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给儿童精神的底子.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902130 上传时间:2021-06-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给儿童精神的底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给儿童精神的底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给儿童精神的底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给儿童精神的底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给儿童精神的底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给儿童精神的底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给儿童精神的底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育:给儿童精神的底子摘要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笔者通过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隐喻出“儿童的孤独”与“精神的需要”,继而从理性的层面对教育现实与童心世界进行了深入地思考。而一切的结果都在召唤:在我们这个时代里,教育要满足学生精神的需要,要给学生精神的底子。关键词童心 孤独 精神底子阅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容易引发我们对教育现实的深深思考,夏洛的网就是这样一部值得回味的经典之作。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的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最为丑陋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竞要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它的年龄还小,它

2、不想死,它还想看冬日的雪景,它还要等到次年春花烂漫的时刻。绝望的威尔伯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说:“我救你。”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圈上方的木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文字:“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谦逊”,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在集市的大赛中,威尔伯获得了一个特等奖。自此,威尔伯有了一个安享未来的童年,可是,此时的夏洛却耗尽生命中最后一点力气故事留给大人和孩子们太多的感动与领悟,其中的两段话,更是让我们久久不能释怀。一段是在书的结尾:威尔伯永远忘不了夏洛。它虽然热爱威尔伯的子女、孙子女、曾孙子女,可谷仓里没有一只蜘蛛能取代夏洛在它心目

3、中的中心位置,夏洛是无可比你的。这样的人物不是经常碰到的:既是忠实朋友,又是写作高手。夏洛两者都是。还有一段话是夏洛在生命中最后一天对威尔伯说的话:你一直是我的朋友,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为你结网,因为我喜欢你。再说,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忙着扑捉和吃苍蝇是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的故事,让千万人流泪。然而这两段话中却有着对教育深深的隐喻,让不得不再次去品读。一1、隐喻之一:儿童的孤独是学校生活最可怕之一。小猪威尔伯初到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很孤独。“天天一个

4、样”,威尔伯说:“我太小,在谷仓这里,我没有真正的朋友。”威尔伯不要食物,它需要的是爱。“你能和我一起玩吗?”同样的问题,它问母鹅,它问羊羔,它问老鼠普尔顿,得到的都是冰冷的拒绝。正当威尔伯倍感孤独与绝望的同时,夏洛出现了。自此,威尔伯获得不仅是朋友,而是爱和友谊,正式这种精神的力量,一直支撑着他坚强的活下去。其实,在我们的学校里,对于那些刚刚跨入校门的孩子们,他们当中也有许多个威尔伯。陌生的环境,全新的秩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使得原本纯真、自由、好群的孩子们开始有了孤独感。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离开“他人”而生活。“儿童的孤独是学校生活最可怕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儿童有孤独,那就

5、是学校生活最可怕的地方。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与欢乐就在于与他人交往,在于发现丰富多样的人的世界,这就是他的“根深蒂固,改不了的精神需要”。所以,对于哪些刚刚入学的孩子,我们最致力于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引导人与人之间本真和谐的相互关系。2、隐喻之二:教育要满足学生精神的需要,给学生精神的底子。威尔伯是幸运的,在只经历了一天的孤独之后,便遇见了夏洛。夏洛的温情与智慧成为了威尔伯精神的依靠,而夏洛对生命的执著与信念更是点亮了每一人精神的火种。无论精神的依靠,还是精神的火种,我们可不可以就叫做“精神的底子”呢!教育要满足学生精神的需要,给学生精神的底子。失去了对人的精神、情感、心灵、人

6、格的关注、陶冶、滋养、教育就不复存在。还是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理论中,占据第一位的永远是人的精神。“只有精神的力量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童年是自由的,好奇的,是美好的东西最容易积淀的一段时光。所以,有人说:“童年实际上就是人的精神家园。”所以,对于哪些刚刚入学的孩子,我们最致力于要做的事情还有:给他们享用一生的精神的底子。二从“儿童的孤独”到“精神的底子”,透过故事的隐喻外,我们还必须站在儿童与教育的立场,对“儿童的孤独”、“童心的世界”及我们“教育的使命”作一客观与理性的分析。1、儿童的孤独(1)孤独之一:进入了一种程序。著名的“生命化教育”提倡者张文质老师做过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他说:

7、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如同“第二次断奶”,原来那种生性中自然而然的对父母的依赖、撒娇,甚至有时候可以撒野,无拘无束,任其性情地爱怎么做就怎么做的状态可能都要结束了。因为他们要进入一个规范化的系统,包括作息时间、身体行为、言语方式、交往方式等都要进入一个程序了。对于儿童来说,这比第一次断奶还可怕,还有什么比一切都需要没有太多的保护状态下学习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解决对儿童的考验更为严峻呢?(2)孤独之二:成人世界的通行证。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他进入小学的第一天,实际上就是人生重要阶段的开始。这个阶段可以描述为:“人生必要的无可避免的一个磨难过程”这个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儿童获得幸福,而是为儿童今

8、后成为成人世界的一个通行证。这个通行证,按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现在教育有着太多的规定,比如大纲、课程、教材、考试等等规定,但是就是忘记两个字“幸福”。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更是如此,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精神的体验,考试代替了教育,升学代替了教育。在我们的身边,十元一张的高雅艺术无人问津,而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培训补习班却如火如荼,这说明了什么呢?(3)孤独之三:一个“试错”的过程。拥有童心和童趣是儿童自然的状态,在某一方面说,童年是渺小的,它没有自我的保护能力,没有与人、物、社会的打交道的经验,当他第一个跟这个世界相遇时,一切都是全新的体验,惊喜、好奇、忧虑、恐惧等都溢于言表,这种相遇的过程,往往就是

9、儿童犯错的过程,也就是“试错”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无助、无力的过程,我们成人世界又怎样面对呢?教育是慢性的,有时需要宽容和等待,但我们能一直心平气和吗?理性分析了儿童的孤独后,我们再来看一看真实的童心世界。2、童心的世界卢梭说过。“在万物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类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常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我们理解的童心包括:(1)好奇心。儿童就其天性来说,自由的、好奇的,既然自由和好奇是儿童的本意,教育应该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陈鹤琴说,“总的来说,小孩好游戏、好奇、好群”。所以,我们给孩子的教育,如果总能把握这样的心里,效果肯定是好的。(2)想象力。除了好奇心,童

10、心还意味着想象力。鲁迅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想潜入蚁穴”。孩子们是开放的,丰富想象的背后是探索、是创造。好奇心是一切智力发展的起点。(3)求知欲。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童心就是没完没了的求知欲”。小原国芳说,“儿童是哲学家,他们是真理的热爱着,疑问丛生,一个接一个,就像连珠炮。其中,有异常宝贵的在闪耀,有无数神秘的在萌芽。”儿童是喜欢知识的,尤其是当知道自己的问题得到别人注意时,当自己的求职欲望受到鼓励和赞扬时,他们此时的眼睛是那么的光亮。孩子有了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归根结底就有了创造力。童

11、心就是创造力,保持创造力就是保持童心不灭。德洛尔曾经说过:“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3、教育的使命(1)童心不可遏制。有些事情我们成年人看起来很简单,比如一节课,40分钟,一定要学生坐在无靠背的椅子上,还要有一定的坐姿,我们的老师会小看这一点,觉得很容易适应,但对于儿童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好动、好奇、形体、思维不安分都是儿童本质属性,但所有这一切,恰恰与我们强调的规范、强调的程序,强调评比,强调检查的教育模式相冲突。因此,我们在强调规范时,是否意识到最为可贵的想象力,好奇心,创造力可能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日渐流失?教育一不小心就有了“反教育”

12、的意味了。(2)守护精神家园。童年是人一生的精神家园,是唯一可以喘息的地方,它意味着人生所有的美好信念,一生能够保持下去。我们任何一个成年回过头想一想,我们为什么对人没有失去信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童年我们建立了对家人、对邻居、对朋友的基本信任,也就是这种信任能够维持一生对人的信任。任何一个儿童,如果在非常童稚的状态时就失去了对伙伴、对家人、对老师的信任感,这个孩子的一生就可能是极其危险的。(3)促使“人“的诞生。这里的人应该是有“精神底子”的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童年的精神经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精神高度。俄罗斯伟大的思想家赫尔岑说:“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头两三年,正是我们一生中最完满、最优美

13、的部分它在不知不觉中规定了我们的未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老师,要使每一个学生“从小(无论在思想意识里,也无论在情感世界之中)就对精神力量确立一往情深的态度”,他进一步告诫:“在一个人的幼年就进行精神力量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您若是错过了对幼年孩子的锻炼,那您就错过了一切。”三 一个人在童年、少年时期就应该拥抱崇高的精神。童年、少年如果没有体验过高尚的精神生活,人生的大门就很难向伟大敞开。凡是有崇高精神的地方,就会出现真正的人。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作为实施教育的学校,它处处流淌着崇高的精神情愫。1、精神引领:“爱心+智慧”型的教师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教育应当有大爱。”他还说:“教师应当有大智慧

14、。教师智慧是关于教书育人的智慧。其首要教师智慧具有道德感。”下面这个例子是对“爱心+智慧”最好的解读。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小学当校长时,有一次,校园的花房里开了几朵鲜艳的玫瑰,引来很多人的观赏。师生们把它们当成了宝贝,一下课就围着玫瑰说笑着,热闹得像过节一样。一天,苏霍姆林斯看到一个小姑娘走进花房,摘了一朵玫瑰就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静静地走近她,蹲下去问道:“小姑娘,你为什么要摘花呀?”小姑娘羞涩地小声说:“我奶奶病得很厉害,我告诉她我们学校开了很好看的玫瑰,可是她有点不信,我想带一朵回去给她看,看完了我会送回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把小姑娘带回花房,摘下一朵玫瑰对小姑娘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

15、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接着他又摘了一朵,说:“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培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这“三朵玫瑰”的故事,相信对我们每一个成人的心灵都会有所触动。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的底子”吗?其实,作为一名教师给孩子这样的“底子”有时并不难,一次平等的谈话,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等等都可以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精神的底子。2、精神食粮: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学校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了学习愿望。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信条之一就是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著名学者钱理群说过,在他青少年时代,对他影响最大,至今还成为他做人基本信念的是一篇童话

16、安徒生海的女儿,这篇童话所表现出来对人的信念,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追求信念的献身精神,一直在影响着他。这就是钱教授“精神的底子”。很难理解一篇童话,会有这么大的精神力。而事实就是如此,在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海面上,有一座铜像冒出水面。它告诉人们,这就是丹麦,因为这座铜像就是丹麦的象征。它既不是开国元勋,也不是民族英雄,它只是一个普通女子,它没有腿,只有一条鱼尾,人们叫它“海的女儿”。这样的经典太多了,海的女儿、夏洛的网、爱的教育、老人与海都可以成为孩子们底子,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引导孩子们去读?如何才能有效?最终是要获得这样的底子。3、精神放松:呵护童心的课堂课堂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我们

17、应该用一种尊重与敬畏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课堂。 尊重与敬畏生命,就要让孩子快乐和幸福,生活得有意义。“学生的欢乐与幸福最重要的源泉就是体验和感受到知识则是我创造的结果,探索的结果,心灵劳动的结果。”最主要的是,要使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要找到发挥、表现和确信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找到信心与尊严。所以,为了信心与尊严,我们要让课堂定格,要让孩子在课堂上创造,在课堂上找到自信。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课堂,能够成全儿童的发展、诊视他的童年,保护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体上是一种精神放松。精神放松的课堂,就是呵护童心的课堂,这样孩子就有一种信任感,一种安全感,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天性,按照自己的方式,敢说、

18、敢笑、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争论,甚至敢反驳教师的观点。这样的课堂就会有欢乐和幸福,就是有意义的课堂。4、精神体验:六年影响一生的主题活动泰戈尔说过:“天空中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曾经飞过”,我们不仅要给他们留下痕迹,更要给孩子们留下飞过的美好记忆。每学年的开学,每个班的都要来一张“全家福”,这样一年一张,到小学毕业时,连同毕业合影一共有七张照片,记录着孩子们成长的印记;每学年的开学,每个班都来一次集体签名,这样到毕业时,希望这些签名能唤起他们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每学年的开学,每位同学每年向全校同学推荐一本书,并简述推荐理由,毕业时选出六本推荐书中的一本存放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此外学校也将回赠一本书给学生;每学年,为每个班出一本习作集,记录孩子们成长的文字;每学年学校都要组织一次大型的文艺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舞台的经历;每学年都举办一次演讲节,鼓励孩子们“说出来的就是精彩。”;每年都举办一次远足活动,锻炼他们的意志,陶冶他们的情操正是通过这样“六年影响一生的主题活动”,给孩子们精神的体验,培育他们“精神的底子”。参考文献1刘铁芳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3-91页;2赖配根让教育发出精神的伟大光辉人民教育,2009年,第1期,3成尚荣儿童的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人民教育,2007年,第23期。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