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839753 上传时间:2021-06-07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5.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doc(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关键词:冬小麦 隔畦灌溉 产量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摘要:本试验于2007-2008年同时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和龙口市北马镇前诸留村试验田进行。选用强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0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灌水次数(蒙头水W1、蒙头水+拔节水W2、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W3、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W4)条件下,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品质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试验研究发现,在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141.7 mm(泰安)和195 m

2、m(龙口)条件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为灌3水时最高,灌1水时最低。在相同灌水次数下,两种灌溉方式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2.隔畦灌溉对小麦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非浇水畦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在灌浆过程中都略低于浇水畦,在浇灌浆水后(W4)浇水畦和非浇水畦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都较W3下降。灌水次数越多,水势越高;灌浆前期,W3和W4处理的水势值没有差异,浇过灌浆水后,W4的水势上升。籽粒含水量的变化呈直线下降趋势,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提高,非浇水畦与浇水畦相比,籽粒脱水速率快。 3.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调控

3、效应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均以灌1水时最高;龙口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次数、灌水方式对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谷蛋白/醇溶蛋白的比值无显著影响,在灌水次数相同时,两种灌水方式下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差别不明显。 随灌水次数增加,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各处理之间吸水率、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差别较小,灌水次数相同条件下,两种灌水方式之间上述各性状差异不明显。 4.隔畦灌溉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隔畦灌溉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由浇水畦向非

4、浇水畦的土壤水分侧渗,距浇水畦25 cm处各土层侧渗效果明显,45 cm处次之,70 cm处侧渗最小,即距离浇水畦越远,深度越大,侧渗效果越不明显。 无论在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总耗水量、灌水贡献率显著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贡献率显著下降;两种灌溉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都以2水时最高。在灌水次数相同的情况下,隔畦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和降水的贡献率都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总耗水量和灌溉水的贡献率较常规灌溉显著降低。 灌2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33.7 mm,节水比例25,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灌3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67.5 mm

5、,节水比例33.3,两种灌溉方式的籽粒产量均达到最高,彼此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灌4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101.2 mm,节水比例37.5,但两种灌溉方式下的籽粒产量都较灌3水时下降,灌溉对产量有负作用。隔畦灌溉各处理之间,灌2水较灌3水节水33.7 mm,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 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整个生育进程中,日均耗水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均在拔节-开花时达到最大,播种,越冬期各处理的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日均耗水量均为最小值。除播种.越冬期外,灌水次数相同时,隔畦灌溉方式下各时期的日均耗水量显著低于常规灌溉方式。 5.隔畦灌溉对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在开花到收获期间降水37

6、mm的情况下,收获期,W1、W2和W3处理0-2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比开花时显著减少,20-60 cm土层硝态氮量较开花期升高,60 cm土层以下与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明显;W4处理的浇水畦和非浇水畦2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显著增加,100 cm以下和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显著。表明降水特别是灌水促进了硝态氮的向下迁移,其中,浇水畦向下迁移明显,非浇水畦,由于隔畦灌溉土壤侧渗水分的影响较小,硝态氮在100cm以下变化不明显。正文内容 本试验于2007-2008年同时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和龙口市北马镇前诸留村试验田进行。选用强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0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灌

7、水次数(蒙头水W1、蒙头水+拔节水W2、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W3、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W4)条件下,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品质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试验研究发现,在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141.7 mm(泰安)和195 mm(龙口)条件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为灌3水时最高,灌1水时最低。在相同灌水次数下,两种灌溉方式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2.隔畦灌溉对小麦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非浇水畦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在灌浆过程中都略低于浇水畦,在浇灌浆水后(

8、W4)浇水畦和非浇水畦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都较W3下降。灌水次数越多,水势越高;灌浆前期,W3和W4处理的水势值没有差异,浇过灌浆水后,W4的水势上升。籽粒含水量的变化呈直线下降趋势,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提高,非浇水畦与浇水畦相比,籽粒脱水速率快。 3.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均以灌1水时最高;龙口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次数、灌水方式对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谷蛋白/醇溶蛋白的比值无显著影响,在灌水次数相同时,两

9、种灌水方式下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差别不明显。 随灌水次数增加,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各处理之间吸水率、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差别较小,灌水次数相同条件下,两种灌水方式之间上述各性状差异不明显。 4.隔畦灌溉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隔畦灌溉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由浇水畦向非浇水畦的土壤水分侧渗,距浇水畦25 cm处各土层侧渗效果明显,45 cm处次之,70 cm处侧渗最小,即距离浇水畦越远,深度越大,侧渗效果越不明显。 无论在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总耗水量、灌水贡献率显著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贡献率显著下降;两种灌溉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都以2水时最高。在

10、灌水次数相同的情况下,隔畦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和降水的贡献率都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总耗水量和灌溉水的贡献率较常规灌溉显著降低。 灌2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33.7 mm,节水比例25,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灌3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67.5 mm,节水比例33.3,两种灌溉方式的籽粒产量均达到最高,彼此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灌4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101.2 mm,节水比例37.5,但两种灌溉方式下的籽粒产量都较灌3水时下降,灌溉对产量有负作用。隔畦灌溉各处理之间,灌2水较灌3水节水33.7 mm,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 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整

11、个生育进程中,日均耗水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均在拔节-开花时达到最大,播种,越冬期各处理的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日均耗水量均为最小值。除播种.越冬期外,灌水次数相同时,隔畦灌溉方式下各时期的日均耗水量显著低于常规灌溉方式。 5.隔畦灌溉对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在开花到收获期间降水37 mm的情况下,收获期,W1、W2和W3处理0-2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比开花时显著减少,20-60 cm土层硝态氮量较开花期升高,60 cm土层以下与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明显;W4处理的浇水畦和非浇水畦2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显著增加,100 cm以下和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显著。表明降水特别是灌水促进了硝态氮的向下

12、迁移,其中,浇水畦向下迁移明显,非浇水畦,由于隔畦灌溉土壤侧渗水分的影响较小,硝态氮在100cm以下变化不明显。本试验于2007-2008年同时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和龙口市北马镇前诸留村试验田进行。选用强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0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灌水次数(蒙头水W1、蒙头水+拔节水W2、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W3、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W4)条件下,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品质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试验研究发现,在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141.7 mm(泰安)和195 mm(龙口)条件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无论常

13、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为灌3水时最高,灌1水时最低。在相同灌水次数下,两种灌溉方式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2.隔畦灌溉对小麦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非浇水畦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在灌浆过程中都略低于浇水畦,在浇灌浆水后(W4)浇水畦和非浇水畦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都较W3下降。灌水次数越多,水势越高;灌浆前期,W3和W4处理的水势值没有差异,浇过灌浆水后,W4的水势上升。籽粒含水量的变化呈直线下降趋势,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提高,非浇水畦与浇水畦相比,籽粒脱水速率快。 3.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常规灌溉

14、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均以灌1水时最高;龙口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次数、灌水方式对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谷蛋白/醇溶蛋白的比值无显著影响,在灌水次数相同时,两种灌水方式下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差别不明显。 随灌水次数增加,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各处理之间吸水率、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差别较小,灌水次数相同条件下,两种灌水方式之间上述各性状差异不明显。 4.隔畦灌溉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隔畦灌溉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由浇水畦向非浇水畦的土壤水分侧渗,距浇水畦25 cm处

15、各土层侧渗效果明显,45 cm处次之,70 cm处侧渗最小,即距离浇水畦越远,深度越大,侧渗效果越不明显。 无论在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总耗水量、灌水贡献率显著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贡献率显著下降;两种灌溉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都以2水时最高。在灌水次数相同的情况下,隔畦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和降水的贡献率都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总耗水量和灌溉水的贡献率较常规灌溉显著降低。 灌2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33.7 mm,节水比例25,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灌3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67.5 mm,节水比例33.3,两种灌溉方式的籽粒产量

16、均达到最高,彼此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灌4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101.2 mm,节水比例37.5,但两种灌溉方式下的籽粒产量都较灌3水时下降,灌溉对产量有负作用。隔畦灌溉各处理之间,灌2水较灌3水节水33.7 mm,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 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整个生育进程中,日均耗水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均在拔节-开花时达到最大,播种,越冬期各处理的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日均耗水量均为最小值。除播种.越冬期外,灌水次数相同时,隔畦灌溉方式下各时期的日均耗水量显著低于常规灌溉方式。 5.隔畦灌溉对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在开花到收获期间降水37 mm的情况下,收获期,W1、W2和W3处理

17、0-2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比开花时显著减少,20-60 cm土层硝态氮量较开花期升高,60 cm土层以下与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明显;W4处理的浇水畦和非浇水畦2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显著增加,100 cm以下和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显著。表明降水特别是灌水促进了硝态氮的向下迁移,其中,浇水畦向下迁移明显,非浇水畦,由于隔畦灌溉土壤侧渗水分的影响较小,硝态氮在100cm以下变化不明显。本试验于2007-2008年同时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和龙口市北马镇前诸留村试验田进行。选用强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0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灌水次数(蒙头水W1、蒙头水+拔节水W2、蒙头水+越冬

18、水+拔节水W3、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W4)条件下,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品质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试验研究发现,在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141.7 mm(泰安)和195 mm(龙口)条件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为灌3水时最高,灌1水时最低。在相同灌水次数下,两种灌溉方式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2.隔畦灌溉对小麦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非浇水畦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在灌浆过程中都略低于浇水畦,在浇灌浆水后(W4)浇水畦和非浇水畦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都较W3

19、下降。灌水次数越多,水势越高;灌浆前期,W3和W4处理的水势值没有差异,浇过灌浆水后,W4的水势上升。籽粒含水量的变化呈直线下降趋势,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提高,非浇水畦与浇水畦相比,籽粒脱水速率快。 3.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均以灌1水时最高;龙口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次数、灌水方式对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谷蛋白/醇溶蛋白的比值无显著影响,在灌水次数相同时,两种灌水方式下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差别不明显。 随灌水

20、次数增加,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各处理之间吸水率、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差别较小,灌水次数相同条件下,两种灌水方式之间上述各性状差异不明显。 4.隔畦灌溉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隔畦灌溉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由浇水畦向非浇水畦的土壤水分侧渗,距浇水畦25 cm处各土层侧渗效果明显,45 cm处次之,70 cm处侧渗最小,即距离浇水畦越远,深度越大,侧渗效果越不明显。 无论在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总耗水量、灌水贡献率显著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贡献率显著下降;两种灌溉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都以2水时最高。在灌水次数相同的情况下,隔畦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

21、利用效率、土壤水和降水的贡献率都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总耗水量和灌溉水的贡献率较常规灌溉显著降低。 灌2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33.7 mm,节水比例25,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灌3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67.5 mm,节水比例33.3,两种灌溉方式的籽粒产量均达到最高,彼此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灌4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101.2 mm,节水比例37.5,但两种灌溉方式下的籽粒产量都较灌3水时下降,灌溉对产量有负作用。隔畦灌溉各处理之间,灌2水较灌3水节水33.7 mm,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 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整个生育进程中,日均耗水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均在拔节

22、-开花时达到最大,播种,越冬期各处理的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日均耗水量均为最小值。除播种.越冬期外,灌水次数相同时,隔畦灌溉方式下各时期的日均耗水量显著低于常规灌溉方式。 5.隔畦灌溉对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在开花到收获期间降水37 mm的情况下,收获期,W1、W2和W3处理0-2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比开花时显著减少,20-60 cm土层硝态氮量较开花期升高,60 cm土层以下与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明显;W4处理的浇水畦和非浇水畦2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显著增加,100 cm以下和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显著。表明降水特别是灌水促进了硝态氮的向下迁移,其中,浇水畦向下迁移明显,非浇水畦,由于隔畦灌

23、溉土壤侧渗水分的影响较小,硝态氮在100cm以下变化不明显。本试验于2007-2008年同时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和龙口市北马镇前诸留村试验田进行。选用强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0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灌水次数(蒙头水W1、蒙头水+拔节水W2、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W3、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W4)条件下,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品质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试验研究发现,在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141.7 mm(泰安)和195 mm(龙口)条件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

24、趋势,且均为灌3水时最高,灌1水时最低。在相同灌水次数下,两种灌溉方式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2.隔畦灌溉对小麦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非浇水畦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在灌浆过程中都略低于浇水畦,在浇灌浆水后(W4)浇水畦和非浇水畦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都较W3下降。灌水次数越多,水势越高;灌浆前期,W3和W4处理的水势值没有差异,浇过灌浆水后,W4的水势上升。籽粒含水量的变化呈直线下降趋势,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提高,非浇水畦与浇水畦相比,籽粒脱水速率快。 3.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

25、、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均以灌1水时最高;龙口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次数、灌水方式对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谷蛋白/醇溶蛋白的比值无显著影响,在灌水次数相同时,两种灌水方式下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差别不明显。 随灌水次数增加,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各处理之间吸水率、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差别较小,灌水次数相同条件下,两种灌水方式之间上述各性状差异不明显。 4.隔畦灌溉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隔畦灌溉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由浇水畦向非浇水畦的土壤水分侧渗,距浇水畦25 cm处各土层侧渗效果明显,45 cm处次之,70 cm处侧

26、渗最小,即距离浇水畦越远,深度越大,侧渗效果越不明显。 无论在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总耗水量、灌水贡献率显著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贡献率显著下降;两种灌溉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都以2水时最高。在灌水次数相同的情况下,隔畦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和降水的贡献率都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总耗水量和灌溉水的贡献率较常规灌溉显著降低。 灌2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33.7 mm,节水比例25,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灌3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67.5 mm,节水比例33.3,两种灌溉方式的籽粒产量均达到最高,彼此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灌4条件下,隔畦

27、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101.2 mm,节水比例37.5,但两种灌溉方式下的籽粒产量都较灌3水时下降,灌溉对产量有负作用。隔畦灌溉各处理之间,灌2水较灌3水节水33.7 mm,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 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整个生育进程中,日均耗水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均在拔节-开花时达到最大,播种,越冬期各处理的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日均耗水量均为最小值。除播种.越冬期外,灌水次数相同时,隔畦灌溉方式下各时期的日均耗水量显著低于常规灌溉方式。 5.隔畦灌溉对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在开花到收获期间降水37 mm的情况下,收获期,W1、W2和W3处理0-2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比开花时显著减少,20-

28、60 cm土层硝态氮量较开花期升高,60 cm土层以下与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明显;W4处理的浇水畦和非浇水畦2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显著增加,100 cm以下和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显著。表明降水特别是灌水促进了硝态氮的向下迁移,其中,浇水畦向下迁移明显,非浇水畦,由于隔畦灌溉土壤侧渗水分的影响较小,硝态氮在100cm以下变化不明显。本试验于2007-2008年同时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和龙口市北马镇前诸留村试验田进行。选用强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0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灌水次数(蒙头水W1、蒙头水+拔节水W2、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W3、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W4)

29、条件下,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品质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试验研究发现,在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141.7 mm(泰安)和195 mm(龙口)条件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为灌3水时最高,灌1水时最低。在相同灌水次数下,两种灌溉方式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2.隔畦灌溉对小麦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非浇水畦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在灌浆过程中都略低于浇水畦,在浇灌浆水后(W4)浇水畦和非浇水畦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都较W3下降。灌水次数越多,水势越高;灌浆前期,W3和W4处

30、理的水势值没有差异,浇过灌浆水后,W4的水势上升。籽粒含水量的变化呈直线下降趋势,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提高,非浇水畦与浇水畦相比,籽粒脱水速率快。 3.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均以灌1水时最高;龙口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次数、灌水方式对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谷蛋白/醇溶蛋白的比值无显著影响,在灌水次数相同时,两种灌水方式下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差别不明显。 随灌水次数增加,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各处理之间吸水率、

31、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差别较小,灌水次数相同条件下,两种灌水方式之间上述各性状差异不明显。 4.隔畦灌溉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隔畦灌溉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由浇水畦向非浇水畦的土壤水分侧渗,距浇水畦25 cm处各土层侧渗效果明显,45 cm处次之,70 cm处侧渗最小,即距离浇水畦越远,深度越大,侧渗效果越不明显。 无论在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总耗水量、灌水贡献率显著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贡献率显著下降;两种灌溉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都以2水时最高。在灌水次数相同的情况下,隔畦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和降水的贡献率都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总

32、耗水量和灌溉水的贡献率较常规灌溉显著降低。 灌2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33.7 mm,节水比例25,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灌3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67.5 mm,节水比例33.3,两种灌溉方式的籽粒产量均达到最高,彼此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灌4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101.2 mm,节水比例37.5,但两种灌溉方式下的籽粒产量都较灌3水时下降,灌溉对产量有负作用。隔畦灌溉各处理之间,灌2水较灌3水节水33.7 mm,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 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整个生育进程中,日均耗水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均在拔节-开花时达到最大,播种,越冬期各处理的耗水量、耗水模

33、系数和日均耗水量均为最小值。除播种.越冬期外,灌水次数相同时,隔畦灌溉方式下各时期的日均耗水量显著低于常规灌溉方式。 5.隔畦灌溉对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在开花到收获期间降水37 mm的情况下,收获期,W1、W2和W3处理0-2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比开花时显著减少,20-60 cm土层硝态氮量较开花期升高,60 cm土层以下与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明显;W4处理的浇水畦和非浇水畦2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显著增加,100 cm以下和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显著。表明降水特别是灌水促进了硝态氮的向下迁移,其中,浇水畦向下迁移明显,非浇水畦,由于隔畦灌溉土壤侧渗水分的影响较小,硝态氮在100cm以下变化

34、不明显。本试验于2007-2008年同时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和龙口市北马镇前诸留村试验田进行。选用强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0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灌水次数(蒙头水W1、蒙头水+拔节水W2、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W3、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W4)条件下,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品质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试验研究发现,在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141.7 mm(泰安)和195 mm(龙口)条件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为灌3水时最高,灌1水时最低。在相同灌水次

35、数下,两种灌溉方式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2.隔畦灌溉对小麦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非浇水畦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在灌浆过程中都略低于浇水畦,在浇灌浆水后(W4)浇水畦和非浇水畦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都较W3下降。灌水次数越多,水势越高;灌浆前期,W3和W4处理的水势值没有差异,浇过灌浆水后,W4的水势上升。籽粒含水量的变化呈直线下降趋势,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提高,非浇水畦与浇水畦相比,籽粒脱水速率快。 3.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都呈现先下降

36、后上升趋势,且均以灌1水时最高;龙口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次数、灌水方式对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谷蛋白/醇溶蛋白的比值无显著影响,在灌水次数相同时,两种灌水方式下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差别不明显。 随灌水次数增加,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各处理之间吸水率、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差别较小,灌水次数相同条件下,两种灌水方式之间上述各性状差异不明显。 4.隔畦灌溉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隔畦灌溉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由浇水畦向非浇水畦的土壤水分侧渗,距浇水畦25 cm处各土层侧渗效果明显,45 cm处次之,70 cm处侧渗最小,即距离浇水畦越远,深度越大,侧渗效果越不明显

37、。 无论在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总耗水量、灌水贡献率显著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贡献率显著下降;两种灌溉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都以2水时最高。在灌水次数相同的情况下,隔畦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和降水的贡献率都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总耗水量和灌溉水的贡献率较常规灌溉显著降低。 灌2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33.7 mm,节水比例25,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灌3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67.5 mm,节水比例33.3,两种灌溉方式的籽粒产量均达到最高,彼此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灌4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101.2 mm,节水比例37.5

38、,但两种灌溉方式下的籽粒产量都较灌3水时下降,灌溉对产量有负作用。隔畦灌溉各处理之间,灌2水较灌3水节水33.7 mm,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 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整个生育进程中,日均耗水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均在拔节-开花时达到最大,播种,越冬期各处理的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日均耗水量均为最小值。除播种.越冬期外,灌水次数相同时,隔畦灌溉方式下各时期的日均耗水量显著低于常规灌溉方式。 5.隔畦灌溉对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在开花到收获期间降水37 mm的情况下,收获期,W1、W2和W3处理0-2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比开花时显著减少,20-60 cm土层硝态氮量较开花期升高,60 cm土层以

39、下与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明显;W4处理的浇水畦和非浇水畦2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显著增加,100 cm以下和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显著。表明降水特别是灌水促进了硝态氮的向下迁移,其中,浇水畦向下迁移明显,非浇水畦,由于隔畦灌溉土壤侧渗水分的影响较小,硝态氮在100cm以下变化不明显。本试验于2007-2008年同时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和龙口市北马镇前诸留村试验田进行。选用强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0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灌水次数(蒙头水W1、蒙头水+拔节水W2、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W3、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W4)条件下,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品质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

40、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试验研究发现,在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141.7 mm(泰安)和195 mm(龙口)条件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为灌3水时最高,灌1水时最低。在相同灌水次数下,两种灌溉方式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2.隔畦灌溉对小麦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非浇水畦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在灌浆过程中都略低于浇水畦,在浇灌浆水后(W4)浇水畦和非浇水畦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都较W3下降。灌水次数越多,水势越高;灌浆前期,W3和W4处理的水势值没有差异,浇过灌浆水后,W4的水势上升。籽

41、粒含水量的变化呈直线下降趋势,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提高,非浇水畦与浇水畦相比,籽粒脱水速率快。 3.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均以灌1水时最高;龙口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次数、灌水方式对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谷蛋白/醇溶蛋白的比值无显著影响,在灌水次数相同时,两种灌水方式下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差别不明显。 随灌水次数增加,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各处理之间吸水率、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差别较小,灌水次数

42、相同条件下,两种灌水方式之间上述各性状差异不明显。 4.隔畦灌溉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隔畦灌溉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由浇水畦向非浇水畦的土壤水分侧渗,距浇水畦25 cm处各土层侧渗效果明显,45 cm处次之,70 cm处侧渗最小,即距离浇水畦越远,深度越大,侧渗效果越不明显。 无论在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总耗水量、灌水贡献率显著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贡献率显著下降;两种灌溉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都以2水时最高。在灌水次数相同的情况下,隔畦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和降水的贡献率都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总耗水量和灌溉水的贡献率较常规灌溉显著降低。 灌2水条

43、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33.7 mm,节水比例25,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灌3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67.5 mm,节水比例33.3,两种灌溉方式的籽粒产量均达到最高,彼此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灌4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101.2 mm,节水比例37.5,但两种灌溉方式下的籽粒产量都较灌3水时下降,灌溉对产量有负作用。隔畦灌溉各处理之间,灌2水较灌3水节水33.7 mm,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 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整个生育进程中,日均耗水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均在拔节-开花时达到最大,播种,越冬期各处理的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日均耗水量均为最小值。除播种.越冬期外,灌水次

44、数相同时,隔畦灌溉方式下各时期的日均耗水量显著低于常规灌溉方式。 5.隔畦灌溉对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在开花到收获期间降水37 mm的情况下,收获期,W1、W2和W3处理0-2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比开花时显著减少,20-60 cm土层硝态氮量较开花期升高,60 cm土层以下与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明显;W4处理的浇水畦和非浇水畦2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显著增加,100 cm以下和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显著。表明降水特别是灌水促进了硝态氮的向下迁移,其中,浇水畦向下迁移明显,非浇水畦,由于隔畦灌溉土壤侧渗水分的影响较小,硝态氮在100cm以下变化不明显。本试验于2007-2008年同时在山东农业大

45、学农学试验站和龙口市北马镇前诸留村试验田进行。选用强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0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灌水次数(蒙头水W1、蒙头水+拔节水W2、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W3、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W4)条件下,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品质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试验研究发现,在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141.7 mm(泰安)和195 mm(龙口)条件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为灌3水时最高,灌1水时最低。在相同灌水次数下,两种灌溉方式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2.隔畦灌溉

46、对小麦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非浇水畦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在灌浆过程中都略低于浇水畦,在浇灌浆水后(W4)浇水畦和非浇水畦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都较W3下降。灌水次数越多,水势越高;灌浆前期,W3和W4处理的水势值没有差异,浇过灌浆水后,W4的水势上升。籽粒含水量的变化呈直线下降趋势,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提高,非浇水畦与浇水畦相比,籽粒脱水速率快。 3.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 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均以灌1水时最高;龙口试验点研究结果表

47、明,灌水次数、灌水方式对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谷蛋白/醇溶蛋白的比值无显著影响,在灌水次数相同时,两种灌水方式下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差别不明显。 随灌水次数增加,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各处理之间吸水率、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差别较小,灌水次数相同条件下,两种灌水方式之间上述各性状差异不明显。 4.隔畦灌溉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隔畦灌溉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由浇水畦向非浇水畦的土壤水分侧渗,距浇水畦25 cm处各土层侧渗效果明显,45 cm处次之,70 cm处侧渗最小,即距离浇水畦越远,深度越大,侧渗效果越不明显。 无论在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

48、加,总耗水量、灌水贡献率显著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贡献率显著下降;两种灌溉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都以2水时最高。在灌水次数相同的情况下,隔畦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和降水的贡献率都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总耗水量和灌溉水的贡献率较常规灌溉显著降低。 灌2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33.7 mm,节水比例25,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灌3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67.5 mm,节水比例33.3,两种灌溉方式的籽粒产量均达到最高,彼此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灌4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101.2 mm,节水比例37.5,但两种灌溉方式下的籽粒产量都较灌3水时下降,灌溉对产量有负作用。隔畦灌溉各处理之间,灌2水较灌3水节水33.7 mm,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 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整个生育进程中,日均耗水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均在拔节-开花时达到最大,播种,越冬期各处理的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日均耗水量均为最小值。除播种.越冬期外,灌水次数相同时,隔畦灌溉方式下各时期的日均耗水量显著低于常规灌溉方式。 5.隔畦灌溉对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在开花到收获期间降水37 mm的情况下,收获期,W1、W2和W3处理0-20 cm土层的硝态氮量比开花时显著减少,20-60 cm土层硝态氮量较开花期升高,60 cm土层以下与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