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109071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41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目录第一章绪论11.1 选题背景I1.1.1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挑战11.1.2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31.2 研究意义41.3 相关概念界定51.3.1 1文化产业的概念与特点51.3.2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61.3.3 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与构成7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81.4 .1研究内容81.5 .2研究方法9第二章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及相关研究述评112.1 文化产业理论述评112.1.1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112.1.2 西方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122.1.3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132.1.4 1.4西方文化

2、产业的应用理论142.2 国外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152.2.1 竞争力来源的理论评析162.2.2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评述182.3 国内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述评212.3.1 国内竞争力研究述评212.3.2 国内文化产业政策研究述评232.3.3 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述评252.3.4 国内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评析26第三章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比分析303.1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303.1.1 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303.1.2 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313.1.3 跨国公司主导主要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方向323.1.4 科技与娱乐接轨导致大众文化消

3、费增长迅速323.2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333.2.1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333.2.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343.2.3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93.3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对比分析413.3.1 1资金实力对比413.3.2 科技水平对比423.3.3 市场运作能力对比423.3.4 创新能力对比433.3.5 市场竞争能力对比43第四章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及其整体分析454.1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型454.1.1 经典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分析454.1.2 文化产业竞争力“3义3”模型的构建504.2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整体分析554.2.1 中国文

4、化产业竞争力现状554.2.2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低的原因584.2.3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61第五章我国文化产业分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655.1 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655.1.1 1.1理论基础655.1.2 比较国家的选择665.1.3 研究对象的界定665.1.4 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675.2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685.2.1 与发达国家的比较685.2.2 我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735.2.3 我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分析735.3图书出版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731.1.1 3.1部分发达国家与我国图书出版业概况741.1.2

5、 图书出版业显示性指标比较及综合评价791.1.3 我国图书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分析815.4 音像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815.4.1 发达国家与我国音像业概况815.4.2 音像业显示性指标比较及综合评价835.4.3 我国音像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分析855.5 广播电视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865.5.1 1与发达国家的比较865.5.2 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的综合评价895.5.3 我国广播电视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分析89第六章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906.1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其国际比较906.1.1 市场规模及运营结构906.1.2 经营环境及竞争能力936.

6、1.3 优势要素及其差异性966.1.4 创意产业的环境996.2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1046.2.1 国家角度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制约要素1046.2.2 产业角度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制约要素106第七章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1127.1 政府角度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战略1127.1.1 培养专门人才,开发文化产业新技术1127.1.2 扩大投资,改善流通环境1137.1.3 支持扩大海外出口1157.1.4 强化法律制度和支持体系的建设1167.2 产业角度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战略1177.2.1 强化电影产业竞争力战略1177.2.2 增加唱片产业竞争力战略1197.2.3 提高

7、出版产业竞争力战略1207.2.4 加强广播产业竞争力战略1227.2.5 强化游戏产业竞争力战略1247.3 企业角度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战略1257. 3.1我国文化企业的国际运营战略1257.2.2 我国文化企业的跨国收购战略1257.2.3 我国媒体企业的培育支持战略126第八章结论与展望1288. 1结论1288.2未来展望130第一章绪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是建立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其理论和时间研究需求发展。本文的研究也是在国内外产业取得丰富运动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以产业经济学为主要出发点,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文化学的交

8、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结合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过程进行研究,将我国文化产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研究重点。1.1 选题背景我国的文化产业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也要面临国外文化行业的竞争压力,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1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挑战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已开始进入了国际竞争领域。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存在主要明显的差距,在竞争中体现出非常上的不均衡型,发达国家则文化产业的竞争中毫无疑问这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作为正处于初级阶段论我国文化产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势

9、必要面临发达国家的冲击。信息、资本、商品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要表现,也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流沟通的必要条件。文化之间的矛盾随着交流的加快逐渐凸现。文化矛盾不仅体现的文化内容、形式和文化产品上,更深层次的文化矛盾还表现在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等方面。文化实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特别是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具有文化优势的国家可以利用文化优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占有更多的资源。因此文化的稳定和发展也使国家稳定重要条件之一,可见文化对于国家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和稳定性作用,世界各国政府都将保护文化和促进文化发展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加以推进,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资源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上成为不可避免

10、的现实问题,文化的对抗已经成为了国家间竞争的主流,从过去的暗中较量走向前台。毛主席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大会上作出重要讲话,指出占据文化高地是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必须引起文化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作为文化竞争的主要方式,文化产业竞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了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财富和资本的追求是无与伦比的,因此与文化的需求医疗和对财富的追求结合起来,将文化产业纳入到的文化范畴,受文化产业迅速的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将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一种商品推向市场流通环节,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科技、信息的全球化,文化产业的市场运行、产业布局和组织也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加以推广,使文化产品

11、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实现了全球化,也就是文化产业实现了全球化。经济和产业手段逐渐成为了主要的文化竞争手段,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受到国家支持的私人产业霸权模式的一种体现,并且只集中于美欧、亚等主要的文化聚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也带动了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据联合国而言发布的文化产品流量报告显示,在1990到2008年的20年间,文学、音乐、电视、摄影以及游戏和体育等主要文化到产业的贸易额从不到2000亿美元激增到7800亿美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结果也表明全球文化产品的出口额于2009年达到了1546亿美元,这一数字比5年前增加50

12、o国际文化贸易的飞速发展势必会加剧国际文化产业的竞争的激烈程度,而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对国际局势有主要决定性的影响。文化产业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本国民众的文化需求满足程度为产生重要影响,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会受到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当然也毫不例外地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有关。甚至说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必须建立和培养新的文化秩序,重组世界文化格局。这对于一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贸易舞台上的地位以及在国际产业链中的成功也会有积极作用。世界各国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竞争的支持力度,也带动了这一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的经济格局中出现了严重

13、的不对称性,导致国际政治、经济以及贸易局面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比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高度发展,因此其在国际经济贸易和产业结构布局方面占领优势地位,他们利用这些优势制约了发展中国家提升国际地位的努力。根据国际文化产品论报告统计结果显示,发达国家在国际文化贸易方面的出口总额接近5000亿美元,这一数字接近发展中国家进出口总额的成本日1.1.2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以面对国际文化产业的冲击,同时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和文化在历史上是相伴发展的,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文化对于经济发挥促进作用,如果文化发展不能适

14、应经济的要求,则要打破文化对经济的制约。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加快文化产业体制转型,使经济和文化体制能够互相配合,以避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文化之后的约束,以促进文化发展发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文化领域也必将与市场经济结合得更加紧密,文化的经济问题将逐渐凸现,文化产品和服务必将具备经济属性和商品性,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成分,因此完善文化市场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综上所述而,化产业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这一历史发展慕目标的客观要求。由于文化具有经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它与经济和政治的融合程度对于提高文化的价值和

15、对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极其重要,也使其在凝聚民族精神和发挥中心竞争的方面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衡量一国竞争实力特别是实力的重要指标。因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一个综合竞争,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全面发展也使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生活对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至关重要,随着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文化需求逐步发展为社会需求的主流方向,文化业成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客观要求,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构成了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要说到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文

16、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在人力资源方面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课持续性。党中央的十七大报告和17届六中全会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将文化建设与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并列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文化建设的具体战略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促进我国文化机制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使文化产业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我国文化产业不断融入全球文化市场,文化发展也加强了国际市场的开放与交流力度,而我国一直有主要与国外文化交流的传统,文化出版物以及影视作品的进出

17、口在我国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是要适应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现有的文化交流合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提高我国文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与广度,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以此来带动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提升我国的文化安全和国际地位。1.2 研究意义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额都到的全球第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了4000美元,但是作为国家经济实力主要体现的文化产业竞争与发达国家存在的明显差距,这在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方面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为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家实力,有必要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力,而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就是要提升文化竞争力,进而促进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18、部分西方学者已经将中国的崛起看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认为这将对世界格局产生革命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一个大国的崛起绝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崛起,与之相伴的必然是文化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要实现文化复兴。但是我国当前的文化和一存在主要巨大能力差,这与我国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而带动综合国力的要求有主要巨大的差距。我国的文化产业在规模、资源配置、体制建设、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保障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主要明显的差距。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低下,也与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不相匹配,与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符。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发达国家的

19、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形成了更加剧烈的冲击。我国的文化产业面临主要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力,从提升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而言,如果是我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科技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具有双面的意义。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文化产品的丰富,对我国文化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现状而言,大量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于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有主要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丰富的文化产品能够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附加产值,是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最终使出口额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使我国的文化资源文化产品乃至价值取向可以向其他国家输

20、出,能够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渗透了全世界范围内,使得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获取更加广泛国际认同与合作,而文化实力的提升也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有积极作用。1.3 相关概念界定1.3.1 文化产业的概念与特点文化产业指的是由市场行为主体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开展的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商业活动的总称。文化产业的主要产品包括音乐、影视做平、出版物、印刷品、时尚设计以及表演艺术等。文化产业中还涵盖了旅游业和体育产业,这些产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高,但在文化产业中处于外围地位,文化产业还有部分属于边缘产业的组成部分,如文化产品和设备的生产行业,文化产业的总体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产业

21、属于知识密集型、因为知识和创意才是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产业。其次,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具有紧密的关联度。文化产业在产业链中对上下游有巨大的影响力。比如出版一部著作和拍摄一部电影要牵涉到多个行业,如各种道具的制作、拍摄工具的生产、后期发行制作、广告宣传以及与电视台的配合等。第三,文化产业承受了较高的风险。因为文化产品就在消费者体验之后才能对其品质进行最终评价,因此消费者的满意度受到其主观意志就是影响,没有人能在文化产品消费之前对消费者的评价作出准确的预测,因此投资文化产业具有升高的风险水平。文化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最终认同关系到投资者的回报率。第四

22、文化产业的收入弹性较高。因为文化产业与人们的平均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只有物质生活到达一定水准之后才会开始追求精神需求,并且对文化产品消费的投入要与人们的整体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第五,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程度逐渐提高。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集合,它由若干个子产业共同组成。在这个产业结合内部存在主要紧密的关联性,不同子产业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随主要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大量应用,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形态变化,各个子产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文化子产业融合程度与日俱增。1.3. 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波特指出要维持国家的竞争力,必须在社会、政治、经济、战略取向、文化体制以及多种政策因素下共同

23、努力才能够实现。国家在保持竞争力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波特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要形成促进了国家竞争力必须依靠多种因素的共同提升,国家竞争力本身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并没有明确的意义。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而提升生活质量与国家竞争力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联系,提高生活质量其本质上要依靠劳动和资源的投入,以带动生产力发展来实现。生产力单位劳动和资金投入的产出能力,并由所产出的产品特征、品质以及生产效率所决定。生产力的水平关系到群众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生活质量的最终评价标准。综上所述,生产力是国家层面的竞争力,波特以产业领域内竞争力研究的重点,他的理论依据使

24、产业竞争对国家竞争优势有主要决定性影响,也对微观层面的企业竞争战略了决定性的指导意义。波特的理论是中国城市的产业发展理论,从产业为出发点向上可以扩展到国家层面,向下都可以深入到企业层面。波特将某一国家的一个具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定义为是否能为国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并带动该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受到生产条件、需求条件、相近产业的支持、企业战略以及竞争对手结构的等因素影响。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和统计系于1996年共同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国际竞争力课题小组,该课题组对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价,并借鉴了世界竞争力报告的发布形式,于次年开始发布我国的国际竞争

25、力发展报告,在这一包括中给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定义,即企业和企业家在不同环境中成功经营的活动能力就是国际竞争力。在1999年发布的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有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正,强调国际竞争力是某国在世界市场竞争策略的体现,是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所体现出竞争力,是某国创造国民财富和保证财富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从不同视角给出国际竞争力的也存在主要明显的差异,其内涵、外延、影响因素和评价标准有明显的区别。从不同角度分析的竞争力也将作出不同的结论,这些结论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形成更加完善的国际竞争力理论。对我们全面理解国际竞争力的内涵有主要重要的指示。1.3.3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与构成目前世

26、界各国都在对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进行研究和探索,因此这一概念尚没有达成共识。本文以文化产业内涵定义为基础,探讨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给出如下定义: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的是一国文化企业通过与国内其它国家文化企业竞争,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此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并赢得利润过程最后那个体现出的能力,最终体现出比其他国家更高的创造文化财富和附加价值的能力。按照这一定义,对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价值条件,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本文将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系统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核心竞争力,二是基础竞争力,三是环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顾名思义是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环节,使各国文

27、化产业竞争力的最根本体现和根源动力,核心竞争力由企业战略和需求两各要素构成。企业战略又可以分为运营条件,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三个基本要素;而其需求状况包括消费者结构和需求结构两个层面。基础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竞争力发展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生产要素和产业集群两个组成部分。生产要素体现为人力资源、资金、基础设施等基本组成部分。产业集群中包括了文化产业的相关产业如旅游业、教育、信息等等。环竞争力覆盖面较广,本文的定义主要指的是文化产业受政府调控的影响程度,将其看作影响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外部激励条件,环境竞争力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培养基础竞争力有直接的影响。这些关乎到政

28、府的工作效率和公信力,也是法律法规公正性与权威性的体现,是政府层面的创新能力在文化竞争力中的重要表现。图1.1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构成1.4. 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5. 1研究内容本文结合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将我国文化产业国家竞争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我国产业竞争力现状和继承的的问题影响因素,对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了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可行性对策,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理论综述。对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第二部分是分析我国文化产

29、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现状。这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具体的章节,首先将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情况和在国际上的地位;第二是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三是将我国文化产业与国外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对比,从不同行业的角度深入剖析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并给出其最终的评价结果。第三部分是分析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并找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的问题症结所在。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分析影响我国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和问题的前提下,给出提升我国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可行性对策。并将战略对策划

30、分三个层面宏观地层面、中国产业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以此来指导我国文化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1.4.2研究方法第一是具体和抽象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为背景,通过实践调查研究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其组成要素,运用综合对比分析和抽象概括等思维形式,探讨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第二是系统分析对比分析相结合。从国民经济的整体角度出发,将文化产业放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共同组成的系统中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差别,将文化产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整体的互动机制。将文化产业竞争力从微观中国和宏观三个层面进行综合对比,将文化产业竞争力放在一个开发

31、的系统中研究其影响因素,并以此来建立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因为文化产业竞争力必须通过对比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力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其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因此研究我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需要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研究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也能够为我国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工作提供借鉴。第三是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需要建立一个复杂的模型,因此其研究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复杂性的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有复杂的内部结构、运行机制和组成要素。发展性指的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如果用静态的分析

32、方法的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无法适应其发展趋势的O差异性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历史差异、地域差异和主体差异性作为主要分析对象。第四是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国际竞争格局和全球化背景下所提出的,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与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对比研究也需要实证研究才能得到精确的结论。规范研究用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对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战略进行分析第五是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精神生产理论、竞争力理论以及产业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原理,文化产业的定性分析主要用来建立理论模型的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在建立理论模型和可以对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的过程

33、运用了大的图表和统计工具,使其分析更加直观第二章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及相关研究述评2.1 文化产业理论述评文化产业理论发展过程是文化产业思想过程的发展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方法论和科学理论。回顾这一历程不仅可以为文化产业的研究做好铺垫,也是构建文化产业研究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2.1.1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西风主流文化产业理论可以划分为基础层面和应用层面两个部分。但这两个理论体系有主要共同的理论根源,尽管其发展方向随主要理论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一定的差异,但其根源都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由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德国学者发起,1933年改研究

34、所迁移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于1949年再度返回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创造性地提出了批判理论,该理论是将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融合而产生的。该理论的重要观点在一系列的代表性著作中得以体现,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阿多诺的论流行音乐和文化工业再考察,霍克海默的艺术和大众文化和作为文化批判的哲学以及本杰明的机械复制时代中的艺术作品等。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认为文化在资本主义时代只是少数特权阶层的权利,因此将其称之为精英文化。但随主要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开始进入到文艺作品的创作领域,机械化和自动化成为了文艺创作的最新发展特征。这种大批量的重复性生产就可以称作文学化工业。文化工业

35、的产品是为了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这意味主要文化从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理论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从哲学和艺术两个角度对文化工业进行了全盘否定。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资本是文化工业的发展基础和原动力。文化工业的生产者为满足自己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文化生产过程中会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这是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自由创造性的发挥。与此同时,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必须不断地扩大市场规模和占有率已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这导致文化产品的趋同现象日益严重。文化产品在这一发展趋势下逐渐丧失了个性,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变得固定和僵化。由于文化工业使文化产品的机械化特征日渐明显,文化产品的创作

36、难以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而是偏向于程式化的过程。出文化创作必然会要受到固定模式的限制和约束,如特定语言的创作会抑制民族语言表现力发挥,对于传统民族语言的美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这些批判虽然处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对文化产业的理论体系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主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已经丧失了其诞生初期的语言环境,逐渐朝一个全新的概念即文化产业概念发展。欧洲议会下属的文化合作委员会在1980年的一次会议中专门对文化产业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研究企业在一定政治经济背景下如何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文化经济的层面上具有了新的内涵。2.1.2

37、 1.2西方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最早提出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的是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大众文化产业研究。改研究以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作为主要的探讨方向,以文化产业的生产机制和生产原则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了批判、符号、编码、结构等政治和哲学领域的基础概念,这些概念的共同点是具有较强的逻辑型。文化产业理论的代表性人物雷蒙威廉姆斯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他指出文化研究应当将整个生产过程纳入研究范畴,而不仅仅针对部分文化与进行研究。这一理论极大推动文化产业的研究进程。另一位学者斯图尔特的主要贡献是将大众传媒的研究作为了文化研究重点,扭转了宏观批判的文化研究中占据过重比例的趋势。斯图尔特的主

38、要研究结论是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并不是单方向的接受,而是一个复杂的双向选择过程。这一结论改变了传统理论体系中认为批判理论会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观点。同样对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还有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他将区别于进入经济的特殊性作为研究文化经济的出发点,对文化经济产生、消费以及其价值实现过程和基本特征作全面的分析。菲斯克的研究使得文化产业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也吸引了更多的专家学者将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作为主攻方向2.1.3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产理论是文物历史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了做内容之一,但是也受到其历史局限性影响,马克思因为物质生活匮乏没有将这一理论继续的深入开展

39、精神生产理论并不像物质生成理论的具有较高的系统性。但其思想内涵仍然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在其多不著作中对精神生产理论作详细的分析。有关这一理论的叙述对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有主要极其重要的指导与,精神生产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马克思指出人的生命有主要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劳动作为人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是人们物质需求的保障,也是为了实现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精神生产是人有意识的自由的生命活动。马克思以人为出发点也就精神生产,将其理解为生产的一个部分,精神生产是不受人们主体支配的一种形式,是人本质意义上的生产,精神生产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马

40、克思在剩余价值论中对非物质领域的生产进行了论述,它将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划分精神生产组为的依据,并最终将精神生产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是以商品为结果的精神生产,他的目的是获取使用价值,这种生产可以脱离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存在,并且在生产与消费环节的过渡时间内仍然可以保留一段时间,并在这一过渡时期内可以成为商品而进入市场,比如书画作品以其他脱离了艺术家而单独存活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第二是不能与生产行为分离的产品,比如表演艺术、演说家、演员所生产的产品。在这一种类之内,马克思将其细分为有物质载体的精神生产和没有物质载体的精神生产,前者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商品形式,比如作家和画家的精

41、神生产活动;第二种类型是不具备物质载体的精神生产,不具备独立形式而脱离的生产者就会消失的生产,如表演艺术家的生产过程。2、精神生产受物质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在其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生产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怎样的,都要受到普遍规律的制约。所谓普遍规律指的是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产品价值的唯一标准,并将其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这一原理的论述过程中,马克思指出某一物品是否具备生产的必要性,是直接物质生产领域中最根本的价值问题,这一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物品的平均劳动时间。也就是社会是否有必要花费时间来生产这种物品,这种物品是否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而对于时间的长短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主要决定意义。这一

42、理论在精神生产与同样适用,因为精神作品的生产同样对其时间要进行必要的考量,必须综合分析精神作品的规模、结构与布局并最终作出合理的行动决策。如果不按照这一规律进行生产,人们想象中的产品月就不可能实现,其价值也将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综上所述,作为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场频价值取决于生产产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规律对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同样适用。3、精神生产的世界性受商品经济的竞争性、渗透性和资本的扩张本性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质的非常强的开放性特点,这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逐步演化为世界性的行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行为特征作出了明确的论述,他指出资产阶级将国家的所有生产和消费环节

43、都转变为世界性的行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开拓世界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生产方式只局限于某一民族和某一地区,这种方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被各民族的交流沟通以及相互依赖的生产形式所取代。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处于这一变化中。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了世界性的公共财产,片面性和局限性正在逐渐消失,世界文学逐渐向多种族和多区域的文学作品如何方向转变。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世界性特征的论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因此文化产业要遵循码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优秀文化成果,抵制外来文化中的垃圾产品,将正确处理本土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与国际文化产业竞争的关系问题作为发展

44、文化产业的根本问题2.1.4西方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文化产业应用理论与产业化理论研究为重点,其目的是解决文化产业实践和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用理论的研究风险主要包括文化产品研发、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以及提供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管理运作的理论研究。文化应用理论是以文化产业基本概念、产品服务、价值链和市场流通的问题为基础文化应用理论从经济运作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全过程进行分析,因此可以应用理论看作是一个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理论,因为理论中所使用的概念大多为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中的传统名词,比如管理、生产、贸易、产业的概念。我国对西方文化应用理论和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的介绍相对较少。文化产业应

45、用理论研究的轻体条件是给出准确的文化产业定义,但是各种文化产业的定义在过去很长一段的时间内没有达成共识,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尽管对这一领域的关注程度持续提高,理论突破迟迟没有出现,具体理论模型企也没有提出。各国学者和官方研究机构都认为文化产业产业概念具有多重性,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不同意义,因此使用者与概念必须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媒体理论家尼古拉斯加纳姆对应用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指出文化产业的生产和传播以特殊的生产方式和法人组织来进行,虽然并不一定以商品形式体现,但是其最终都是为文化商品提供服务的,在其定义中文化产业指的是使用相同或相近的生产组织和而形成的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46、以及组织直接生产的企业机构,这些机构审查文化产品或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包括报纸除、影视作品、音乐等以及生产这些产品的出版部门和机构,该理论将文化应用理论和经济学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查尔斯于上世纪末在研究文化产业应用理论时,入了经济学的价值生产链分析法,并将文化产业划分为五个阶段,形成创意阶段、生产产品阶段、产品流通阶段、产品流通阶段和消费者接受阶段。文化产业应用理论已经和经济学、管理学发生了高度的融合。2.2国外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竞争力研究在西方国家起步较早,可以追溯的上世纪70年代,在之后的发展中不断深入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的竞争力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才刚刚开始,在发展初期

47、主要是在国家层面的研究竞争力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竞争力研究,但是随着我国竞争力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开始向中观层面的产业竞争的方向发展。2.2.1竞争力来源的理论评析竞争力的研究历史还不足30年,但是关于竞争力的理论探索却有200年的历史,其间与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国际贸易中诸多学科发生了密切联系,理论观点也十分丰富,甚至完全对立的观点也出现在研究历史当中。这些理论从多个角度和侧面探讨了竞争力起源,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作深入探讨,也使竞争力理论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为开展竞争力实证分析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具体如下表所示:表2.1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及评述主要理论代表人物竞争力来源主

48、要观点简要评述成本优势理论传统国际贸易论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劳动生产率竞争力主要由成本优势决定;外贸竞争力就是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一国的劳动生产率、资源禀赋、生产要素、人力资本、信息、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等是竞争力理论的重要基石;技术相同、产品无差异、要素不流动是其理论前提;外贸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全部,具有片面性。比较优势论李嘉图劳动生产率要素禀赋论俄林土地、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集聚优势论马歇尔生产要素集聚新贸易理论人力资本论基辛人力资本技术差距论波斯纳技术差距生命周期论弗农产品生命周期规模经济论克鲁格曼规模经济技术创新理论熊彼特技术创新竞争力来自于技术和组织不断创新引入技术要素竞争优势论波特“钻石要素”竞争力来自于经济资源和要是对传统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