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重组疟疾疫苗pfcp-2.9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分析.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823439 上传时间:2021-06-05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重组疟疾疫苗pfcp-2.9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病原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重组疟疾疫苗pfcp-2.9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病原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重组疟疾疫苗pfcp-2.9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病原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重组疟疾疫苗pfcp-2.9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病原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重组疟疾疫苗pfcp-2.9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原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重组疟疾疫苗pfcp-2.9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重组疟疾疫苗pfcp-2.9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分析.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病原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重组疟疾疫苗PfCP-2.9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分析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疟疾疫苗 单克隆抗体 生物学活性摘要:疟疾是世界上分布和流行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性传染病之一,世界上有20亿人口生活在疫区。由于疟原虫抗药性以及蚊媒抗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扩散,这给疟疾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疟疾疫苗研制也面临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和抗原变异等困难,但研制有效的疟疾疫苗仍是人们期望能用于控制疟疾的潜在新途径。 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抗原1(MSP1)19kD C-末端区域(MSP1-19)与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的第三功能域(AMA-1()均是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时被酶解的片段,在裂

2、殖子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疟原虫红内期疫苗的两个重要候选抗原。本实验室将MSP1-19和AMA-1()两个抗原通过一段链接区序列(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定名为P28)进行融合,形成融合抗原,即PfCP-2.9融合蛋白。该融合抗原作为疟疾疫苗候选抗原已完成2个临床试验。与国外同类疫苗相比,此种PfCP-2.9重组疟疾疫苗已显示出明显的优点:高免疫原性和强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与两个抗原成分相比,抗体滴度分别增加22和47倍;融合抗原免疫原性增强使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能完全抑制疟原虫生长,而单个抗原免疫或将两个抗原混合后免疫,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对疟原虫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不同

3、地区疟疾病人血清对PfCP-2.9融合抗原的免疫反应性比单抗原成分明显增强;在毕氏酵母分泌表达系统中,PfCF-2.9融合抗原表达产量达到2.6克/升,比单抗原在同一系统中表达产量高约20倍,且可溶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采用PfCP-2.9重组蛋白制备了一组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PfCP-2.9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包括PfCP-2.9融合抗原的表位鉴定,通过与PfCP-2.9疫苗接种者免疫血清的竞争ELISA试验,分析该疫苗的一些重要表位在人体是否得到有效递呈,产生免疫应答等。这些研究预期结果将部分阐明PfCP-2.9融合抗原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并为融合抗原疫苗的

4、设计提供依据和信息。 本研究对21株PfCP-2.9融合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杂交瘤细胞的培养和BALB/c小鼠腹腔注射制备一定量的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下的研究并取得结果如下:(1)单抗与融合蛋白的反应性:用ELISA检测21株单抗,结果为阳性反应的18株,另外3株为阴性;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同样为18株阳性;(2)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构象分析:将PfCP-2.9抗原用尿素进行彻底变性,再用单抗与变性和未变性PfCF-2.9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反应,结果显示其中6株可以识别变性和未变性蛋白,表明这些单抗识别的是线性表位;而剩下的12株单抗不识别

5、变性后的PfCP-2.9融合抗原,表明这些单抗识别的是构象表位;(3)单抗识别区域的分析:以本实验室制备的MSP1-19和美国NIH提供的AMA-1标准品为抗原,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对18株单抗的特异性识别区域进行检测,结果为识别MSP1-19的单抗共5株,而识别AMA-1的单抗有8株,剩余的5株单抗既不识别MSP1-19,也不识别AMA-1,但识别PfCP-2.9融合蛋白;(4)表位竞争性分析:以PfCP-2.9为抗原,用竞争ELISA方法先后用过量未标记单抗和HRP标记单抗与之反应,结果有4对单抗出现相互竞争,提示这4对单抗可能识别同一表位或者是识别的表位在构象上或者在识别序列

6、上存在相互影响;(5)单克隆抗体与疟原虫天然蛋白反应性:以处于成熟裂殖体期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为抗原,以血涂片的形式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对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有8株单抗能够不同程度的与疟原虫天然虫体反应。(6)单抗体外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分析:在红细胞压积到2,起始原虫率为0.5的体系中,采用LDH方法分别测定各单抗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结果表明:当单抗终浓度为0.5mg/ml时,有6株单抗不同程度抑制疟原虫生长。 本研究对PfCP-2.9重组蛋白的一组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本研究的结果为开展PfCP-2.9疟疾疫苗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重

7、要信息和基础,继而为设计和完善融合抗原疟疾疫苗提供依据。正文内容 疟疾是世界上分布和流行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性传染病之一,世界上有20亿人口生活在疫区。由于疟原虫抗药性以及蚊媒抗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扩散,这给疟疾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疟疾疫苗研制也面临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和抗原变异等困难,但研制有效的疟疾疫苗仍是人们期望能用于控制疟疾的潜在新途径。 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抗原1(MSP1)19kD C-末端区域(MSP1-19)与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的第三功能域(AMA-1()均是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时被酶解的片段,在裂殖子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疟原虫红内期疫苗的两个重要候选抗原。本实

8、验室将MSP1-19和AMA-1()两个抗原通过一段链接区序列(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定名为P28)进行融合,形成融合抗原,即PfCP-2.9融合蛋白。该融合抗原作为疟疾疫苗候选抗原已完成2个临床试验。与国外同类疫苗相比,此种PfCP-2.9重组疟疾疫苗已显示出明显的优点:高免疫原性和强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与两个抗原成分相比,抗体滴度分别增加22和47倍;融合抗原免疫原性增强使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能完全抑制疟原虫生长,而单个抗原免疫或将两个抗原混合后免疫,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对疟原虫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不同地区疟疾病人血清对PfCP-2.9融合抗原的免疫反应性比单抗原成分明显增强

9、;在毕氏酵母分泌表达系统中,PfCF-2.9融合抗原表达产量达到2.6克/升,比单抗原在同一系统中表达产量高约20倍,且可溶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采用PfCP-2.9重组蛋白制备了一组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PfCP-2.9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包括PfCP-2.9融合抗原的表位鉴定,通过与PfCP-2.9疫苗接种者免疫血清的竞争ELISA试验,分析该疫苗的一些重要表位在人体是否得到有效递呈,产生免疫应答等。这些研究预期结果将部分阐明PfCP-2.9融合抗原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并为融合抗原疫苗的设计提供依据和信息。 本研究对21株PfCP-2.9融合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特

10、性进行分析。通过杂交瘤细胞的培养和BALB/c小鼠腹腔注射制备一定量的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下的研究并取得结果如下:(1)单抗与融合蛋白的反应性:用ELISA检测21株单抗,结果为阳性反应的18株,另外3株为阴性;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同样为18株阳性;(2)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构象分析:将PfCP-2.9抗原用尿素进行彻底变性,再用单抗与变性和未变性PfCF-2.9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反应,结果显示其中6株可以识别变性和未变性蛋白,表明这些单抗识别的是线性表位;而剩下的12株单抗不识别变性后的PfCP-2.9融合抗原,表明这些单抗识别的是构象表位;(3)单抗

11、识别区域的分析:以本实验室制备的MSP1-19和美国NIH提供的AMA-1标准品为抗原,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对18株单抗的特异性识别区域进行检测,结果为识别MSP1-19的单抗共5株,而识别AMA-1的单抗有8株,剩余的5株单抗既不识别MSP1-19,也不识别AMA-1,但识别PfCP-2.9融合蛋白;(4)表位竞争性分析:以PfCP-2.9为抗原,用竞争ELISA方法先后用过量未标记单抗和HRP标记单抗与之反应,结果有4对单抗出现相互竞争,提示这4对单抗可能识别同一表位或者是识别的表位在构象上或者在识别序列上存在相互影响;(5)单克隆抗体与疟原虫天然蛋白反应性:以处于成熟裂殖体期

12、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为抗原,以血涂片的形式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对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有8株单抗能够不同程度的与疟原虫天然虫体反应。(6)单抗体外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分析:在红细胞压积到2,起始原虫率为0.5的体系中,采用LDH方法分别测定各单抗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结果表明:当单抗终浓度为0.5mg/ml时,有6株单抗不同程度抑制疟原虫生长。 本研究对PfCP-2.9重组蛋白的一组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本研究的结果为开展PfCP-2.9疟疾疫苗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和基础,继而为设计和完善融合抗原疟疾疫苗提供依据。疟疾是世界上分布和

13、流行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性传染病之一,世界上有20亿人口生活在疫区。由于疟原虫抗药性以及蚊媒抗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扩散,这给疟疾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疟疾疫苗研制也面临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和抗原变异等困难,但研制有效的疟疾疫苗仍是人们期望能用于控制疟疾的潜在新途径。 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抗原1(MSP1)19kD C-末端区域(MSP1-19)与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的第三功能域(AMA-1()均是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时被酶解的片段,在裂殖子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疟原虫红内期疫苗的两个重要候选抗原。本实验室将MSP1-19和AMA-1()两个抗原通过一段链接区序列(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

14、成的多肽,定名为P28)进行融合,形成融合抗原,即PfCP-2.9融合蛋白。该融合抗原作为疟疾疫苗候选抗原已完成2个临床试验。与国外同类疫苗相比,此种PfCP-2.9重组疟疾疫苗已显示出明显的优点:高免疫原性和强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与两个抗原成分相比,抗体滴度分别增加22和47倍;融合抗原免疫原性增强使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能完全抑制疟原虫生长,而单个抗原免疫或将两个抗原混合后免疫,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对疟原虫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不同地区疟疾病人血清对PfCP-2.9融合抗原的免疫反应性比单抗原成分明显增强;在毕氏酵母分泌表达系统中,PfCF-2.9融合抗原表达产量达到2.6克/升,比单抗

15、原在同一系统中表达产量高约20倍,且可溶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采用PfCP-2.9重组蛋白制备了一组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PfCP-2.9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包括PfCP-2.9融合抗原的表位鉴定,通过与PfCP-2.9疫苗接种者免疫血清的竞争ELISA试验,分析该疫苗的一些重要表位在人体是否得到有效递呈,产生免疫应答等。这些研究预期结果将部分阐明PfCP-2.9融合抗原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并为融合抗原疫苗的设计提供依据和信息。 本研究对21株PfCP-2.9融合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杂交瘤细胞的培养和BALB/c小鼠腹腔注射制备一定量的单克隆抗体,在

16、此基础上开展以下的研究并取得结果如下:(1)单抗与融合蛋白的反应性:用ELISA检测21株单抗,结果为阳性反应的18株,另外3株为阴性;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同样为18株阳性;(2)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构象分析:将PfCP-2.9抗原用尿素进行彻底变性,再用单抗与变性和未变性PfCF-2.9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反应,结果显示其中6株可以识别变性和未变性蛋白,表明这些单抗识别的是线性表位;而剩下的12株单抗不识别变性后的PfCP-2.9融合抗原,表明这些单抗识别的是构象表位;(3)单抗识别区域的分析:以本实验室制备的MSP1-19和美国NIH提供的AMA-1标准品为抗

17、原,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对18株单抗的特异性识别区域进行检测,结果为识别MSP1-19的单抗共5株,而识别AMA-1的单抗有8株,剩余的5株单抗既不识别MSP1-19,也不识别AMA-1,但识别PfCP-2.9融合蛋白;(4)表位竞争性分析:以PfCP-2.9为抗原,用竞争ELISA方法先后用过量未标记单抗和HRP标记单抗与之反应,结果有4对单抗出现相互竞争,提示这4对单抗可能识别同一表位或者是识别的表位在构象上或者在识别序列上存在相互影响;(5)单克隆抗体与疟原虫天然蛋白反应性:以处于成熟裂殖体期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为抗原,以血涂片的形式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对

18、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有8株单抗能够不同程度的与疟原虫天然虫体反应。(6)单抗体外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分析:在红细胞压积到2,起始原虫率为0.5的体系中,采用LDH方法分别测定各单抗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结果表明:当单抗终浓度为0.5mg/ml时,有6株单抗不同程度抑制疟原虫生长。 本研究对PfCP-2.9重组蛋白的一组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本研究的结果为开展PfCP-2.9疟疾疫苗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和基础,继而为设计和完善融合抗原疟疾疫苗提供依据。疟疾是世界上分布和流行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性传染病之一,世界上有20亿人口生活在疫区。由于疟原虫

19、抗药性以及蚊媒抗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扩散,这给疟疾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疟疾疫苗研制也面临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和抗原变异等困难,但研制有效的疟疾疫苗仍是人们期望能用于控制疟疾的潜在新途径。 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抗原1(MSP1)19kD C-末端区域(MSP1-19)与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的第三功能域(AMA-1()均是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时被酶解的片段,在裂殖子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疟原虫红内期疫苗的两个重要候选抗原。本实验室将MSP1-19和AMA-1()两个抗原通过一段链接区序列(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定名为P28)进行融合,形成融合抗原,即PfCP-2.9融合蛋白。该融合抗

20、原作为疟疾疫苗候选抗原已完成2个临床试验。与国外同类疫苗相比,此种PfCP-2.9重组疟疾疫苗已显示出明显的优点:高免疫原性和强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与两个抗原成分相比,抗体滴度分别增加22和47倍;融合抗原免疫原性增强使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能完全抑制疟原虫生长,而单个抗原免疫或将两个抗原混合后免疫,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对疟原虫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不同地区疟疾病人血清对PfCP-2.9融合抗原的免疫反应性比单抗原成分明显增强;在毕氏酵母分泌表达系统中,PfCF-2.9融合抗原表达产量达到2.6克/升,比单抗原在同一系统中表达产量高约20倍,且可溶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采

21、用PfCP-2.9重组蛋白制备了一组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PfCP-2.9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包括PfCP-2.9融合抗原的表位鉴定,通过与PfCP-2.9疫苗接种者免疫血清的竞争ELISA试验,分析该疫苗的一些重要表位在人体是否得到有效递呈,产生免疫应答等。这些研究预期结果将部分阐明PfCP-2.9融合抗原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并为融合抗原疫苗的设计提供依据和信息。 本研究对21株PfCP-2.9融合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杂交瘤细胞的培养和BALB/c小鼠腹腔注射制备一定量的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下的研究并取得结果如下:(1)单抗与融合蛋白的反应性:用ELISA检测

22、21株单抗,结果为阳性反应的18株,另外3株为阴性;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同样为18株阳性;(2)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构象分析:将PfCP-2.9抗原用尿素进行彻底变性,再用单抗与变性和未变性PfCF-2.9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反应,结果显示其中6株可以识别变性和未变性蛋白,表明这些单抗识别的是线性表位;而剩下的12株单抗不识别变性后的PfCP-2.9融合抗原,表明这些单抗识别的是构象表位;(3)单抗识别区域的分析:以本实验室制备的MSP1-19和美国NIH提供的AMA-1标准品为抗原,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对18株单抗的特异性识别区域进行检测,结果为识别

23、MSP1-19的单抗共5株,而识别AMA-1的单抗有8株,剩余的5株单抗既不识别MSP1-19,也不识别AMA-1,但识别PfCP-2.9融合蛋白;(4)表位竞争性分析:以PfCP-2.9为抗原,用竞争ELISA方法先后用过量未标记单抗和HRP标记单抗与之反应,结果有4对单抗出现相互竞争,提示这4对单抗可能识别同一表位或者是识别的表位在构象上或者在识别序列上存在相互影响;(5)单克隆抗体与疟原虫天然蛋白反应性:以处于成熟裂殖体期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为抗原,以血涂片的形式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对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有8株单抗能够不同程度的与疟原虫天然虫体反

24、应。(6)单抗体外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分析:在红细胞压积到2,起始原虫率为0.5的体系中,采用LDH方法分别测定各单抗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结果表明:当单抗终浓度为0.5mg/ml时,有6株单抗不同程度抑制疟原虫生长。 本研究对PfCP-2.9重组蛋白的一组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本研究的结果为开展PfCP-2.9疟疾疫苗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和基础,继而为设计和完善融合抗原疟疾疫苗提供依据。疟疾是世界上分布和流行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性传染病之一,世界上有20亿人口生活在疫区。由于疟原虫抗药性以及蚊媒抗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扩散,这给疟疾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疟疾疫苗研

25、制也面临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和抗原变异等困难,但研制有效的疟疾疫苗仍是人们期望能用于控制疟疾的潜在新途径。 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抗原1(MSP1)19kD C-末端区域(MSP1-19)与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的第三功能域(AMA-1()均是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时被酶解的片段,在裂殖子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疟原虫红内期疫苗的两个重要候选抗原。本实验室将MSP1-19和AMA-1()两个抗原通过一段链接区序列(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定名为P28)进行融合,形成融合抗原,即PfCP-2.9融合蛋白。该融合抗原作为疟疾疫苗候选抗原已完成2个临床试验。与国外同类疫苗相比,此种PfCP-2.9重

26、组疟疾疫苗已显示出明显的优点:高免疫原性和强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与两个抗原成分相比,抗体滴度分别增加22和47倍;融合抗原免疫原性增强使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能完全抑制疟原虫生长,而单个抗原免疫或将两个抗原混合后免疫,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对疟原虫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不同地区疟疾病人血清对PfCP-2.9融合抗原的免疫反应性比单抗原成分明显增强;在毕氏酵母分泌表达系统中,PfCF-2.9融合抗原表达产量达到2.6克/升,比单抗原在同一系统中表达产量高约20倍,且可溶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采用PfCP-2.9重组蛋白制备了一组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PfCP-2.9疫苗免疫保护

27、作用的机制探讨,包括PfCP-2.9融合抗原的表位鉴定,通过与PfCP-2.9疫苗接种者免疫血清的竞争ELISA试验,分析该疫苗的一些重要表位在人体是否得到有效递呈,产生免疫应答等。这些研究预期结果将部分阐明PfCP-2.9融合抗原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并为融合抗原疫苗的设计提供依据和信息。 本研究对21株PfCP-2.9融合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杂交瘤细胞的培养和BALB/c小鼠腹腔注射制备一定量的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下的研究并取得结果如下:(1)单抗与融合蛋白的反应性:用ELISA检测21株单抗,结果为阳性反应的18株,另外3株为阴性;用Western blot方法检

28、测结果:同样为18株阳性;(2)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构象分析:将PfCP-2.9抗原用尿素进行彻底变性,再用单抗与变性和未变性PfCF-2.9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反应,结果显示其中6株可以识别变性和未变性蛋白,表明这些单抗识别的是线性表位;而剩下的12株单抗不识别变性后的PfCP-2.9融合抗原,表明这些单抗识别的是构象表位;(3)单抗识别区域的分析:以本实验室制备的MSP1-19和美国NIH提供的AMA-1标准品为抗原,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对18株单抗的特异性识别区域进行检测,结果为识别MSP1-19的单抗共5株,而识别AMA-1的单抗有8株,剩余的5株单抗既不识别MS

29、P1-19,也不识别AMA-1,但识别PfCP-2.9融合蛋白;(4)表位竞争性分析:以PfCP-2.9为抗原,用竞争ELISA方法先后用过量未标记单抗和HRP标记单抗与之反应,结果有4对单抗出现相互竞争,提示这4对单抗可能识别同一表位或者是识别的表位在构象上或者在识别序列上存在相互影响;(5)单克隆抗体与疟原虫天然蛋白反应性:以处于成熟裂殖体期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为抗原,以血涂片的形式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对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有8株单抗能够不同程度的与疟原虫天然虫体反应。(6)单抗体外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分析:在红细胞压积到2,起始原虫率为0.5的体

30、系中,采用LDH方法分别测定各单抗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结果表明:当单抗终浓度为0.5mg/ml时,有6株单抗不同程度抑制疟原虫生长。 本研究对PfCP-2.9重组蛋白的一组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本研究的结果为开展PfCP-2.9疟疾疫苗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和基础,继而为设计和完善融合抗原疟疾疫苗提供依据。疟疾是世界上分布和流行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性传染病之一,世界上有20亿人口生活在疫区。由于疟原虫抗药性以及蚊媒抗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扩散,这给疟疾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疟疾疫苗研制也面临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和抗原变异等困难,但研制有效的疟疾疫苗仍是人们期望能用于控制

31、疟疾的潜在新途径。 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抗原1(MSP1)19kD C-末端区域(MSP1-19)与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的第三功能域(AMA-1()均是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时被酶解的片段,在裂殖子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疟原虫红内期疫苗的两个重要候选抗原。本实验室将MSP1-19和AMA-1()两个抗原通过一段链接区序列(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定名为P28)进行融合,形成融合抗原,即PfCP-2.9融合蛋白。该融合抗原作为疟疾疫苗候选抗原已完成2个临床试验。与国外同类疫苗相比,此种PfCP-2.9重组疟疾疫苗已显示出明显的优点:高免疫原性和强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与两个抗原成分相比

32、,抗体滴度分别增加22和47倍;融合抗原免疫原性增强使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能完全抑制疟原虫生长,而单个抗原免疫或将两个抗原混合后免疫,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对疟原虫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不同地区疟疾病人血清对PfCP-2.9融合抗原的免疫反应性比单抗原成分明显增强;在毕氏酵母分泌表达系统中,PfCF-2.9融合抗原表达产量达到2.6克/升,比单抗原在同一系统中表达产量高约20倍,且可溶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采用PfCP-2.9重组蛋白制备了一组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PfCP-2.9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包括PfCP-2.9融合抗原的表位鉴定,通过与PfCP-2.9疫苗接

33、种者免疫血清的竞争ELISA试验,分析该疫苗的一些重要表位在人体是否得到有效递呈,产生免疫应答等。这些研究预期结果将部分阐明PfCP-2.9融合抗原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并为融合抗原疫苗的设计提供依据和信息。 本研究对21株PfCP-2.9融合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杂交瘤细胞的培养和BALB/c小鼠腹腔注射制备一定量的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下的研究并取得结果如下:(1)单抗与融合蛋白的反应性:用ELISA检测21株单抗,结果为阳性反应的18株,另外3株为阴性;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同样为18株阳性;(2)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构象分析:将PfCP-2.9抗原用

34、尿素进行彻底变性,再用单抗与变性和未变性PfCF-2.9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反应,结果显示其中6株可以识别变性和未变性蛋白,表明这些单抗识别的是线性表位;而剩下的12株单抗不识别变性后的PfCP-2.9融合抗原,表明这些单抗识别的是构象表位;(3)单抗识别区域的分析:以本实验室制备的MSP1-19和美国NIH提供的AMA-1标准品为抗原,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对18株单抗的特异性识别区域进行检测,结果为识别MSP1-19的单抗共5株,而识别AMA-1的单抗有8株,剩余的5株单抗既不识别MSP1-19,也不识别AMA-1,但识别PfCP-2.9融合蛋白;(4)表位竞争性分析

35、:以PfCP-2.9为抗原,用竞争ELISA方法先后用过量未标记单抗和HRP标记单抗与之反应,结果有4对单抗出现相互竞争,提示这4对单抗可能识别同一表位或者是识别的表位在构象上或者在识别序列上存在相互影响;(5)单克隆抗体与疟原虫天然蛋白反应性:以处于成熟裂殖体期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为抗原,以血涂片的形式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对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有8株单抗能够不同程度的与疟原虫天然虫体反应。(6)单抗体外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分析:在红细胞压积到2,起始原虫率为0.5的体系中,采用LDH方法分别测定各单抗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结果表明:当单抗终浓度为0.

36、5mg/ml时,有6株单抗不同程度抑制疟原虫生长。 本研究对PfCP-2.9重组蛋白的一组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本研究的结果为开展PfCP-2.9疟疾疫苗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和基础,继而为设计和完善融合抗原疟疾疫苗提供依据。疟疾是世界上分布和流行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性传染病之一,世界上有20亿人口生活在疫区。由于疟原虫抗药性以及蚊媒抗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扩散,这给疟疾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疟疾疫苗研制也面临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和抗原变异等困难,但研制有效的疟疾疫苗仍是人们期望能用于控制疟疾的潜在新途径。 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抗原1(MSP1)19kD C-末端区域

37、(MSP1-19)与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的第三功能域(AMA-1()均是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时被酶解的片段,在裂殖子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疟原虫红内期疫苗的两个重要候选抗原。本实验室将MSP1-19和AMA-1()两个抗原通过一段链接区序列(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定名为P28)进行融合,形成融合抗原,即PfCP-2.9融合蛋白。该融合抗原作为疟疾疫苗候选抗原已完成2个临床试验。与国外同类疫苗相比,此种PfCP-2.9重组疟疾疫苗已显示出明显的优点:高免疫原性和强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与两个抗原成分相比,抗体滴度分别增加22和47倍;融合抗原免疫原性增强使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能完全抑

38、制疟原虫生长,而单个抗原免疫或将两个抗原混合后免疫,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对疟原虫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不同地区疟疾病人血清对PfCP-2.9融合抗原的免疫反应性比单抗原成分明显增强;在毕氏酵母分泌表达系统中,PfCF-2.9融合抗原表达产量达到2.6克/升,比单抗原在同一系统中表达产量高约20倍,且可溶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采用PfCP-2.9重组蛋白制备了一组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PfCP-2.9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包括PfCP-2.9融合抗原的表位鉴定,通过与PfCP-2.9疫苗接种者免疫血清的竞争ELISA试验,分析该疫苗的一些重要表位在人体是否得到有效递呈,产

39、生免疫应答等。这些研究预期结果将部分阐明PfCP-2.9融合抗原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并为融合抗原疫苗的设计提供依据和信息。 本研究对21株PfCP-2.9融合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杂交瘤细胞的培养和BALB/c小鼠腹腔注射制备一定量的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下的研究并取得结果如下:(1)单抗与融合蛋白的反应性:用ELISA检测21株单抗,结果为阳性反应的18株,另外3株为阴性;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同样为18株阳性;(2)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构象分析:将PfCP-2.9抗原用尿素进行彻底变性,再用单抗与变性和未变性PfCF-2.9蛋白进行Western bl

40、ot反应,结果显示其中6株可以识别变性和未变性蛋白,表明这些单抗识别的是线性表位;而剩下的12株单抗不识别变性后的PfCP-2.9融合抗原,表明这些单抗识别的是构象表位;(3)单抗识别区域的分析:以本实验室制备的MSP1-19和美国NIH提供的AMA-1标准品为抗原,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对18株单抗的特异性识别区域进行检测,结果为识别MSP1-19的单抗共5株,而识别AMA-1的单抗有8株,剩余的5株单抗既不识别MSP1-19,也不识别AMA-1,但识别PfCP-2.9融合蛋白;(4)表位竞争性分析:以PfCP-2.9为抗原,用竞争ELISA方法先后用过量未标记单抗和HRP标记单抗

41、与之反应,结果有4对单抗出现相互竞争,提示这4对单抗可能识别同一表位或者是识别的表位在构象上或者在识别序列上存在相互影响;(5)单克隆抗体与疟原虫天然蛋白反应性:以处于成熟裂殖体期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为抗原,以血涂片的形式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对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有8株单抗能够不同程度的与疟原虫天然虫体反应。(6)单抗体外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分析:在红细胞压积到2,起始原虫率为0.5的体系中,采用LDH方法分别测定各单抗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结果表明:当单抗终浓度为0.5mg/ml时,有6株单抗不同程度抑制疟原虫生长。 本研究对PfCP-2.9重组蛋白

42、的一组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本研究的结果为开展PfCP-2.9疟疾疫苗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和基础,继而为设计和完善融合抗原疟疾疫苗提供依据。疟疾是世界上分布和流行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性传染病之一,世界上有20亿人口生活在疫区。由于疟原虫抗药性以及蚊媒抗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扩散,这给疟疾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疟疾疫苗研制也面临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和抗原变异等困难,但研制有效的疟疾疫苗仍是人们期望能用于控制疟疾的潜在新途径。 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抗原1(MSP1)19kD C-末端区域(MSP1-19)与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的第三功能域(AMA-1()均是裂殖子入侵红细

43、胞时被酶解的片段,在裂殖子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疟原虫红内期疫苗的两个重要候选抗原。本实验室将MSP1-19和AMA-1()两个抗原通过一段链接区序列(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定名为P28)进行融合,形成融合抗原,即PfCP-2.9融合蛋白。该融合抗原作为疟疾疫苗候选抗原已完成2个临床试验。与国外同类疫苗相比,此种PfCP-2.9重组疟疾疫苗已显示出明显的优点:高免疫原性和强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与两个抗原成分相比,抗体滴度分别增加22和47倍;融合抗原免疫原性增强使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能完全抑制疟原虫生长,而单个抗原免疫或将两个抗原混合后免疫,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对疟原虫生

44、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不同地区疟疾病人血清对PfCP-2.9融合抗原的免疫反应性比单抗原成分明显增强;在毕氏酵母分泌表达系统中,PfCF-2.9融合抗原表达产量达到2.6克/升,比单抗原在同一系统中表达产量高约20倍,且可溶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采用PfCP-2.9重组蛋白制备了一组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PfCP-2.9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包括PfCP-2.9融合抗原的表位鉴定,通过与PfCP-2.9疫苗接种者免疫血清的竞争ELISA试验,分析该疫苗的一些重要表位在人体是否得到有效递呈,产生免疫应答等。这些研究预期结果将部分阐明PfCP-2.9融合抗原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机

45、制,并为融合抗原疫苗的设计提供依据和信息。 本研究对21株PfCP-2.9融合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杂交瘤细胞的培养和BALB/c小鼠腹腔注射制备一定量的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下的研究并取得结果如下:(1)单抗与融合蛋白的反应性:用ELISA检测21株单抗,结果为阳性反应的18株,另外3株为阴性;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同样为18株阳性;(2)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构象分析:将PfCP-2.9抗原用尿素进行彻底变性,再用单抗与变性和未变性PfCF-2.9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反应,结果显示其中6株可以识别变性和未变性蛋白,表明这些单抗识别的是线性表位;而

46、剩下的12株单抗不识别变性后的PfCP-2.9融合抗原,表明这些单抗识别的是构象表位;(3)单抗识别区域的分析:以本实验室制备的MSP1-19和美国NIH提供的AMA-1标准品为抗原,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对18株单抗的特异性识别区域进行检测,结果为识别MSP1-19的单抗共5株,而识别AMA-1的单抗有8株,剩余的5株单抗既不识别MSP1-19,也不识别AMA-1,但识别PfCP-2.9融合蛋白;(4)表位竞争性分析:以PfCP-2.9为抗原,用竞争ELISA方法先后用过量未标记单抗和HRP标记单抗与之反应,结果有4对单抗出现相互竞争,提示这4对单抗可能识别同一表位或者是识别的表位

47、在构象上或者在识别序列上存在相互影响;(5)单克隆抗体与疟原虫天然蛋白反应性:以处于成熟裂殖体期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为抗原,以血涂片的形式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对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有8株单抗能够不同程度的与疟原虫天然虫体反应。(6)单抗体外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分析:在红细胞压积到2,起始原虫率为0.5的体系中,采用LDH方法分别测定各单抗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结果表明:当单抗终浓度为0.5mg/ml时,有6株单抗不同程度抑制疟原虫生长。 本研究对PfCP-2.9重组蛋白的一组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本研究的结果为开展PfCP-2.9疟疾疫苗免疫

48、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和基础,继而为设计和完善融合抗原疟疾疫苗提供依据。疟疾是世界上分布和流行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性传染病之一,世界上有20亿人口生活在疫区。由于疟原虫抗药性以及蚊媒抗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扩散,这给疟疾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疟疾疫苗研制也面临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和抗原变异等困难,但研制有效的疟疾疫苗仍是人们期望能用于控制疟疾的潜在新途径。 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抗原1(MSP1)19kD C-末端区域(MSP1-19)与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的第三功能域(AMA-1()均是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时被酶解的片段,在裂殖子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疟原虫红内期疫苗的两个重要候

49、选抗原。本实验室将MSP1-19和AMA-1()两个抗原通过一段链接区序列(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定名为P28)进行融合,形成融合抗原,即PfCP-2.9融合蛋白。该融合抗原作为疟疾疫苗候选抗原已完成2个临床试验。与国外同类疫苗相比,此种PfCP-2.9重组疟疾疫苗已显示出明显的优点:高免疫原性和强抑制疟原虫生长的效力。与两个抗原成分相比,抗体滴度分别增加22和47倍;融合抗原免疫原性增强使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能完全抑制疟原虫生长,而单个抗原免疫或将两个抗原混合后免疫,其免疫血清在15浓度时对疟原虫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不同地区疟疾病人血清对PfCP-2.9融合抗原的免疫反应性比单抗原成分明显增强;在毕氏酵母分泌表达系统中,PfCF-2.9融合抗原表达产量达到2.6克/升,比单抗原在同一系统中表达产量高约20倍,且可溶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采用PfCP-2.9重组蛋白制备了一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