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防治措施 .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0922090 上传时间:2021-06-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质量防治措施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混凝土质量防治措施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混凝土质量防治措施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混凝土质量防治措施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质量防治措施 .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混凝土质量防治措施(二)5、缺棱掉角5.1 现象。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5.2 产生的原因(1) 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 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2) 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3) 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4) 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5.3 防治措施(1)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 板时,混凝土应具有 1.2Nmm2 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 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

2、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2) 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 1:2 或 1:2.5 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6、缝隙、夹层6.1 现象。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6.2 产生的原因(1) 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 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2) 施工缝处锯屑、 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3) 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4) 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6.3 防治的措施(1) 认

3、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 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 2m 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 50 一 100mm 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2) 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 或 1:2.5 水泥砂浆填密 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 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7、表面不平整7.1 现象。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7.2 产生的原因(1) 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子,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

4、表面租糙不平;(2) 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 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3) 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7.3 防治措施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灌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 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 开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到 1.2Nmm2 以 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8、强度不够,均质性差8.1 现象。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8.2 产生的原

5、因(1) 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 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2)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3) 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4) 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陈;(5) 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 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8.3 防治措施(1) 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径、级配、 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 搅拌时间和拌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冬朋施工用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强度达到30以 上,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40以上,始可遭受冻结,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 混凝上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2) 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 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加固 或补强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