单色光照射时,P点出现明条纹B用频率为f2的单色光照射时,P点出现明条纹C用频率为f1的单色光照射时,P点出现暗条纹D用频率为f2的单色光照射时,P点出现暗条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双缝干涉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根据波的叠加规律,P点出现条纹的情况决定于路程差d与波长的关系。由c=f知两种单色光的波长分别为:1= m=0.6 m2= m=0.4 m与d=0.6 m比较得:d=1=2。答案

7、:AD【例4】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装置如图144(甲)所示,已知单缝与双缝间的距离L1=100mm,双缝与屏的距离L2=700mm,双缝间距d=0.25mm。用测量头来测量亮纹中心的距离。测量头由分划板、目镜、手轮等构成,转动手轮,使分划板左右移动,让分划板的中心刻线对准亮纹的中心(如图14-4(乙)所示),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准另一条亮纹的中心,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1)分划板的中心刻线分别对准第1条和第4条亮纹的中心时,手轮上的读数如图14-4(丙)所示,则对准第1条时读数x1=_mm、对准第4条时读数x2=_mm(2)写出计算波长的表达式,=_(用

8、符号表示),=_nm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屏图(甲)L1L215205100202515图(丙)第1条时读数第4条时读数1520510030354045图(乙)解析:螺旋测微器读数特别注意半mm刻度线是否漏出。图(丙)中两个读数分别为2.190mm,7.868mm。第一条与第四条之间有三个条纹间距的宽度,相邻条纹间的距离,由公式,可得=6.76m=676nm。答案:(1)2.190,7.868 (2),6762薄膜干涉原理:利用薄膜前后表面反射光作为相干光波。应用:检查平面平整程度。3光的衍射:光离开直线路径绕到障碍物阴影里去的现象。明显衍射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9、。单缝衍射现象:明暗相间的条纹。条纹宽度和亮度不等,中央亮纹最宽最亮。泊松亮斑:影子中心一个很小的亮斑(三)光的颜色 色散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叫做色散。干涉、衍射、折射时都会发生色散。色散现象表明:(1)白光是复色光;(2)当各种色光通过同一介质时,紫光的折射率最大,红光的折射率最小;(3)在同一介质中,红光的传播速度最大,紫光的传播速度最小。折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波长越短,折射率越大。(四)全反射发生全反射的条件:(1)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临界角: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为90时的入射角。临界角C=arcsin【例5】如图所示,将半圆形玻

10、璃砖放在竖直面内,它左方有较大的光屏P,一光束SA总是射向圆心O,在光束SA绕圆心O逆时针转动过程中,在P上先看到七色光带,然后各色光陆续消失,则此七色光带从下到上的排列顺序以及最早消失的光是( )A红光紫光,红光 B紫光红光,红光C红光紫光,紫光 D紫光红光,紫光解析:紫光折射角最大,最下面的是紫光,紫光也最容易发生全反射,因此,紫光最先消失。答案:D【例6】如图所示,在清澈平静的水底,抬头向上观察,会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景象:(1)水面外的景物(蓝天、白云、树木、房屋)都呈现在顶角=97的倒立圆锥底面的“洞”内;(2)“洞”外是水底的镜像;(3)“洞”边呈彩色,且七色的顺序为内紫外红。试分析

11、上述水下观天的奇异现象。解析:水面外的景物射向水面的光线,凡入射角0190的,都能折射入水中被人观察到(图a)。根据折射定律,在1=90的临界条件下n=,所以sin2=sinC。因为水的临界角C=48.5,所以倒立圆锥的顶角为=22=2C=97。水底发出的光线,通过水面反射成虚像,也可以在水下观察到.但是由于“洞”内有很强的折射光,所以只有在“洞”外才能看到反射光(尤其是全反射光)造成的水底镜像(图b)。光线从空气中折射入水中时,要发生色散现象: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偏向角最小;紫光的折射率最大,偏向角最大.因为眼睛感觉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从水中看到的彩色“洞”边,是内紫外红(图c)。说明:本

12、题所给的三种景象对应的三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折射、反射和色散.在简要解释物理现象时,首先要将现象和物理规律联系起来,要从规律入手,归纳总结出产生现象的原因。(五)光的偏振 激光1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横波。2激光是一种人工产生的相干光,具有高度的相干性,平行度非常好,亮度非常高等特点。应用:光纤通信、全息照像、控制核聚变等。利用激光的这一特点可以用于等;激光的能够准确测量距离和速度;激光的,可以用于医疗上用做“光刀”进行手术。APBSO【例7】利用旋光仪这种仪器可以用来测量糖溶液的浓度,从而测定含糖量。其原理是:偏振光通过糖的水溶液后,若迎着射来的光线看,偏振方向会以传播方向为轴线,旋转一个

13、角度,这一角度称为“旋光角”,的值与糖溶液的浓度有关。将的测量值与标准值相比较,就能确定被测样品的含糖量了。如图所示,S是自然光源,A、B是偏振片,转动B,使到达O处的光最强,然后将被测样品P置于A、B之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到达O处光的强度会明显减弱B到达O处光的强度不会明显减弱C将偏振片B转动一个角度,使得O处光的强度最大,偏振片B转过的角度等于D将偏振片A转动一个角度,使得O处光的强度最大,偏振片A转过的角度等于答案:ACD【例8】激光散斑测速是一种崭新的测速技术,它应用了光的干涉原理。用二次曝光照相所获得的“散斑对”相当于双缝干涉实验中的双缝,待测物体的速度与二次曝光时间间

14、隔的乘积等于双缝间距。实验中可测得二次曝光时间间隔、双缝到屏之距离以及相邻两条亮纹间距。若所用激光波长为,则该实验确定物体运动速度的表达式是( )A. B. C. D. 解析:设双缝的距离为d,则由题设有,双缝到屏之距离以及相邻两条亮纹间距、双缝距离d、光波长为满足,解得,故选项B正确。答案:B三、补充练习1如图所示,ABC为等腰三棱镜,顶角A的大小为60。一条光线由AB面入射,折射光线与底边BC平行,出射光线的偏向角=30。那么这个三棱镜材料的折射率是多少?解析:要求三棱镜的折射率,由折射率公式n=及几何关系可知2=9060=30。而出射光线偏折角=2=30,由对称性可知=23,所以3=15

15、,而入射角1=32=45,所以n=。说明:本题主要考查折射率定义及三棱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该题难点是不能看出对称性,继而不能由几何关系求出入射角1和折射角2.避免出错的方法是作图要规范.2如图所示,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源发出波长为6.010-7 m的橙光时,在光屏上获得明暗相间的橙色干涉条纹。在屏上的A点恰是中央亮纹一侧的第二条亮条纹。现改用频率为6.251014 Hz的光,则在屏上A点应出现明条纹还是暗条纹?解析:双缝干涉实验中,中央亮纹是路程差d=0的第0条明条纹,中央亮纹一侧第二条亮纹是d=2的点,所以对于A点d=2=26.010-7 m=1210-7 m。若改用频率为6.251014

16、Hz的光,由c=f得= m=4.80-7m,=2.5,即d=5,故A点是暗条纹。说明:此题考查干涉现象中出现明条纹条件d=n(n=0,1,2,3),出现暗条纹条件d=(2n+1)(n=0,1,2,3,4),第二条明条纹指d=2。第一条暗条纹d=,第二条暗条纹d=,依此类推。图53发出白光的细线光源ab,长度为l0,竖直放置,上端a恰好在水面以下,如图5。现考虑线光源a b发出的靠近水面法线(图中的虚线)的细光束经水面折射后所成的像,由于水对光有色散作用,若以l1表示红光成的像的长度,l2表示蓝光成的像的长度,则 ( )A. l1 l2 l2l0 C.l2 l1l0 D.l2 l1l03D(本题

17、考查光的折射。蓝光的折射角最大,蓝光的像点最靠近水面。)4(2005年天津)现有毛玻璃屏A、双缝B、白光光源C、单缝D和透红光的滤光片E等光学元件,要把它们放在图1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双缝干涉装置,用以测量红光的波长。图1(1)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字母排列顺序应为C、_、A。(2)本实验的步骤有:取下遮光筒左侧的元件,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能直接沿遮光筒轴线把屏照亮;按合理顺序在光具座上放置各光学元件,并使各元件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用米尺测量双缝到屏的距离;用测量头(其读数方法与螺旋测微器相同)测量数条亮纹的间距。在操作步骤时还应注意_和_。(3)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亮纹中心对齐,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2所示。然后同方向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6条亮纹中心对齐,记下此时图3中手轮上的示数_mm,求得相邻亮纹的间距x为_mm。图2图3(4)已知双缝间距d为2.010-4m,测得双缝到屏的距离l为0.700 m,由计算式=_,求得所测红光波长为 _nm。答案:(1)E D B (2)单缝和双缝间距510cm 使单缝与双缝相互平行。(3)13.870,2.310 (4) 6.61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