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小学科学下《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word教案(4).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956890 上传时间:2021-06-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80.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小学科学下《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word教案(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科小学科学下《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word教案(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科小学科学下《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word教案(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科小学科学下《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word教案(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科小学科学下《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word教案(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小学科学下《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word教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小学科学下《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word教案(4).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沉与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本课从观察身边物体开 始通过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鼓励他们在活动中自己猜测、了解、解决有关沉浮的一 些问题。,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本课教学主要研究的是物 体的沉浮和物体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五年级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教学很容易展开。在学习过程中,让他 们猜测、实验、验证以及通过现象寻找原因等思维方法,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 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沉和浮,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物体沉浮的

2、两种基本方法。2.物体沉浮是在一定条件下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判断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无关系。难点:物体的沉浮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与它的大小有关。教具准备:小组观察用:木块、石子、小纸片、瓶盖。小组观察用:胡萝卜、铅笔、自动笔、橡皮、纽扣、曲别针、蜡烛头、牙签、石子。 小组观察用: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材料一组(5 个);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圆 柱体材料一组(5 个)教学方法: 课时分配: 教学过程:观察法 实验法 讨论法 1 课时一、实验导入明确目标(师出示西红柿)这是

3、什么?还有别的名字吗?现在老师把它放到水里,在水中西红柿 会怎么样?(板书课题:沉 浮)学生做出猜测之后,教师设疑:究竟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我们试试看。(师演示)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物体进行实验的目的在于利用学生喜欢猜测的心理,使学 生在似知非知状态下的思维快速进入积极的兴奋状态,在渴求的欲望中明确了“沉” 、“浮”的意义】 二、亲自实验获得真知实验 1:教师质疑:这个西红柿在水中是浮着的,同学们看桌子上的物体,(石子、小纸片、瓶 盖、木块)认识吗?它们在水中是沉的物体还是浮的物体呢?(小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名演示放置瓶盖的不同方法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小结:同

4、学们采取的方法不同,所得出的观察结果也就不同,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两 种观察方法,也是同学们采用的方法:(出示幻灯片)观察物体沉浮的两种方法:1. 把物体放在水面,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2. 把物体放在水底,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指名读)教师强调:这也是我们观察物体沉浮的两种基本方法。同学们就利用这两种方法去验证 一下,瓶盖究竟是沉的物体还是浮的物体?提问:通过观察,同学们想一想,在观察物体沉浮是采用那种方法比较好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故意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产生不同结论,引发争议,在“知道 了,但又不敢肯定”的时候调动学生探究精神。】教师引语: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学

5、生拿出 1 号袋的物体:胡萝 卜、铅笔、自动笔、橡皮、橡皮泥、钮扣、曲别针、蜡烛头、牙签、石子)在观察之前 先推测他们的沉浮,并根据推测把物体分为“可能沉的”一堆、“可能浮的”一堆,在 验证推测。(小组实验)【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推测,这不但符合科学课的教学规律, 更重要的是学生一旦在实验中验证了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他们会获得更强烈的成功感, 培养学生探研精神。】提示:1.有没有推测错误的?谁来汇报?2.你是根据什么推测这些物体沉浮的?3.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板书:大小轻重)4. 谁能举例说明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系呢?5. 根据同学的回答提问:物体的沉浮与它的

6、大小、轻重有关系吗?【设计意图:几个问题的提出,有意在学生头脑中制造“知与不知”的矛盾,激发学生 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置疑:究竟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系吗?我们逐一地进行观察,下面我们先来观察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没有关系。观察 1:学生:把胡萝卜、铅笔、自动笔、橡皮、橡皮泥、纽扣、曲别针、蜡烛头、牙签、石子 按体积从大到小排列,并用卡片在下面标出它是沉的物体还是浮的物体,然后再看一看, 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没有关系?【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中掌握和应用“比较”方法和能力, 为下一个环节的再实验搭桥铺路。】实验 2: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拿出 2 号袋的材料(轻

7、重相同,大小不同的材料)提问:这组材料有什么特点?称一称(板书:轻重一样)学生把这组材料按大小顺序排列,先推测它的沉浮,再放进水中观察,看一看物体的沉 浮与它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板书: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提问:为什么用前面的材料观察时,却没有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关系呢? 【设计意图:设立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严谨科学观察事物的意识形成,也是对学 生前面观察结果的肯定。】教师引语: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物体在轻重一样时,大的物体容易浮,小的物体容易 沉。那么,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有关系吗?我们继续来观察。观察 2:学生:把按大小排列的物体重新按轻重排序排列,也在下面标出是

8、沉的物体还是浮的物 体,看一看。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有没有关系?提问:验证物体的沉浮到底与它的轻重有没有关系,应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观察呢? 实验 3:学生拿出 3 号袋的材料,观察这组材料有什么特点?(板书:大小相同)按照前面的方法进行观察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有什么关系?有怎样的关系?(板书: 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采用逐一攻破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先 扶后放,力求科学性,利用对比的方法找出不断冲突的问题,不断修正,得出结论,培 养学生“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攻歼精神。】三、巩固所学 灵活运用教师提问:如果现在有人问你,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

9、没有关系你会怎样回答 呢?师:现在老师问一问同学们:什么样的物体最容易浮?什么样的物体最容易沉?【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一举两得,既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又灵活地总结本节课 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四、课堂小结教师小结:为什么重几十吨的轮船能够在大海中航行呢?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物体 的沉浮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学生下节课继续探究“沉”、“浮”知识投石激浪。】 板书设计:轻重一样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沉浮大小相同时,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教学反思: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课教学时深深的体会到:在科学课上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因为学生是科学学科学习的主体。教师只 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引领者,当学生的思维矛盾时应及时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要让学生具有充分感知研究对象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去观察现象,通 过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探究欲准确总结概括出来。当学生在研究物体 的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的关系时,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观察、比较、思考的时间,让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