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13】《氮及其化合物》题组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980589 上传时间:2021-06-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13】《氮及其化合物》题组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选】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13】《氮及其化合物》题组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选】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13】《氮及其化合物》题组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选】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13】《氮及其化合物》题组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选】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13】《氮及其化合物》题组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13】《氮及其化合物》题组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13】《氮及其化合物》题组训练(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选高考化学复习资料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 4.13 氮及其化合物题组训练递进题组 提升素养最有价值 备考训练双 基 题 组题组一 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对环境的影响1 把少量 NO 气体通入过量小苏打溶液中,再使逸出的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过氧化钠颗粒的干2燥管,最后收集到的气体是( )A氧气C二氧化氮和氧气B二氧化氮D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解析:少量 NO 气体通入过量的小苏打溶液中,逸出的气体为 NO、CO ,二者物质的量比为 12,2 2同时还有少量水蒸气逸出,再使逸出的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过氧化钠颗粒的干燥管,CO 与过氧化钠2反应生成的 O 与 NO 反应生成 NO ,且 O 有剩余,逸出的少量水蒸

2、气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 O ,所以最2 2 2 2后收集到的气体是 NO 和 O 。2 2答案:C催化剂2N O 俗称“笑气”,曾用作可吸入性麻醉剂。以下反应能产生 N O:3CO2NO =3CO N O。 2 2 2 2 2下列关于 N O 的说法正确的是( )2A上述反应中每生成 1 mol N O,消耗 1.5 mol CO2B等物质的量的 N O 和 CO 含有相等的电子数2 2CN O 只具有氧化性,无还原性2DN O 会迅速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2解析:由方程式知,生成 1 mol N O 时消耗 3 mol CO,A 错误;1 mol N O 与 1 mol CO 都含有2

3、2 222 mol 电子,B 正确;N O 中氮元素为1 价,是氮元素的中间价态,所以 N O 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2 2还原性,C 错误。答案:B题组二 有关氮的氧化物计算类试题3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NH 、NO 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3 2应后,两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为( )A CB D不能确定x解析:设圆底烧瓶的体积为 V L,所含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x。则 c(NH H O) mol/L,而 3NO3 2 V22x mol3 xH O=2HNO NO,c(HNO ) mol/L,C 项正确。2 3 3 2 VV L3答案:C4将容积为 50 mL 的量筒充满

4、二氧化氮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将量筒倒置在盛满水的水槽里,一 段时间后,量筒里剩余气体体积为 5 mL。则原混合气体中 NO 和 O 体积比可能是_或_。2 2解析:NO 或 NO 与 O 混合气体与水的反应计算关系式可由下列化学方程式推导出来2 22NOO =2NO 2 23NO H O=2HNO NO 2 2 3由2得4NO O 2H O=4HNO 2 2 2 3由32 得4NO3O 2H O=4HNO 2 2 3、两式就是平时计算经常用到的关系式。设剩余的 5 mL 气体为 O ,则参加反应的 NO 和 O 的总体积为 50 mL5 mL45 mL2 2 2则原混合气体里,NO 的体积为 4

5、5 mL4/536 mL,O 的体积与 O 的体积比为 3614187。2 2 2设剩余的 5 mL 气体为 NO,由式得过量的 NO 体积为 15 mL,则发生反应的 NO 和 O 的总体2 2 2积为 50 mL15 mL35 mL则原混合气体里,O 的体积为 35 mL1/57 mL,NO 的体积为 50 mL7 mL43 mL2 2即 NO 与 O 的体积比为 437。2 2答案:187 437题组三 氨及铵盐的性质52014长沙名校联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 NH3B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所有铵盐中的氮均呈3 价CNH Cl 溶液中加入 NaOH 浓

6、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NHOH=NH H O4 4 3 2DNH Cl 和 NaCl 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4解析:A 项中,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产生氨气(如 NH Cl),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不产生氨气(如硝酸4铵在 400 以上发生分解,产生 N 、NO 和 H O);B 项中,所有的铵盐都易溶于水,铵盐里除 NH2 2 2 4中的 N 呈3 价外,还可能含有其他价态的氮元素(如 NH NO 中的 N 有3、5 两种价态);C 项中,铵4 3盐与碱反应时,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也不同,即加热时,生成 NH ,不加热时,往往生成 NH H O;3 3 2D 项中,可用加热法分离 NH Cl

7、和某些固体(不分解、不升华的固体)的混合物,但其过程为先受热分4解,再降温化合,而不是升华。答案:C6下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_。(1) (2)(3) (4)解析:(1)中不能用氯化铵固体,因氯化铵分解的 HCl 和 NH ,遇冷又化合成 NH Cl;(3)中试管3 4口应稍微向下倾斜。答案:(1)(3)7某研究小组要快速制取干燥的氨气,提供的药品有:浓氨水、氯化铵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蒸馏水、碱石灰,提供的仪器如下所示(必要的塞子、玻璃导管、橡胶管、固定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略去)(1) 需 选 择 的 药 品 是 _ , 该 小 组 选 择 的 药 品 混 合

8、后 快 速 放 氨 气 的 原 因 _,选择的仪器是_。(1) 若用下图甲装置收集 NH ,如何判断烧瓶中已收集满 NH ?_。3 3甲乙(3)图乙中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答案:(1)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 NaOH 溶于水放热,促使氨水分解放氨气,且 c 使 NH H O NH H O NHOH平衡左移,有利于 NH 放出 或3 2 3 2 4 3(OH)增大,(2) 漏斗下端边沿与水面接触时溶液颜色变为红色(3) 气球逐渐变大题组五 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8A、B、C、D 是短周期元素形成的四种气体单质。E、F 均为气体,且 F 为红棕色。有关的转 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

9、件均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1) D 的化学式为_。(2)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2) Y 和 E 在一定条件下可反应生成 B 和 Z,这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反应,可消除 E 对环境的 污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4)0.1 molL 1的 X 溶液和 0.1 molL 1的 Y 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呈 _ 性 ( 填“酸”“碱”或“中”),原因是_(用离子方程式说明)。解析:(1)本框图突破口之一是“白烟”,是挥发性酸和氨气相遇后的产物,由此可推知 D 是 H ,突破口之二是“红棕色气体”,F 应为 NO ,反推可知 E 为 NO,C 为 O ,Z 为 H O,Y 为 NH ,X 为

10、2 2 2 2 3HCl,G 为 HNO 。(3)中涉及反应的名称为氨催化氧化反应,其原因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归中反应。3(4)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 NH Cl,铵根离子水解而使溶液显酸性。4答案:(1)H2(2)3NO H O=2H2NONO2 2 3(3)4NH 6NO=5N 6H O3 2 2(4)酸 NHH O4 2NH H OH 3 2高 考 题 组12012上海化学卷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如下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 A 是氨气发生装置B 是氨气吸收装置C 是氨气发生装置D 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解析:装置在管口处又生成 NH Cl,无法制得 NH ,A 项错误;选用装置,使用

11、浓氨水与 CaO4 3或 NaOH 作用,可制取 NH ,C 项正确;作 NH 的吸收装置,漏斗插入水中,不能防止倒吸,B 项错3 3误;利用收集 NH 时,收集气体不纯,D 项错误。3答案:C22013上海化学卷一定量 CuS 和 Cu S 的混合物投入足量 HNO 中,收集到气体 V L(标准状2 3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 Cu2和 SO2)加入足量 NaOH,产生蓝色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得4到 CuO 12.0 g。若上述气体为 NO 和 NO 的混合物,且体积比为 11,则 V 可能为( )2A9.0 LC15.7 LB13.5 LD16.8 L解析:NO 与 N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1,所以生成 1 mol 的混合气体得到 2 mol 电子,n(CuO) 20.15 mol,一个 CuS、Cu S 分别失去 8、10 个电子,假设全部是 CuS,则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0.152mol81.2 mol,生成混合气体 0.6 mol;假设全部是 Cu S,则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0.075 mol1020.75 mol,生成混合气体 0.375 mol,所以混合气体的体积在 8.4 L13.44 L 之间,只有 A 选项 正确。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