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893551 上传时间:2021-06-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浅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摘要: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成为上市公司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并逐渐成为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出发,通过阐述盈余管理的方式及其成因,进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运行。关键词:盈余管理、方式、成因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2010201一、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由于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使得盈余管理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就目前的文献回顾来看,盈余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在于盈余管理是否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前提下进行。笔者认为,强调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前提下,盈余管理的范围比较容

2、易界定,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为此笔者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当局运用一定的手段对企业的盈余结果进行控制,进而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以实现某种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在这个定义中,盈余管理有如下特征:首先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客体是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企业管理当局拥有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及盈余信息的制定权,最终通过对外公布的盈余信息来达到某种效用的最大化;其次盈余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某种效用的最大化。即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是基于一定的动机,不同的动机所代表的效用不尽相同;最后盈余管理会降低投资者做出决策的有效性。因为经过盈余管理后的会计信息有悖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的要求,

3、使得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二、盈余管理的方式盈余管理按照实施的手段可以分为披露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前者是通过会计手段来实现的,即利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来进行;后者是通过构建真实交易实现的。(一)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决定了某些经济业务必须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形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由于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当期盈余,这样就给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方式如下:通过选择不同的发出存货的计量方式、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等,同时对收入进行盈余管理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结算方式和结算时点。(二)利用会计估计进行盈余

4、管理。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特殊的协议和规范,不可能穷尽生活中的所有经济情形,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会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进行会计估计,由于估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这也给盈余管理提供的便利。目前利用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对公允价值、完工进度以及可回收金额等方面进行操纵。(三)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安排真实交易实现的,就是企业管理者通过构造具体交易并控制交易发生时间所进行的盈余管理。主要方式有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关联方交易等。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因为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进入利润表,同时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型。三、盈余管理的成因(1)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论首先是由

5、stephen a。 zeff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将会计准则经济后果论定义为:会计报告会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他相关方的利益。由此人们逐渐意识到: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成的一种规范,不单单是一种技术性规范,而且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一)从契约的角度来看会计准则对经济的影响。契约各方进入企业的目的是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下,寻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这样不可避免的会通过损害他方利益来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委托人和代理人作为具体契约的不同主体,他们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规范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在谋求双方

6、合作的契约中得到充分体现。委托人和代理人可以依据会计信息来评判对方是否侵犯了自身的利益,进而采用相关决策来影响经济的发展。(二)从会计准则变迁来看会计准则对经济的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是涉及多方经济利益博弈的一个结果。一旦会计准则变迁,那么原先所代表的经济利益集团势必发生变化。具体可以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会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决策带来影响。会计准则的变迁会导致原先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发生变更,原本基于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利益相关者势必受到影响。(2)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盈余信息由会计准则所规范,那是否可以制定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会计准则以便严格规范盈余信息的生成,进而杜绝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呢?答案

7、是否定的。因为会计准则作为一份公共契约,其不完备性同样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一)成本效益原则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直接成本或许可以估计,但是高标准的会计准则实施所带来的间接成本是不可估计的,也是很难衡量的。比如如何衡量因为高标准会计准则所规范的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发出不当信息,从而导致的资源浪费成本。(二)“有限理性”原则simon的“有限理性”原理告诉我们,“有限理性”是考虑限制决策者信息处理能力的约束理论。即信息决策者所提出的方案不一定是最优的,同时在提出的方案中也很难区分哪一个是最优的。基于这样的原理,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准则的过程就不可能考虑到经济情形中的所有问题,并提出最优方案。即使在提出的众多方案中,也很难进行抉择,进而选出最优方案。参考文献:(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74-75(2)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 j会计研究2004(9):62-66(3)沈烈,张希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j会计研究,2007(2):52-58(4)林长泉我国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分析团j管理世界,2000(6):88-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