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教案_24.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0848446 上传时间:2021-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教案_2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教案_2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教案_2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教案_2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教案_2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教案_2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教案_24.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复习课教学设计【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一步系统化,并能迁移应用到实际解题中。 1、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更深刻地认识酸碱盐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内在规律、联系,并会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2、通过分组探究实验,进一步深化酸碱盐化学性质的运用,初步养成解答实验探究题的一般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生活态度。【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学习了有关酸碱盐的知识后的一个回顾和总结。酸碱盐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难点在于相互间的化学变化,这一难点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也是个突出点。学生在学完酸碱盐的内容和复分解

2、反应后很容易形而上学,胡乱自编化合物之间的复分解反应,课本在新课教学阶段并没有系统的对酸碱盐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学生对酸碱盐的一些化学反应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及时让学生对酸碱盐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 酸碱盐这部分内容很多,一节课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本节课只通过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后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迁移应用到实际解题中。【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管辖片区的大部分优质生源不在我们学校就读,所以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学完酸碱盐的化学

3、性质,好多学生都出现答题时毫无头绪,不知从何入手的困难。基于此,设计本课,帮助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网络理清思路,学会利用知识网络对知识点进行迁移应用,并借助简单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指导学生更好的答题。【教学策略分析】1通过设计学案指导学生课前先完成“知识梳理”,对本课内容的脉络有较清晰的认识,节省课堂上学生思考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2通过分组探究实验,让学生对常见的“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探究题”有更感性的认识,而不是只停留在理性认识的层面上;间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他人的协作能力。3分组探究实验前,让学生先设计出至少一套实验方案,再分组验证所有的方案,并落实到具体实验

4、探究题的答题中,学生更能收获成功的喜悦。4通过多媒体和学案的配合,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注意力也能更集中。【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并会对知识点进行迁移应用。难点:学会利用思维导图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实验仪器及药品:小烧杯、镊子、玻璃棒、玻璃片、pH试纸、Zn粒、生锈的铁钉、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酚酞溶液、硫酸铜溶液。【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5分钟)解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复习。学完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相信同学们普遍都有这样的感受,这部分内容知识点比较繁杂,内容听

5、得懂,但实际应用到解题中又有困难。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思维导图来帮助我们理清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内在的联系。请同学们拿起课前整理好的学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酸的化学性质总共有几个?碱呢?盐呢?分别是?1.认真听讲。2.拿起学案。3.齐声回答问题。引出本课题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导图,理清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引导:我们不仅要知道酸碱盐分别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还要知道这些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对照学案内容回顾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内在联系。复习回顾,增强记忆。应用一:闯关题(10分钟)有了思维导图,再加上准确掌握各大反应的生成物,我们的答题就能更加游刃有余.比如,下面的闯关题:闯关题

6、是近年中考的常考题型。同学们思考这种题目的切入点就是结合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请同学们判断,“喜羊羊”、“美羊羊”该走哪一条通道才安全呢?请将路上遇到能够与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在学案上。邀请学生代表到黑板上书写并进行点评。学生饶有兴致地思考“安全通道”,并将“不安全”通道上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写在学案上。两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1.Zn+2HCl=ZnCl2+H22.Fe2O3+6HCl =2FeCl3 + 3H2O3.CaCO3+2HCl =CaCl2+H2O+CO24.2NaOH+CO2=Na2CO3+H2O5.NaOH+HCl=NaCl+H2O6.2NaOH+CuSO4=Cu(OH)2 +Na

7、2SO4通过今年出现的中考题型训练,进一步强化对思维导图的应用。培养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提问:以上6个化学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为引出下一环节做铺垫。过渡:这个反应的现象明显吗?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两者发生了反应?加到哪里?什么现象?往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证明两者反应到什么程度?继续滴加,溶液中什么过量?回答:不明显。通过滴加酚酞溶液,加到NaOH溶液中,溶液变红。红色溶液变为无色,证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酸过量。回顾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导:我们在探究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原理时,需要借助指示剂指示我们反应进行的程度,那如果忘记

8、滴加指示剂了怎么办?我们利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就是两份溶液混合后的酸碱性如何探究?应用二:设计实验(10分钟)情景设置:小明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的实验时,实验前忘记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导致无法判断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小明对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进行了探究。讲解: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然后根据你的猜想来设计实验。所以我们可以帮助小明设定本探究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我们可以有几种猜想?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呈碱性,也可能呈 ,也可能呈 溶质碱性 NaCl、NaOH中性 NaCl酸性 NaCl、HCl提问:这几种猜想溶液中的溶质分别

9、是什么?板书: 要求:请你利用思维导图设计出至少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认真听讲并思考。回答1:酸性、中性。回答2:碱性 NaCl、NaOH中性 NaCl酸性 NaCl、HCl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导图设计实验。进一步强化对思维导图的应用并将知识系统化。邀请学生上台汇报思考结果并进行点评。学生代表将其设计出的实验方案进行阐述。其他同学仔细听讲。锻炼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描述能力。分组实验(10分钟)讲述:我们对实验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而更应该落实到具体的答题中。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书桌上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试剂进行分组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请同学们看投影。提示: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0、1、取一个小烧杯,分别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和稀盐酸;(注意:从节约药品角度全班共四大组,每一大组分为三小组,每小组有3-4位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分组实验(10分钟)考虑,两份溶液混合后总体积不要超过烧杯容积的1/2)2、各组分别利用书桌上提供的酚酞溶液、Zn粒、CuSO4溶液、生锈的铁钉进行检验两份溶液混合后的酸碱性。(注意:Zn粒和生锈的铁钉须用镊子夹取)3、各组将本组采用的实验方法记录在学案上。(注意:实验方法应包括操作、现象、结论)实验结束后,将部分小组的实验现象及结论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全班一起分析。认真研读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

11、项,并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应用三:解答实验探究题(5分钟)讲述:通过刚才的分组实验,同学们更清晰地知道了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的脉络,相信能更好地指导大家答题,请同学们一同来验证刚才的探究成果,拿起全品练习册,完成第31页例3的部分题目。(题目附后)全班一同校对答案。认真答题。使学生答题思路更清晰。小结(4分钟)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什么收获呢?展示:部分学生关于酸碱盐性质的知识网络图。希望其他同学学习借鉴。学生谈收获。欣赏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归纳,总结本课的目的、意义。布置作业1、完成学案上的学以致用。2、完成全品-作业手册P25-28 滚动小专题(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

12、相互关系。回家完成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附】应用三实验探究题 例题:小明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的实验时,实验前忘记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导致无法判断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小明对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进行了探究。探究目的确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呈碱性,也可能呈 ,也可能呈 实验验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粉末部分或全部消失,溶液变为黄色溶液呈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溶液呈_继续验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无色酚酞溶液_溶液呈碱性,使其呈碱性的微粒是_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溶液呈_ 学以致用:小黄同学将NaOH溶液滴入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观

13、察到 。实验完成后小黄同学对反应物剩余情况进行探究。 (1)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NaOH有剩余;假设2:CuSO4有剩余; 假设3: 。 (2)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入 ;溶液不变红,假设1不成立。另取上层清液,滴入BaCl2溶液。观察到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假设2成立。(3)小兰同学认为“假设2成立”的结论错误,原因是 _;可改用 检验有没有CuSO4。(4)拓展:农业上用石灰乳和胆矾配制波尔多液,测定上层清液的pH7,则悬浊液中的小颗粒主要成分为 。【教学反思】酸碱盐是化学的重中之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学好了酸碱盐,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对于知识

14、的掌握相当重要。因为酸碱盐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重难点也很多,怎样才能在一节课中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有系统地串联起来?我想到了构建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网络引导学生思考题目的方向,学生基础不扎实,对复杂的知识点更是望而生畏,给他们指明答题的方向,有的放矢,“一个萝卜一个坑”,更符合像我们这种过度依赖老师的讲解、缺乏逻辑推理能力的农村学生来掌握。我设计了三个应用:一、闯关题;二、实验设计;三、实验探究题。将这三个应用串联起来,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前面的应用总是为后面的应用做铺垫,如闯关题写出的六道化学方程式就是为实验的设计提供反应原理;实验设计的情景设置出自实验探究题。对于本节课,我注重多种教学方法,通过

15、讲授式、学生汇报式、小组合作探究式、讲练结合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不足有: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显得过于正规,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效果欠佳,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多。2.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中,受制于课堂时间有限,没让更多的学生汇报思考结果,只让一位学生讲述了他的方案。这样只照顾了中上层的学生,而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3.本课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讲的,替学生“包办”的还是太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在农村片区学生普遍厌学的教学困境中,开辟出一条更简易快捷的齐步向前走的通道,尽最大能力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