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0881093 上传时间:2021-06-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企业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企业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企业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企业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企业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王建军摘 要:本文通过对生物进化论、突变论、复杂性理论的分析归纳,阐释了企业成长存在渐进式成长和突变式成长两种模式,构建了企业成长的分析模型,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对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企业成长模式影响因素 企业系统演化的轨迹是所处经济巨系统中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企业经济系统所处环境各种因素作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企业发展轨迹的多变性以及企业成长模式的多样性。 一、企业成长的模式 企业是由人类认为建立的有机社会主体,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分析企业成长的模式之前,本文首先分析了自然科学对

2、事物变化过程的研究成果。 1生物进化的过程 在生物进化论中,达尔文(Charles Darwin)主要从“渐变”或“连续性”的角度考察世界,认为自然界的演变是十分缓慢的,这种“渐变论”是当时学术界的主导思想。然而,19世纪末,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的连续变异进化观,既无法解释古生物学中大量存在的“化石断层”现象,亦无从说明变异的遗传本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荷兰植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Hugo Devries)建立了以“物种的突发产生”为主要内容的进化学说突变论。德弗里斯证明,达尔文强调的那种微小变异不是形成新物种的真正基础,物种起源主要是通过跳跃式的变异“突变”来完成的。他解答了达尔文学说中许多使

3、人迷惘的问题,回击了一些人对进化论的攻击,从而使达尔文进化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就是说,生物进化过程中存在渐变和突变两种形式。 2事物或系统的突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除了渐变的和连续光滑的变化现象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突然变化和跃迁现象,如岩石的破裂、桥梁的崩塌、地震、海啸、细胞的分裂、生物的变异、人的休克、情绪的波动、战争、市场变化、企业倒闭、经济危机等。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勒内托姆(Renethom)于1972年发表的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标志着突变论的诞生。托姆将系统内部状态的整体性“突跃”称为突变,其特点是过程连续而结果不连续。突变理论研究的是从一种稳定组态跃迁到另一种稳定组态

4、的现象和规律。他指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运动状态,都有稳定态和非稳定态之分。在微小的偶然扰动因素作用下,仍然能够保持原来状态的是稳定态,而一旦受到微扰就迅速离开原来状态的则是非稳定态,稳定态与非稳定态相互交错。非线性系统从某一个稳定态(平衡态)到另一个稳定态的转化,是以突变形式发生的。 “突变论”理论通过严格的数学证明,从另一角度对系统进化的路径做出了解释:系统新质取代旧质的进化过程,既可以通过宏观态迅速取代旧宏观态的突变过程完成,也完全可以通过新宏观态缓慢取代旧宏观态的渐变完成(参见表1)。 3复杂性系统的演化 复杂性理论认为,复杂系统的演化大多借助三种途径进行(李士勇等,2006):

5、一是系统的自组织。自组织使系统能够改变内部的结构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使系统在学习过程中一点点地改变其内部结构,这个过程是渐变式的。二是系统的耗散性。在系统与其他一个或多个组织相互作用的时候,如果系统内部的涨落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内部组织将能继续维持。如果这种涨落超过一定的限度,系统就会失去稳定,此时系统将面临两种状态,要么走向崩溃,这是系统的退化;要么跃升到新的层次,涌现新的机能,使系统发生新质的变化,这是系统的进化,这个过程是突变式的。三是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性。复杂系统具有在随机变化和停滞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一个系统能够到达一个临界点,不必对系统采取任何行动就可以使之位于崩溃的边缘。即复杂系统在

6、远离平衡的临界态上,并不像通常遵循一种平缓的、渐进的演化方式,而是一阵发的、混沌的、类似雪崩式的方式演化,这个过程也是突变式的。 上述理论研究说明,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客观物质的发展演化过程,这种过程一般包含两种模式渐变与突变。本文认为,企业作为人为构建的复杂的有机系统,其成长演化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即企业成长同样具有两种模式渐进式成长和突变式成长。 所谓企业渐进式成长,是指在企业存续的一段时期内,企业系统各要素自身及各要素之间不发生大的变化,企业呈现出缓慢、稳定、连续的演化,企业的成长过程是渐进的,没有明显的拐点。企业系统处于相对稳定(均衡)的状态,缓慢地从一个稳定态变化到另一

7、个稳定态。 所谓企业突变式成长,是指在企业存续的一段时期内,企业系统各要素自身及各要素之间发生较大的变化,企业呈现出快速、不稳定、不连续的演化。企业的成长过程是剧烈的、突变的,有明显的拐点或断点。企业系统处于相对不稳定、非均衡的状态,会迅速地从一个稳定态变化到另一个稳定态。 二、影响企业成长模式的因素 企业发展空间是由市场向量、资源向量和能力向量构成的三维空间,企业发展受到市场窗口量、可利用资源及企业转换能力的影响和限制(黄津孚,1999)。作为外部环境作用下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资源、能力、环境构成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三种约束,围成了企业的成长空间。由于各因素的动态变化,企业成长的空间是动态变化

8、的,企业在三者的动态耦合中成长。 企业作为一个典型的经济系统,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着渐变和突变两种状态和过程,也必然存在着影响或导致企业系统发生渐变和突变的因素。区分这两种因素,对认识和分析企业成长至关重要。本文认为,在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实力是企业成长中的渐变因素,而机遇则是突变因素。 1实力企业成长的渐变因素 实力,是指某个社会主体进行某种活动所具有的稳定的能力。德鲁克(Drucker,2006)在其著作成果管理中称核心能力为“实力分析”,认为“现在实力分析已经能演变成核心能力分析。”可见,德鲁克所说的实力与Prahalad和Hamel所定义的核心能力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实力可以用核心能力来表

9、示。 Prahalad和Hamel认为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持续成长。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本文同时认为,核心能力对企业成长的贡献是渐进式的,即核心能力的培育和运用是推动企业渐进式成长的原因,这是因为: 第一,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collective learning),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并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从核心能力的定义看,核心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许多学者认为,核心能力需要通过组织学习和信息共享而缓慢积累,核心能力的发展不能通过加倍投入而加速。因此,核心能力对企业发生作

10、用的过程和力量是渐进的、稳定的,企业成长的过程也必然是渐进的,不会产生突然的、不连续的变化。 第二,核心能力自身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独特的核心能力,也是企自身难以改变的,具有较强的刚性(Porter,1996)。企业核心能力一旦形成,就会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发展和变化也是相对缓慢的,呈现出核心刚性的特点。核心刚性是企业由于核心能力的长期积累而产生的一种难以适应变化的惰性。指出,惯例以基因教导生物体的相同方式“教导”企业去处理事情,坚持惯例将导致相对刚性或者惰性的行为。核心刚性是由于受企业以往惯例影响导致企业核心能力日益强化,而表现在一系列载体上(包括企业成员行为模式)难

11、以改变的一种性质,核心刚性本质是一种路径依赖现象(刘海建,陈松涛,陈传明,2003)。核心能力的刚性是由路径依赖、企业的认知能力以及互补资产与沉没成本的限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英特尔公司的前总裁格罗夫称之为“成功的情性”,唐纳德索尔称之为“积极的惰性”(Active inertia)。这种核心能力刚性化现象,使企业领导人沉醉于过去成功业绩的思维与工作模式,他们仅仅采取历史上被证明为正确的策略与行动,就像挖一个洞,他们所做的仅仅是挖得再深一点。 由于核心能力的渐进性和稳定性,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趋于均衡、稳定地发展,避免波动。因此,核心能力可以认为是企业成长的渐变因素。 2机遇企业成长的突变

12、因素 经济系统作为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系统,其动力源泉是微观经济主体的选择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人类的智力和理性推动的,经过从一个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另一个均衡,并不断反复的过程。Fudenberg和Levine(2004)认为,“均衡是并非完全理性的参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寻求最优化这一过程的长期结果”,改变均衡态的因素主要是经济中存在着的各种各样的冲击。Schumpeter(1934)认为,经济系统尽管是由非均衡向均衡的运动过程,但是非均衡是一个常态。而机遇产生的基础正是非均衡,在动态复杂环境下的经济系统中机遇永远存在。 机遇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是突变性的,这是因为: 第一,机遇具有时效性。虽然机遇的形成

13、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机遇要素的有利组合只能是暂时的,是一种不稳定、易于消失的有利形势。这就决定了它对企业发生作用只能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有效区间内。也就是说,机遇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对企业产生影响,引起企业成长的波动。 第二,机遇具有不确定性、偶发性。机遇是系统均衡与不均衡的统一,是系统的涨落(黄津孚,2005)。复杂科学理论认为,涨落是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系统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涨落是对系统稳定的平均状态的偏离,这种偏离提供了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最初诱因(沈小峰,1993)。没有涨落促使系统偏离原状态,系统就会停顿在现有状态下,演化也就无从说起。从宏观的角度看,只要具备必要条件,系统的自

14、组织演化一定会发生,因而受到某种必然性所支配,但这种演化在何时、何地,由何种原因而引发,则是随机的,受到具体涨落的影响。通过涨落,个别子系统超越常规,最先发现其他状态,当这种涨落得到其他子系统响应并在整个系统内关联放大时,系统就被诱导进入更新或更有序的状态。普利高津(1987)等人认为,某种不稳定的存在可以被当作某个涨落的结果,这个涨落最初局限在系统的一小部分内,随后扩展开来,并引出一个新宏观稳定态。此外,涨落的出现驱动了系统内各个子系统在取得物质、能量、信息方面的非平衡过程。随机涨落的存在,使得某些子系统在一瞬间具有了短暂的优势或劣势,这种差异决定了该子系统获取物质、能量、信息的状况。如果是

15、在临界区域附近,涨落加上非线性作用形成的关联放大效应,会进一步加剧这种进程,从而主导了系统的演进方向。机遇可以看作是系统涨落的结果,具有高不确定性和偶发性,而不确定性是利润的来源(Knight,1921)。当企业实现机遇时,也就获得了这种关联放大效应的不确定性,呈现出突变式成长。 第三,机遇具有超常收益性。企业收益是常态收益和非常态收益之和(黄津孚,2006)。常态收益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实力和主观努力;非常态收益主要取决于企业形势,取决于企业经营活动所处的时间空间位置。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利用机遇,可以在同等努力下投入产出有超常的增益,或者在实现既定目标中实现成本的显著节约。这种超常收益性使企业出现

16、跳跃式的发展。 三、企业成长模型的构建 根据前文的分析,企业在动态复杂环境中的成长出现了两种模式:一种是利用自身长期积累形成的核心能力(实力)而实现的成长,这是一种渐进式的成长方式;另一种是企业依靠对机遇实施有效的管理而实现的成长,这是一种突变式的成长方式。企业成长是渐进式成长与突变式成长交互作用的结果,两者统一于企业成长过程中。本文构建企业成长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图1企业成长分析模型 在图1中,作为资源和能力结合体的企业在环境的作用下进行演化,当环境的变动程度不大、不确定程度较低时,机遇出现的概率较小,企业依靠自身实力推动成长,因为实力的长期积累性和相对稳定性,这种成长是连续的、渐进的,是一

17、种渐进式成长;当环境变动程度较大、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时,机遇出现的概率较大且具有较高价值,企业利用机遇推动成长,由于机遇的耦合性、非平衡性、不平等性、不稳定性等特性的作用,这种成长的结果是不连续的、突变的,是一种突变式成长。当渐进式成长方式的影响要素占上风时,即企业主要发挥核心能力(实力)作用时,企业成长就表现为渐进式成长;当突变式成长方式影响要素占优势时,即企业主要依靠机遇管理作用时,企业成长就表现为突变式成长。企业在这两种成长机制的交互作用下不断演化,最终实现成长。企业成长是一个机遇、实力和主观努力三要素相互作用和轮动的过程。 四、企业管理的建议 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上述两种成长模式都存在着一

18、定的缺陷。企业渐进式成长的问题主要是核心刚性。核心刚性使企业对以往经验盲目迷信,限制企业内部创新,限制未来进行创新性的试验,滤除了从外部吸收的新知识(Leonard-Barton,2000)。核心刚性的形成,阻碍企业的变革,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影响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企业突变式成长的问题主要是企业成长的非对称性。企业的成长非对称性主要是针对企业成长的“质”和“量”而言,“量”主要表现为企业经营资源的增加,即销售额、资产规模、利润等;“质”主要表现为变革与创新能力,指经营资源的性质变化、结构的重组等,如企业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企业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非对称现象,既是推动企业成长的重要

19、的力量,又是企业持续健康成长的阻碍(张玉利,2004)。这种非对称性主要表现为能力缺口,也就是企业在利用机遇实现突变式成长后,企业的部分能力(质)可能落后于人员、机构、资源等(量)的增长,或者这种能力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本文认为,企业成长的两种方式具有互补性。渐进式成长需要突变式成长对核心刚性的突破,促进创新;突变式成长需要渐进式成长的资源和能力积累、匹配。两种成长方式的互补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成长。 企业快速成长特别需要捕捉和利用机遇。对于企业成长和发展,机遇固然重要,但是单纯依靠机遇,并不能保证企业持续成长。实际上机遇仅仅提供超常的收益,并不能形成企业稳定的竞争力。如果企业一味地依靠机会,

20、不能及时意识市场格局的变化,不能及时转换成长策略,企业将停止成长(黄津孚,2004)。因此,企业管理者(创业者)在抓住市场机遇,通过艰苦奋斗完成最初的“原始积累”以后,应当不失时机地运用资金开发新产品,提高技术档次,完善公司治理和管理体制,树立品牌,增强竞争实力,再次寻找和利用机遇,使企业不断跃升发展平台,通过机遇、实力和主观努力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机遇一实力一机遇”的良性循环,使企业获得快速成长。 如果企业单纯依靠核心能力的积累来发展,虽然在一定时期可以实现稳定的成长,但是环境的日益动态复杂化,随时可能会使企业精心培育和构筑起来的卓越能力一夜之间在市场上变得一文不值(特斯曼和安德森,1986)。因此,企业在不断积累实力的同时,应动态地审视内外环境,及时抓住机遇,获得企业成长的“突变”,并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实力的积累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