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案.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0919839 上传时间:2021-06-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定风波》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定风波》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定风波》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定风波》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风波》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教学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名师指导,获奖设计定风波 教学案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定风波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材“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的第一首词。 该部分共选了苏轼的四首词,定风波是选教或自读内容,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 州时的作品,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 冶性情。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能动地品评词作,领悟作品内涵,获得 人生启迪。高二学生对于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苏教版必修一的赤壁赋及必修二的念奴娇赤 壁怀古都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一个良 好的基础。然而由于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包孕性强,跳

2、跃性大,加之当代中学生在理解古代 文人,尤其是屡遭坎坷的士子的人生情怀时有一定难度,为此,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含而不露、 意在言外的精练文字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由表及里地把握词人隐于字里行间的深沉的情感 意蕴、价值取向,就成为了教师备教时应重点落实的环节。问题 问题:1、运用自己的知识积淀,你认为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较切合作者的心境? 2、初读过课文后,你能说说本词的内容思路吗?3、 探讨:本文是怎样营造意境的?4、 探讨:本词写了生活中一件怎样的小事?通过这件小事,抒发了词人怎 样的情怀?5、 定风波和念奴娇中的抒情形象有哪些不同?又有什么共通之处? 6、联系背景和的知识,你能勾勒你心目中的词人形

3、象吗?教学构想及目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 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指导诵读,感受词风。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思维,开启想象,从听觉和视觉层面,加 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把握、风格的体会。2. 知人论文,把握内容。概要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 挖掘作品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心灵世界。能力目标: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在揣摩语言、感知内容的过程中,剖析技法,赏嚼意境,捕捉作 者跳动在字里行间的细腻、含蓄的情感脉搏,进而把握作品的形象和主旨。情

4、感目标:观照人生,参悟哲理。从作者的生存智慧中找到知识、能力、育人三者的契合点,升华 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掌握词中的艺术手法,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感悟词的情景交融的意境1.诵读。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核心环节。应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词的情感基调,读 对音节的起止停顿,读准语调的轻重抑扬,读出语速的快慢缓急。 2.赏析。赏析是诗词教学的能力支点。应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解读文本,掌握所需设备:诗词鉴赏的视角和途径:一是品味字词,挖掘其深刻的意蕴;二是揣摩技 法,把握其精巧的构思;三是知人论文,破译其心灵的密码;四是求同存 异,认清其形象的差异。3.比较。课时准

5、备:1课时。长文短教,短文精教,教出考点,强化落实。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可以为学 生的个性化阅读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整体 把握文本,领悟诗词的深层意义。教师活动一、 导入新课,走近作者二、 诵读词作,感知内容 1.指导诵读,把握要领。教师点拨并范读。明确:定风波寓理于事,借 景抒情,应读得舒缓自然,读 出词人乐观、恬淡的心境。2.理清层次,知晓内容。本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 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 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 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 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 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 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

6、。三、剖析手法,赏嚼意境 探讨:本文是怎样营造意境 的?教师概括:1. 由小见大,见微知著。2. 一语双关,曲笔抒情。学生活动请学生就学过的课文谈谈苏 轼的生平际遇、人生态度,由 此导入新课。学生读,学生评。学生正确把 握情感基调、读准节奏、语速、 语调。学生讨论概括: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 上片:写途中遇雨的情形。 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 受。交流举例:1.“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穿着、举止、神情、心理搏 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 悦和豪迈之情。2.“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 喻指作者人生中的逆境。设计意图在生平背景介

7、绍中,着重介 绍“乌台诗案”,讲清苏轼被 贬至黄州的历史背景,以及 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及创 作的影响。让学生整体感知词的感情 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 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本词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 三年所作。这时词人已年近 半百,尽管政治上失意,却 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其词 作的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 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 同。学生能初步读懂诗歌的思 想内容,但把相关的表达技 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 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表 层含义是骤雨初停,一切都归 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 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 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学生从词中勾画出描写

8、抒情 主体形象的词句,并揣摩其所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 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1.探讨:本词写了生活中一件 凸显的精神品质。怎样的小事?通过这件小事,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教师相机点拨、归纳:这首词借 “沙湖道中遇雨 ”这件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崛,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它将作者“立身之志意与超然之襟怀作了泯灭无痕的最好的融会和结合”。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 修养。比较是诗词教学的迁移提2.定风波和念奴娇中 的抒情形象有哪些不同?又有 什么共通之处?五、课堂小结,布置练习 联系背景,勾勒你心目中的词 人形象。学生理解展示:念奴娇突出了词人对待建 功立业的人生态度,重点表达 了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 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 定风波突出了词人在对待 人生风雨特别是政治波折时 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二者的共通之处:人生遭际、 执着追求、豁达乐观。升。从形象、意蕴、情感等 角度对苏轼的念奴娇和 定风波两词进行比较诵 读和赏析,领会作者塑造形 象、阐释思想的手法和内 涵。这是一道开放题,目的是训 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语 言分析、概括的能力。读写 结合,巩固所学知识且由课 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 能力的迁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