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作物育种材料室内考种.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0968936 上传时间:2021-06-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二作物育种材料室内考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实验二作物育种材料室内考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实验二作物育种材料室内考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实验二作物育种材料室内考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实验二作物育种材料室内考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二作物育种材料室内考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二作物育种材料室内考种.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实验二作物育种材料室内考种 一、实验目的1 熟悉主要农作物的室内考种和产量因子的构成因素、操作过程,掌握主要农作 物室内考种的基本方法。2 在综合田间选择和室内考种鉴定的结果基础上,对育种材料进行产量因子分析。二、内容说明室内考种和产量因子分析是田间选择工作的继续,是选拔育种材料必不可少的工作 环节。从田间将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材料收获,这是田间初选。再经过室内考种才能准 确获得诸如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品质等性状的具体资料。这些数据在田间选择 时不易获得或无法获得, 但又是材料比较和决选单株所必须的。 进而进行产量因子分析。 最后,综合田间生育调查及室内考种和产量分析的结果, 对各个育种材

2、料作出全面评定, 进行决选。所以说,室内考种和产量因子分析工作,在选育新品种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 用,技术性也比较强。如:自交作物中的小麦,其籽粒产量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杂种早代选择效果差,但 可间接根据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选择。在产量构成因素重,单株穗数的遗传力最低,早代 选择效果差:穗粒数的遗传率在 40% 左右,可间接通过增加穗长和有效小穗数或每小穗 粒数达到增加穗粒数的目的:穗长的遗传率较高,一般可达 70% ,早代选择有效;千粒 重的遗传率高,一般在 70% 左右,在早代可以进行有效的选择。而异交作物的玉米,其产量是数量遗传性状。产量因素包括穗长、穗粒行数、粒重、 单株果穗数等, 各产量

3、因素也都是数量遗传性状, 玉米大多数杂交组合 F 代的果穗长度1都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 但其平均遗传力较低; 穗粒行数遗传稳定, 杂种优势不明现; 粒重的遗传力中等,但杂种优势很明显,超亲优势也很突出;单株果穗数基本不表现杂 种优势。三、材料和工具1、 材料2、 工具成熟的小麦、大豆、或水稻植株,玉米果穗若干。天平、直尺、游标卡尺、纸袋、调查记录纸、铅笔、三角盘。四、方法步骤(一)室内考种1 材料登记每个材料(株、穗)都要根据所附标牌登记材料名称或代号,当年小区号,收获日期,同一材料内各个单株的编号。2 测量和记载不同作物和鉴定选择目的,考种项目和标准不同。主要大田作物一般考种项目和标准列于

4、下面,具体考种测量时可以之作为参考,然后将测量结果记载 到记录纸上。(1 ) 小麦室内考种项目记载及标准1 )株高分蘖节至主茎顶端 ( 不计芒 ) 的高度,单位 cm 。2 )有效分蘖数主茎以外的结实分蘖数。3) 穗长4) 穗型穗基部至顶端 (不计芒 ) 的长度,单位 cm 。分六种。纺锤形 ( 中部稍大,两头尖 ) 、长方形 ( 宽厚相同,上下一致 ) 、圆锥形 ( 下部大上部小 ) 、棍棒形(上部大且较密 ) 、椭圆形 ( 两头小且尖、 中间宽 ) 、分枝形 ( 穗 上长出小的分枝 ) 。5) 芒有芒计为“ + ”,无芒计为“”。6) 每穗小穗数 7) 主穗粒数 8) 主穗粒重 9) 单株

5、粒数 10) 单株粒重包括有效小穗数 ( 结实小穗 ) 和无效小穗数 ( 无籽粒小穗 ) 。 主茎穗的结实粒数。主茎穗籽粒重量,单位 g。单株脱粒后粒数。单株的籽粒重量,单位 g。11) 千粒重每份材料随机数取风干籽粒二个 500 粒,分别称重,平均换算。但两份重量不得大于平均值的 3% ;若大于 3% ,则需另取称重, 以相近的两次重量平均换算, 单位 g。或直接由单株粒数和粒重换算。12) 容重用容重器测定。(2 )大豆室内考种项目记载及标准1 )株高子叶痕到主茎项端生长点的高度,单位 cm 。2) 结荚高度 3) 主茎节数 4) 分枝数 5 )单株荚数 6) 三粒荚数 7) 四粒荚数 8

6、 )单株粒数子叶痕上到最低结荚部位的距离,单位 cm 。 从子叶痕上一节开始到植株顶端的节数。主茎有效分枝数。全株有效荚数。单株所结的三粒荚数。全株所结的四粒荚数。全株所结豆粒数。9) 单株生产力一株籽实的重量,单位 g。10) 百粒重 100 粒种子的重量,重复 2 次,单位 g。11) 完全粒率取未经粒选的种子 200g ,从中选出完全粒 ( 完熟的、饱满完整的、未遭病虫害和种皮无病斑的籽粒 ) ,称重后计算 . 。12) 虫食率率为:完全粒率 (%)= 完全粒重 /取样重量 100取一定量未经粒选的籽粒,从中挑出食心虫危害的籽粒称重,则虫食虫食率 (%)= 虫食粒重 /取样重量 1001

7、3) 褐斑粒率取未经粒选的籽粒 200g ,从中挑出褐斑粒称重,则褐斑粒率为:褐斑粒率( %)= 褐斑粒重 /取样重量 10014) 紫斑粒率取未经粒选的籽粒 200g ,从中挑出有紫色斑粒称重,则紫斑率为:紫斑粒率 (%)= 紫斑粒重 /取样重量 10015) 未熟粒率未熟籽粒占未经粒选籽粒的百分比,即:未熟粒率 (%)= 未熟粒重 /取样重量 10016) 种皮色17 )粒形分黄、青、褐、黑及双色。分球形、近球形、椭圆形、长扁圆形、长圆形。18) 种皮光泽分强光、有光、微光、无光。19) 脐色分黄、淡褐、极淡褐、褐、深褐、黑色。20) 脐的形状 21) 子叶色 22 )籽粒大小分椭圆形、倒

8、卵形、长方形、圆形、肾形。分青色、黄色。百粒重 12 g 以下为小粒, 1220 g 为中粒, 20g 以上为大粒。23) 品质分上、中、下三级。(3 )水稻室内考种项目记载及标准1) 株高基部至主穗主轴顶端 ( 不计芒 ) 的高度,单位 cm. 。2) 主穗长度 3 )有效分蘖数 4) 一级枝梗 5) 二级枝梗主穗穗颈节至主轴顶端 ( 不计芒 ) 的长度,单位 cm 。 主穗以外的结实穗数 ( 每穗结实应大于 10 粒 ) 。主穗一级枝梗数。主穗一级枝梗上着生的枝梗数。6 )穗形按枝梗长短、多少分为紧穗型和散穗型;按着粒密度分稀 ( 每 10cm 穗长54 粒以下 ) 、密(78 粒以上 )

9、 和中间型三种;按穗长分长(25cm 以上 ) 、中(2025cm) 、短(20cm 以下 ) 三级。7) 单株穗粒数 8 )单株结实粒数主穗和有效分蘖穗结小穗数总和。 全株结实小穗数 ( 不含空、瘪粒 ) 。9) 结实率结实粒数 /单株穗粒数 100 。10) 单株粒重全株实收粒重 ( 不含空、瘪粒 ) 。11) 粒形12) 粒色13) 千粒重分长 ( 长宽比在 2:1 以上 ) ,长椭圆 (1.8:1) ,椭圆 (1.6:1) 和圆形( 1.6:1 以下 ) 。 颖壳有谈黄、 - 黄褐之分:颖有黄、褐、红褐之分。方法同小麦。14 )谷草比 则谷草比为:称取单株茎基部至穗基部所有稻草重量,称

10、取本单株所有穗的重量,谷草比 (%)= 单株穗重 / 草重 100 (4 )玉米室内考种项目记载及标准1) 果穗长度果穗基部至穗顶端 ( 包括秃尖 ) 的长度,单位 cm ,保留一位小数。2) 穗粗3) 秃尖长4) 穗行数5) 行粒数6) 穗粒数7) 穗粒重8) 百粒重单位 g。风干果穗中部的直径,周游标卡尺测量,单位 cm ,保留一位小数。 风干果穗顶部无籽粒部分的长度,单位 cm ,保留一位小数。果穗中部籽粒行数。果穗相对两行粒的平均数。数出每穗平均粒数。每穗平均粒重,单位 g。随机数取风干籽粒 300 粒称重,换算成百粒重,重复两次,取其平均值,9) 出籽率10) 穗形11) 粒型12)

11、 粒色13) 穗轴色14) 容重风干籽粒重 /风干果穗重。一般分圆柱形和圆锥形两类。分硬粒、半硬粒、马齿和半马齿四种类型。 分红、白、黄三种颜色。分红色、粉红色、白色。用容重器测定。3 、 种子贮存考种中脱下来的籽粒,自交作物的杂交早代入选材料和某些特殊材料应单株保存, 原始材料、品比和区试品种可混合装袋保存。异交作物玉米考种用的果穗,如果是人工 自交果穗,以果穗为单位装袋保存;如果是田阔天然授粉所结的,不能留种,因此除了 某些特殊用途的以外,脱下来的籽粒就归入商品粮了。(二 ) 产量因子分析育种材料生产力的强弱是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为了准确地选拔出生产力强的材 料,培育成为高产品种,在选择过

12、程中,对育种材料的产量因素,必须进行细致分析, 以了解其构成产量诸因素的相互关系。1 、明确有关产量构成各因子(1) 小麦:一株穗数、小穗数、一穗粒数、一穗粒重、千粒重等为产量构成主要因 子。(2) 玉米:一株果穗数、穗粒行数、一行粒数、一穗粒重等为产量构成主要因子。 (3) 大豆:一株英数、一英粒数、一株粒数、一株粒重、百粒重等为产量构成主要因子。(4) 水稻:一株穗数、一穗粒数、一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为主要产量构成 因子。2 、根据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测定的产量因子进行具体分析(1) 根据一株粒重分析每个育种材料的实际生产力。(2) 根据产量结构的主要因子推算每个育种材料的理论生产力。(3) 将理论生产力与实际生产力相互比较,找出每个育种材料的真实生产力,并分 析生产力强弱不一致的原因。(4) 将各个育种材料的真实生产力水平进行相互比较,从中选拔出生产力强的育种 材料,以进一步培育和选择。(5) 将每个单株的产量总结汇总,来看系统和组合的生产力水平,以确定选择的重 点。五、实验作业每组进行某作物 35 个材料各 10 株(或穗)育种材料的室内考种,并作比较。 根据考种结果和田间调查资料,对该作物产量构成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参考资料:王庆钰 , 刘宏魁 ,李景文 , 王英 . 作物育种学实验实习指导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