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伪生活化”.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0809388 上传时间:2021-06-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警惕“伪生活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警惕“伪生活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警惕“伪生活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警惕“伪生活化”.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警惕“伪生活化”庄建森【专题名称】小学数学教与学【专 题 号】G392【复印期号】2011年08期【原文出处】福建教育(福州)2011年4A期第5657页【作者简介】庄建森,南靖县和溪中心小学。“数学生活化”是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从课标到教材,从理论到实践,都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理念。但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机械地体现“数学生活化”,导致出现“伪生活化”现象。一、照搬教材导致“伪生活化”为了让学生亲近数学、热爱数学,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生活化的特点,选择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作为情境,但是教材编写要考虑对象的普适性、使用的衔接性、学习的延续性,因此具有稳定性,不可能频繁地更换内容,这就

2、使得教材里的某些生活情境对学生而言不具备“生活味”,甚至远离生活现实。如北师版二年级上册“时分”部分的教材呈现的是北京申奥成功“我们赢了”的情境,时间是2001年7月13日。这个情境在当时绝对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感,但是对现在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看似生活化的情境离他们的生活其实非常遥远。再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合理存款”部分教材呈现的情境图中有“存款方案”“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到期收入”等内容。但现实情况是,我国从1999年11月1日开始征收利息所得税(即教材中的“利息税”),2008年10月9日开始不收取利息所得税,使得“利息税”成了历史。教材中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该如何处理

3、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生活化呢?教师不能照搬教材,要及时更新教材中的内容,以适应当前的学生。以“合理存款”一课为例,本课是综合应用课,旨在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教学时,教师可对教材进行修正和补充。如城镇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银行调查、收集数据,农村教师可以让学生询问家长或其他亲人,或由教师收集“存款期限”“利率”等信息给学生,再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解决问题。如呈现问题:“老师现在有20000元钱,请同学们帮我理财,我应选哪一种存款方式更好?”至于“利息税”的相关知识,教师可等新课教学之后再作为常识介绍给

4、学生。这样让学生既了解了存款的准确信息又了解了“利息税”。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处理教材,通过增、删、换等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充分开发教材的育人价值,又有效整合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真正实现数学生活化。二、套用模式导致“伪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纷繁复杂的,只有学生主动搜集、整理有用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才有可能解决问题。然而,部分教师眼中的数学生活化就是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是在呈现问题时增加一些生活素材,把原来“生产零件”“工程问题”换成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人事景物”,忽略了对学生收集、整

5、理、分析、利用数学信息能力的培养。如不少教师认为把“甲数是12,乙数是20,求甲乙两数的和”改成“在某次集邮活动中,张珊收集了12枚邮票,陈宇收集了20枚邮票。他们在这次集邮活动中一共收集了多少枚邮票”,把“两地相距200米,两车同时同向出发,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几小时后追上甲车”改为“林华和李丽家相距200米,他们上学走同一条路。李丽步行每分钟走60米,林华每分钟走80米。如果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林华多少分钟后可以追上李丽”,就是体现了生活化。这种貌似生活化的问题,其实质仍然是题型训练,不过贴上了一些生活信息标签而已。很多学生能顺利解答教材或教师布置的练习题,但碰

6、到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时就不会解决。某教师在两个平行班进行了一次对比实验。教师在一个班用生活语言描述:“老师买一件400元的衣服,半个月后发现质量问题,找商家赔偿。老板答应赔200元,但要求另选购其他衣服抵用赔偿款。结果,老师选了一件原价250元的衣服。老板说,250-200=50,让老师再交50元。老师一看,这不写着八折促销吗?于是,老师要求打折,老板同意了。老师应该付多少钱?”结果,68%的学生是这样解决问题的:500.8=40(元),老师应再付40元钱。而在另一个班,教师是这样呈现的:“老师手里有200元的服装抵用券,一件衣服原价250元,打八折出售。老师的抵用券够吗?”结果,学生解决问题的

7、正确率达到80%。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不是模式化的,而是零乱散落的,在生活中不可能总有人帮你将生活信息整理成数学题目再让你解决。因此,要加强数学生活化,就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原生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从零散的、没有条理的生活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梳理相关信息之间的关系。当然,数学生活化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循序渐进,如教学低年级时应帮助学生将相关信息整理成问题,到中高年级时应逐步放手,让学生逐步学会把生活事件整理成数学问题,而不仅是在问题表述时增加一些生活用语,或借助一些简单的生活情节。三、肆意编造导致“伪生活化”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

8、实”。这个“现实”不一定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不一定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这个“现实”可以根据生活情境人为编造,但是一定要合乎科学真理,要合乎生活情理,不能违背生活常识。如某教师编了一道题:“王芳和妈妈坐出租车去10千米外的图书馆。出租车上写着3千米5元每千米2元等字样。他们应该付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来源于生活实践,信息呈现由常见的“3千米以内,起步价5元,超过3千米,每千米多收2元”变为生活原生态的“3千米5元每千米2元”,能比较好地体现“数学生活化”理念,也不存在数学逻辑方面的问题。但是,仔细推敲不难发现,生活中的出租车计费方式都满足“每千米单价起步千米数起步价”,即问题中的起步价应该大于6元

9、才符合生活常理。这样的隐性规律有着基于消费心理和习惯的深层考量,在此不赘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造情境、虚设生活问题,但应使设计的问题符合生活常识,不可胡编乱造,更不可无视生活常识。对于那些生活问题中隐含的信息或规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尤其需要注意。四、忽视情感导致“伪生活化”数学生活化主要目的是以生活情境为载体,在情境中蕴涵数学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是部分教师在追求“生活味”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某教师以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明

10、天是周六,老师准备带大家去秋游,我们分成8个小组,每组6人。你们小组准备带点什么食物呢?准备怎么分呢?”学生听说周六秋游,兴高采烈,很认真地上完了课。下课后,有学生问:“老师,我们明天几点出发?”教师说:“以后再说吧。”学生眼巴巴地盼着,可教师的“以后”让他们知道“又受骗了”。这个情境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而且借助周六秋游增强了现实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教学气氛良好,效果不错。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课后的失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能不引起教师的关注。虽然,数学生活化毕竟不是生活,与现实生活不能混为一谈,但是,在创设学生极其关注的生活情境时,在引入学生极其期待的素材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变化,拿捏好分寸。否则,生活情境就会面临喊“狼来了”一样的结局,就可能给学生造成“老师又在编故事”的印象,使他们对教师失去信任,甚至会怀疑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就上述问题而言,如果考虑到学生对秋游特别期待,在不可能实现周六秋游的前提下,教师就可以淡化“我们”“周六”等信息,既取材于生活又不会导致学生情感失落。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不妨真的带学生秋游一次。NU1DA20111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