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与策略.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0963547 上传时间:2021-06-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与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与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与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与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与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与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与策略.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荷叶 母亲课例 章党实验学校 林娜一、教学设计与策略1教材地位及课文的特点荷叶母亲出自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品味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运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2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因材施教。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对美的事物有自然而然地亲近感,再加上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开始对文学产生了亲近的欲望。但是大多数学生的阅读相对比

2、较缺乏,很难养成较科学的阅读方法,再加上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少,所以感悟、欣赏层次比较低,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比较差。知识能力状况:本课为散文诗,在这以前已学习过部分诗歌,对诗歌已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同时,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3教学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篇散文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读懂文章,积累词汇,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赏析等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情

3、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爱深情。重点难点: 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难点: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4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彻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非常重要。结合本课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导读法、朗读法、发现法。采用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实录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

4、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对母亲的深情,而荷叶 母亲又是如何来体现的呢?(板书:荷叶 母亲)2、夯实基础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开,慢慢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开始。 (学生自由读,师巡视) 师:看着同学们的读书状态,相信你已经进入到文章当中了。现在结合你的预习和文学常识积累,可以简单介绍本文的作者吗?生:(很有信心地)可以。生:本文选自冰心全集第一卷。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生:我补充,冰心的创作内容分为: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师:大屏幕出示冰心(19001999),原

5、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 散文集寄小读者, 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 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读。生1:朗读。师:请同学们把“母爱、童真、自然”记录在课题旁,有助于我们对冰心先生文章的理解。师:在预习和读文中,你认为哪些字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生1:菡萏hndn ,荷花,文中指含苞待放。生2 :欹斜q,倾斜,歪斜。 生3:徘徊pihui 有两种解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比喻犹豫不决。在本文中应选第一种解释。生4:烦闷,心情不畅快。生5:适意,舒适

6、。生6:荫蔽yn b,(树叶)遮蔽。 生7:花瑞,花开的好预兆。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立即把这些词语打在投影上出示,学生汇报后,)请大家齐读一遍,以增强记忆。生:齐读。3整体感知师:现在用你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生:默读,轻声读,小组读并思考问题。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思考问题。生:朗读课文。师:读得正确、流利。冰心的文章读起来声音再轻柔一些就更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来回答这两道思考题?生1:本文主要描写了在风雨来临的时候,荷叶保护红莲的情景,作者借此来赞美母爱。生2:本文主要描写在风雨来临的时候,荷叶保护红

7、莲这一情景,并由此产生联想,赞颂母爱的伟大,母女的情深。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了解了整体内容,那么文章在结构、形式和内容上还有什么特点呢?你能尽量用语文术语来回答吗?语文术语就是平时我们讲的“开门见山、首尾照应、描写、抒情等这样的词语,就是语文术语,可以试试吗?老师举个例子:例如课文的开头,作者一开始就写莲花开门见山,同时和结尾又相照应。请同学们思考几分钟,可以适当用笔作批注。生:认真读书,勾画,批注。师:把你的理解与大家一起分享。生1:“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生2: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飘散在水面。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

8、今展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写了白莲,也写了红莲将要盛开,白和红的对比显得红莲更有生机,为下文蓄势。 师:很好,她用了“蓄势”这个术语。就是前面写得足足的,很到位。为后面的升华主题服务。生3: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这可以说是以花喻人。生4:从全文看,借荷叶保护红莲,来抒发母亲对自己的爱,这是借物抒情。师:这是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生5:作者先将九年前与祖父赏莲写出,是为下文做铺垫。师:的确,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生6:文章结尾一段,升华了

9、主题,点明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师:“升华”这个术语用的很好,升华把一篇文章的中心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就叫升华。师:花本无情人有情,以花喻人,托物寄情,极其自然地赞颂母亲的爱,母女的情。(老师强调)用语文的术语读文章是一种习惯,读任何文章都要这么去想,这么去看。对我们的阅读和写作大有裨益。(大屏幕出示尝试术语点评)4探究品析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发现文章的词句之美,体会其情感之美。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47段,找一找描写红莲的句子,“我”心情的句子。再读一读。生1:描写红莲的句子,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展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

10、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生2:描写“我”心情的句子,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生3: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可以把它们合在一起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吗?生: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展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响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

11、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真了不起,有环境的铺陈雨,有主体的形象红莲,有作者的心情的表达,那就是融情入景。保持了原文的思路。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生:浓缩的都是精华。师:那就把这精华用情读一读。(生练习读)生1:朗读。师:注意语速要有变化,语调要温婉一些。生2:朗读。师:这么长的文章变成这么短了,就

12、是我们所说的,把书读薄了,我们平时其实用得很多,平时读书的摘抄就是这种方法。(大屏幕出示学会摘抄积累)师:这段美文中,你喜欢哪句话,可以试着赏析吗?生1:我喜欢“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就好像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勇敢慈怜”将荷叶人格化,作者被感动了,感叹母亲为自己的付出,自己在困难的时候,母亲无私的帮助自己。 师:你可以试着深情地读一读吗?生:感情朗读。师:入情入境。生2:我喜欢“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两个修辞,一种是比喻,把母亲比作荷叶,把

13、“我”比作红莲;最后一句是反问。师:嗯,作者修辞手法用得好。生3: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爱的伟大,而且在最后两句话中用了反问的手法,语调也非常好。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师:伟大的母爱,无私的母爱,博大的母爱,都给写出来了。这句话其实是全文的眼,全文的主题在这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生4:这段还把人生中的挫折比作心中的雨点。 生5:篇末点题。 师:再加上四个字,直抒胸臆。还表现出句式的美。你们看,母亲啊这是呼告。请旁批。还有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这里人称变化了,直接抒情。 生6:第二人称将感情抒发得更淋漓尽致。 师:她看出了人称变化的好处。还有? 生7:在下雨的时候,荷叶保护着红

14、莲,就像母亲保护着“我”一样,作者借用了荷叶来赞美了伟大的母爱,这是画龙点睛。 师:她又运用了一个术语画龙点睛。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生:练读。师:展示自我,请你为大家感情朗读。生:感情朗读。师:读得多好啊,我们都来抒发对母亲的爱,齐读生:(齐读)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师(强调):可以看出,文章的语言赏析,我们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朗读是一种最直接的方法,还有品析修辞、表达方式、句式、写作手法等都能让我们更好的品味其内在情感。大屏幕出示语言赏析:感情朗读理解之美比喻反问修辞之美句式整齐抒情之美直抒胸臆点题之美5拓展延伸师

15、:母爱是永恒的,不管风雨如何侵蚀,她总是完好无损,用不褪色。母爱是质朴的,她总是心清如水,原汁原味。母爱是执着的,不管命运如何苦涩,她总是掬心吐哺,从不打折。我们沐浴在母爱中,那么请你也来赞颂伟大的母爱!投影出示自助餐式学习菜单A吟一吟:如果你爱好吟诗,可以吟诵与本文内容、情感相关的诗歌。B唱一唱:如果你热衷歌唱,可以唱一首与文章情感类似的歌曲。C说一说:如果你擅长积累,可以讲一个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生1: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2: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生3:我积累了一些关于母爱的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

16、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就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马克吐温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生4:冰心的诗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我想这与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生5: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枣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这首诗歌让我看到了对母爱的感恩之情。生6:我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藏羚羊的跪拜母羊在临死之前跪求猎人,竟是为了肚子里

17、未出生的小藏羚羊,这也是一种伟大的母爱。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乎?生7:我的妈妈是个下岗工人,我心底里常常会觉得她没有其他同学的母亲那样有知识,有地位。但是妈妈对我的爱一点都不逊色,我现在要大声说:妈妈,我爱您!生8:我想给大家说说自己的亲身体验。我想同学们都和我一样,正在经历着。每天临走之前,妈妈总会叮嘱几句:上课认真听讲!不懂的题问问老师!东西带全了吗?直到我逃也似的飞奔出家门,那声音还在耳边萦绕,好烦。晚上回家,餐桌上总是我爱吃的菜,一会儿又给你夹菜啊,肉啊的,还絮叨着:“多吃点,营养要全面。”看到我不耐烦的神情,妈妈才不敢出声。随即一摔门,“我写作业了!”就是告诉她不要打扰我!至于做什么

18、,随心情。现在想来,有谁能像母亲这样不厌其烦的,体贴入微的照顾自己,又是那样无怨无悔,我想说,妈妈的唠叨是爱啊!我们沐浴在母爱的阳光里!(师生不约而同鼓掌。)(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教师结语: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不觉得悲凉。愿天下母亲别忘了留一份爱给自己,愿天下儿女别忘了回报母亲一缕浓浓的芳馨。三、教学反思荷叶,莲花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

19、文化底蕴。 很想打破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带来点新意,给学生一个语文味浓郁的课堂。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路进行大胆革新,事实证明,这个尝试是很有必要的。在荷叶母亲授课时,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在探究与实践中快乐的享受语文的学习。我把课堂充分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尝试、发现、体会、升华。在“尝试术语点评”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结合文本,把以往学过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充分融合在一起,从语文的角度去欣赏文章。虽然有点步履踉跄,但是能迈开第一步,就是成功的一半。在赏析语句上还有些“支离破碎”,但

20、能形成一种思维意识,我认为是很可贵的。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总之要多读。在教学中,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注重学法指导,每个环节过后,总是给学生归结一些学习方法或是答题方法,意在引导学生充分掌握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在尝试创新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弊端,有些细节的处理还有待商榷,对学生的课堂调控还要增强。还会有一些思考:能否有更有效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对新教材新教法的探索刚刚起步,学生的思维也刚从桎梏中解脱。我相信,只要不断地深入学习,总会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美。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