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堂和生活“链接”.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823880 上传时间:2021-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科学课堂和生活“链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让科学课堂和生活“链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让科学课堂和生活“链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让科学课堂和生活“链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让科学课堂和生活“链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科学课堂和生活“链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科学课堂和生活“链接”.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让科学课堂和生活“链接”江苏省金坛市直溪中心小学 陈金明 213251求知是人的人性,儿童在入学前都喜欢提出许多成人回答不了的问题,进入学校之后,他们还会不断地向教师提出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源自他们对生活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因此,可以说,生活世界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动力源泉。我们曾请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谈谈他们所不理解的现象,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一是关于人类自身的问题,如:人为什么会得近视;放屁是怎么回事;人为什么要呼吸;人为什么会衰老;人为什么不会飞;人为什么会做梦;二是自然界的一些物理现象,如:蜡烛为什么会融化;烟火为什么有那么多颜色;关门时窗子为什么会振动;风筝为什么能飞那么高;闹钟

2、为什么会响;轮子为什么在斜坡上会滚动;大海的水从哪里来;为什么有火山;电话为什么会直通;空调为什么产生冷气;铁为什么会生锈;木头为什么不会沉;二是关于宇宙和地球的问题:如:为什么有宇宙;宇宙有多大;地球有多重;宇宙中的星球为什么不会往下掉。四是关于动植物的问题,如:花为什么有生命;花为什么要浇水;夜来香为什么会驱蚊;为什么绿色蔬菜好;甘蔗为什么会甜;舌头为什么能尝到百味;苍蝇吃变质的食物为什么不会病死小学生从生活世界中提出的这些问题是他们学习科学课程的动力源泉。如果科学课程资源内含学生的这些疑问,或者在他们学习科学课程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探究这些问题,那么学生不会把科学学习活动视为劳役。但是,由

3、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科学教师以兼职为主,当今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仍然不能令人满意: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讲授得多,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少;教师讲解分析得多,学生自由活动少;教师问学生答得多,学生自主地向教师发问得少。久而久之,课堂缺少生活化,学生成为教师的奴隶。在教学中教师最先考虑的是自己如何试图“改进教学”,往往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帮助学生尽快地记得所教的知识,习惯于在“学科知识”的范围中规划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快乐,学生是否真正需要往往不予充分关注,这势必使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使生动鲜活的自然

4、科学失去应有的活性。学生虽从三年级就开始与科学课程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科学熟视无睹,缺乏运用科学原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把教材视为“材料”或“资源”之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能唯教材。科学课同样如此,科学课不应当被压缩在狭小的书本上,要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教师在实施中要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整合地方资源,教活科学课。策略一: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内容生活化自然科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多,我们要树立生活意识,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同步。1、教材处理生活化。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风情

5、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一改。在教材中,编者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我国地域辽阔,这些例子不可能是每一个学生都熟悉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改编素材。2、添一添。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3、减一减。4、排一排。根据季节时令,将每册的内容体系重新编排,使教材更能联系生活。2、探究材料生活化。“有结构的材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思考,能提升科学概念反映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形象,

6、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我们发现,材料的选择一旦脱离学生的生活,一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二可能无法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三是这些材料学生不易找到。因此,我们觉得“有结构的材料”选择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实施:(1)从学生身边的物品中选择;(2)从学生周围的环境中选择;(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4)在学生经验范围内选择。策略二:利用生活经验寓于生活探究生活化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这种探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1、课堂导入生活化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看不到课题与生活的关系

7、,就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学习动机,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课堂的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的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每次上课用生活例子引入课题成了我们教学中的一个惯例。2、教学过程情境化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采用语言引导暗示、实物设境、游戏设境、多媒体设境、网络设境等方法来创设生活化的意境,进行情景教学。这种方法的教学,虽然教师在课前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投入,记忆深刻。所以,科学教师要努力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如在教学研究纸一课时,课前我

8、们让学生去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纸做的,以及纸的种类。上课时就让学生来汇报了解到的情况。学生在了解和汇报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纸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纸的品种也很多。至此,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越想给远在毛里求斯的妈妈邮寄一份礼物,她该选择哪种纸呢?是呀,“这些纸各有什么特点呢?”“包装邮件的纸必须具备怎样的特点呢?”“这些纸各有什么用途呢?”一个个问题油然而生。很显然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来学习,唤起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它不是枯燥的,而是无比有趣的。2、 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生活情境”出发,

9、是值得深思的,而这正是在教学实践中容易被混淆并带来困惑的地方。生活经验的激活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直接用语言,也可以用一些行为、一些问题、一些实验操作或图片、网络等去激活。不论用什么方式,作为老师,始终要把经验作为关注的,而不能沉湎于情境的细节之中。在建桥梁一课教学时,教师提出:“旺桥”(学校后边的一座大桥)倒塌了,如果让你来设计,你准备怎样设计?为什么?在这个教学设计中,课堂上没有安排具体的生活情境,但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生活情境却非常丰富,因为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设计时,都是以各自浮现的生活情境为支撑的,这样,生活情境的干扰因素也自觉地被排除在外。4、课堂思维生活化作为教师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10、验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如在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的新知学习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比赛活动:看哪个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混在一起的米和稻壳分开来。为了取胜,学生们各显神通:有的一粒一粒捡、有的用嘴吹、有的用筛子筛、有的装在筛子里后放进水里把稻壳漾掉。显然最后一种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洗米的方法。这一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的比赛环节,使学生凭借科学知识和经验,通过深入思考与合作交流,灵活运用沉浮、风力等科学知识解决了生活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深

11、刻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并且获得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5、在探究中思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如探究:暗盒里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先在课桌上预先放了一些纸盒。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大家要想办法弄清楚“暗盒“里是什么。经过

12、一番讨论和实验,第一个上台的男生为大家演示了他们组的验证方法。先摇一摇盒子:”物体不能滚动,感觉像个长方体。”他又把盒子拿在手里掂了掂:“感觉有点沉,不像是木头和塑料,应该是金属的。”他又拿磁铁吸了吸,有一边显示出磁性:“这可能是块磁铁。”老师为他打开了黑盒子,果然是块长方形的磁铁。同学们为他鼓起掌来。又一个女生走上讲台。摇一摇盒子:“这东西可以滚动,是个圆的。”用磁铁吸一吸,没用:“不是铁的。”拿在手里掂一下,不算很重:“不是金属。”放在鼻子上闻一闻,有苹果的香味:“好象是苹果。”打开盒子,果然是个红红的苹果。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

13、验,感受科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现象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策略三:回归生活空间用于生活实践生活化。1、课外活动科学化课堂探究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有许多活动不能展开,课外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了蜗牛的外在显性特征后,指导学生在班上开辟了生物角饲养蜗牛,继续研究它们的一些生活特性等内在特点。2、家庭生活科学化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更能刺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更应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喜欢探

14、索的是什么。例如,在学到杠杆这节时,我让学生们在家找找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及它的作用。再如探究一下厨房中的科学:(1)醋、糖、盐、酱油等的性质用途;(2)用什么方法除热水瓶中的水垢;(3)清洗厨房油烟;(4)把蛋壳放入醋中,看看有什么现象等等。另外如洗衣服时看到五颜六色的肥皂泡,现代化的科学电器设备,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等等。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在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中,点燃智慧火花,搞“小发明”、写“小论文”等,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自觉和主动的科学家”。3、科学作业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改

15、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巩固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的作业形式,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表面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沙坑里边去动手做一做盆地、丘陵等各种地形。玩泥、玩沙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利用课余休息的时间玩沙造地形,在玩的活动中进一步建构知识。生活永远是自然科学永不枯竭的源泉,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体验感受中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既然科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自然科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中的科学,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自然科学的主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