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前n项和》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配有相应PPT课件见”教学课件“文件夹内).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859300 上传时间:2021-06-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比数列前n项和》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配有相应PPT课件见”教学课件“文件夹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配有相应PPT课件见”教学课件“文件夹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配有相应PPT课件见”教学课件“文件夹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配有相应PPT课件见”教学课件“文件夹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配有相应PPT课件见”教学课件“文件夹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等比数列前n项和》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配有相应PPT课件见”教学课件“文件夹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比数列前n项和》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配有相应PPT课件见”教学课件“文件夹内).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第一课时)说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数学5第二章第5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部分内容新授课时间为2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教材分析地位作用:这节内容是在学习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以及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蕴涵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学习目标:

2、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分析,我制定如下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2、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会用公式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错位相减法”,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体会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情感与态度: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创新,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能够在和谐的生生、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乐趣。重点和难点:重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的发现,及应用。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

3、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学情分析从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结构看,前面学生已经深入学习过函数、等差数列及前n项和等知识,一方面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知识进行类比,另一方面,本节的公式推导所要求的计算量很大,思维的深刻性很高,而且对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继学习实用过程中往往会出错。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缺乏深刻性,不够严谨,对问题解决的一般性思维过程认识比较模糊。三、学法分析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感悟体验,从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提高观察、概括、归纳和动手尝试的能力,结合教师的

4、点拨提问,经过研探论证形成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认识,在反馈矫正环节,通过训练题,发现自身不足,互动互检,在教师的及时点拨下提高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能力,通过课堂小结回顾当堂所学,自我评价是否实现学习目标并及时完善。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使学生提高了数学素养,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四、教法分析根据这节课的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教师创设的

5、问题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必要时通过合作探索,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公式推导,解决问题。一句话: 以学生为本,让课堂焕发生机。五、教学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设(创设情境)探(探索发现)析(辨析质疑)练(练习巩固 )结(课堂小结)升(作业提升)1、创设情境(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大家都见过国际象棋吧!它的棋盘是正方形,黑白相间共64格。关于国际象棋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印度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西萨,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上8颗麦粒,依此

6、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吧!”国王说:“这太简单了,来人,快点去办。”然而,过了好多天,手下急匆匆地跑来:“不好啦,不好啦!”你猜怎么了?原来经计算发现,就是印度几十年生产的所有麦子加起来都还不够,那么到底怎样计算的呢? 设计意图:根据心理学,情境具有暗示作用,在暗示的作用下,学生会很自然把自己融入角色,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得到激发。【教师提问】同学们,如何计算出这些到底是多少粒小麦吗?【学生活动】 【教师小结】:我们发现,这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的前64项和。设计意图:把应用问题数学化,将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

7、求和【教师提问】如何求这个和呢?2.探索发现(1)探索求和:(主要引导学生解决消除邻项不同和变加为减的问题)【师生活动】: 记为(1)式,引导学生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思考它们之间联系?用什么办法可以消除它们之间的不同?(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将(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 ,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 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 求这个和的关键是变形为“相减”,在教师看来这是“

8、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契机(2)公式推证:【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求的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的前64项和。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公比为,怎样求前项和?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让学生自主完成,并让一名学生板演,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对不对?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

9、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教师板书)【讨论交流,延伸拓展】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思路一:累加法上式累加得到思路二:提取公比思路三:等比定理法设计意图: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 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化归到, 这其实就是关于的一个递推式,递推数列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

10、进作用.(另外这三种方法结合教学时间可以讲两种,另一种可以留给学生课下讨论,重点还是让学生掌握错位相减法的思想。)3、 辨析质疑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引导让学生用所学方法把问题解决(2)练习I口答: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中(1)若,则_(2)若,则_II判断是非: ( ) ( )若且,则 ( )设计意图: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小、易、快”填空和判断是非练习,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首先,学生独立思考,

11、自主解题,再请学生上台来幻灯演示他们的解答,其它同学进行评价,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4、 巩固提高例1已知是等比数列,请完成下表:题号(1)(2)(3) 例2求等比数列的第5项到第10项的和方法1: 观察、发现:方法2: 此等比数列的连续项从第5项到第10项构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首项为,公比为,项数为变式1:求的前n项和变式2:求的前n项和(留作思考)设计意图:例1采用表格形式,突出表现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的关系,主要是熟练公式运用,着重强调公式的选择.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例2由教科书中的例题改编而成,并进行适当的变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

12、刻性和灵活性.5、课堂小结引导学生从知识、思想、方法三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6、作业布置课本P58练习1、2(2)“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这首中国古诗的答案是多少?(选作)设计意图:出选作题的目的是注意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六、板书设计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发现过程公式的推导证明过程 例2: 分析解: 练习七、教学过程设计说明:本节课立足课本,着力挖掘,设计合理,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还特别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