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参数方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980858 上传时间:2021-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线的参数方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直线的参数方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直线的参数方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直线的参数方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直线的参数方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直线的参数方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线的参数方程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课题名称姓名年级学科教学设计方案 直线的参数方程李娜高三工作单位教材版本徐水综合高中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从知识的重点性考察分析,必修课本与选修课本中分别学习了直线的方程和圆锥曲线的内容,它们都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复杂的推理和大量的运算更使学生望而生畏。如果通过直线方程的另一种形式参数式,则可能使问题的解决变得简单了,而且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认识这些问题。另外,从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直线参数方程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二、教

2、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直线参数方程的条件并掌握直线参数方程的标准形式和一般形式,理解参数的几何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直线的几何条件 ,写出直线的参数方程及参数的意义。熟悉直线的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 之间的互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培养积极探 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分析学习重点:参数t的含义,直线单位方向向量e =(cosa, sina)的含义。学习难点:如何引入参数 t ,理解和写直线单位方向向量e =(cos a, sin a)学法指导:认真阅读教材,按照导学案的导引,深刻领会数学

3、方法,认真思考、独立规范作答。知识链接: 我们学过的直线的普通方程都有哪些?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知识量比较大,而且是建立在向量定义基础之上。这些知识学生都已经学过了,在上课之前让学生 做一个简单的复习。但是我们会发现课堂上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课堂上简单的计算出错,从而 影响到学生在做练习时反映出的思维比较的缓慢及无法进行有效的思考的问题。因此,本节课采用观察、感知、抽象、归纳、探究,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直 线的参数方程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以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加深学生理解。同时也有意识的增加学生计算量,

4、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督促学生加强动笔的频率,减少惰性。 四、教学过程1、 回忆复习旧知识,做好铺垫2、 直线参数方程探究3、 运用知识,培养能力4、 自主解决,深入理解5、 归纳总结,提升认识6、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教师活动一、教师提出问题:1. 曲线参数方程的概念及圆与椭圆的参数方程2. 直线的方向向量的概念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条件是什么?4. 已知一条直线的倾斜角和所过的一个定点,请写出直线的方程 5.如何建立直线的参数方程设计意预设学生活动图通 过 回忆 所 学这些问题先由学生思考, 知识,为 回答,教师补充完善,问 学 生 推

5、 题 5 不急于让学生回答, 导 直 线 先引起学生的思考 的 参 数方 程 做好准备二、直线参数方程探究1回顾数轴,引出向量数轴是怎样建立的?数轴上点的坐标的几何意义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如果数轴原点为 O,数 1 所对应的点为 A,数轴上 点 M 的坐标为 t ,那么:教师提问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1 、回顾数 轴 概念,通过向 量 共线 定 理理 解 数轴 上 的uuurOA为 数 轴 的 单 位 方 向 向 量 ,uuurOA方 向 与 数 轴 的 正 方 向 一 致 , 且数 的 几何意义,uuuur uuur uuuur uuur uuuurOM =tOA ;当OM 与 OA

6、 方向一致时(即OM 的方向与数轴正方向一 致时),t 0 ;为 选 择参 数 做准备当uuuurOM与uuurOA方向相反时(即uuuurOM的方向与数轴正方向相反时),t 0;当 M 与 O 重合时,t =0;uuuur | OM |=t教师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上述过程2.类比分析,异曲同工问题:(1)类比数轴概念,平面直角坐 标系中的任意一条直线能否定义成数 轴?(2)把直线当成数轴后,直线上 任意一点就有两种坐标怎样选取单位 长度和方向才有利于建立这两种坐标 之间的关系?教师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思考并 得出以下结论:问题(1):当点 M 在直线l上运动时,点 M 满足怎样的几何条件?让学

7、生充分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将直线 l 当成数轴后,uuuuuur直线 l 上点 M 运动就等价于向量 M M 变化,但无论向量怎样变化,都有0uuuuuur rM M =te0因此点 M 在数轴上的坐标t决定了点 M 的位置,从而可以选择t作为参数来获取直线l的参数方程学生得出结论:选取问 题位 方 向(2):如何确定直线 l 的单 r向量 e ?教师启发学生:如直线 l 上的定点 M 为原0点,与直线 l 平行且方向2 、使学生 明 确果 所 有单位向量起点相同,那么向上 (l的倾斜角不为 0平 面 直终 点 的集合就是一个圆为了研时) 或向右(l的倾斜角角 坐 标究 问 题点,这

8、样合 就 是圆 中 来方便,可以把起点放在原 所有单位向量的终点的集 一个单位圆因此在单位 确 定 直 线 的 单 位 方 向 向r为 0 时)的单位向量 e 确 定直线 l 的正方向,同时在直线 l 上确定进行度系 中 的任 意 直线 都 可以 在 规量教 师 引 导 学 生 确 定 单 位 方 向 向 量 , 在 此 基 础 上 启 发 学 生 得 出 re =(cos a,sin a) ,从而明确直线 l 的方向向量可以由倾斜角a 来确定量的单位长度,这时直线 l 就变成了数轴于是, 直线 l 上的点就有了两 种坐标(一维坐标和二维定 了 原点、单位长度、正方 向 后当0 a0,所以直线

9、l的单位方向向量re的方向总是向上坐标)在规定数轴的单 位长度和方向时,与平面 直角坐标系的单位长度成 为 数轴,为建立 直 线和方向保持一致,有利于参 数 方uuuuuuruuuuuur4. 等价转化,深入探究建立两种坐标之间的联 系程 作 准备问题:如果点M0,M 的坐标分别为( x , y )、(x , y ) 0 0,怎样用参数t表示x, y?3 、明确教师启发学生回顾向量的坐标表示,待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写出参数 方程后再全班交流过程如下:r因 为 e =(cos a,sin a) , ( a0, p) ) ,启 发 学 生 得 出 re =(cos a,sin a) ,参数uuuuu

10、urM M =( x, y ) -( x , y ) =( x -x , y -y ) 0 0 0 0 0uuuuuur r又M M / e ,所以存在实数 t R ,使得 0,uuuuuur rM M =te0,即4 、综合运 用 所学知识,获 取 直线 的 方( x -x , y -y ) =t (cos 0 0a,sina)向向量,于是 x -x =t cos 0a, y -y =t sin0a,培 养 学生 探 索即 x =x +t cos a0因此,经过定点, y =y +t sin a0M ( x , y ) ,倾斜角为 a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为 0 0精神,体会 数 形结 合 思x

11、=x +t cos 0y = y +t sin 0aa(t为参数)想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加强认识:直线的参数方程中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常量?5 、把向量 转 化为坐标,参数t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获 得 了参数 t 的几何意义是什么?直 线 的参 数 方总结如下:x , y , a是常量, 0 0x, y , t是变量;程,在此基 础 上 t R ;r uuuuuur r uuuuuur由于 | e |=1 ,且 M M =te ,得到 M M = t ,因此 t 表示直线上0 0的动点 M 到定点 M 的距离当 M M 的方向与数轴(直线)正方向相同0 0时, t 0 ;当 M M 的方向与数轴

12、(直线)正方向相反时,t 0 ;当t =00时,点 M 与点 M 重合0三、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分 析 直线 参 数方 程 的特点,体会 参 数的 几 何意义。先由学生思考并动 1 、通过 手解决,教师适时点拨、 本 题 训 引导,鼓励一题多解,学 练,使学例 1.已知直线l : x +y -1 =0与抛物线y =x2交于 A,B 两点,求线段 AB 的生可能有以下解法一。 生 进 一步 体 会长度和点M ( -1,2)到 A,B 两点的距离之积直 线 的参 数 方22212角 度 分0和 解 决0力 以 及y =2 + t12P (2,0) 3ax +y -1 =0解法一:由 ,得 x 2 +

13、x -1 =0 (*) y =x 2设 A( x , y ) , B ( x , y ) ,由韦达定理得: x +x =-1,x x =-11 1 2 2 1 2 1 2 AB = 1 +k ( x +x ) -4 x x = 2 5 = 10 1 2 1 2程,并能利 用 参数 解 决有 关 线段 长 度由(*)解得x =1-1+ 5 -1- 5 ,x =2 2,问题,培养 学 生3 - 5 3 + 5 y = ,y = 2 2-1+ 5 3 - 5 -1- 5 3 + 5所以 A( , ), B ( , ) 2 2 2 2则-1+ 5 3 - 5 -1- 5 3 + 5MA MB = (

14、-1- ) 2 +(2 - ) 2 ( -1- ) 2 +(2 - )2 2 2 2 = 3 + 5 3 - 5 = 4 =2 2从 不 同探 究 : 直 线x =x +t cos a 析 问 题 ( ty = y +t sin a问 题 能为 参 数 ) 与 曲 线y = f ( x ) 交 于 M , M 动 手 能1 2力两点,对应的参数分别为解法二、因为直线l过定点 M,且l的倾斜角为34p,所以它的参数方程是t , t1 22、通 过 特x =-1+tcos3y =2 +t sin43p4p( t 为参数), 2 x =-1- t 2即 2 2( t 为参数)(1)曲线的弦 M M

15、的1 2长是多少?(2)线段 M M 的中点1 2殊 到 一般,及时让 学 生把它代入抛物线的方程,得t 2 + 2t -2 =0,M 对应的参数 t 的值是 多少?总 结 有- 2 + 10 - 2 - 10解得 t = , t = 2 2由参数 t 的几何意义得: AB = t -t = 10 ,1 2MA MB =t t =2 1 2在学生解决完后,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予以纠正、完善然 后进行比较:在解决直线上线段长度问题时多了一种解决方法。四、自主解决,深入理解先由学生思考,讨论,最 后师生共同得到:(1) M M =t -t , 1 2 1 2t +t(2) t = 1 2

16、2关结论,为 进 一步 应 用打 下 基础,培养归纳、概括能力注 重 知4已知过点 ,斜率为 的直线和抛物线 线段 AB 的中点为 M,求点 M 的坐标y2=2 x相交于 A,B 两点,设学生自己动手处识 的 落实,通过问 题 的解决,使本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补充完善理问题。学 生 进解:设过点P (2,0)的直线 AB 的倾斜角为 ,由已知可得:cos a =35,一 步 理解 所 学知识tsina =45所以,直线的参数方程为 3 x =2 + t 54y = t 5( 为参数)代入y2=2 x,整理得8t2-15t -50 =0中点 M 的相应参数t =t + t 15 41 3 1

17、2 = ( , )2 16 ,所以点 M 的坐标是 16 4五、归纳总结,提升认识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再进行概括1 知识小结本节课联系数轴、向量等知识,推导出了直线的参数方程,并进行了简单 应用,体会了直线参数方程在解决有关问题时的作用2 思想方法小结在研究直线参数方程过程中渗透了运动与变化、类比、数形结合、转化等 数学思想六、教学评价设计先让学生从知识、思想方 法以及对本节课的感受 等方面进行总结对 学 习内 容 有一 个 整体 的 认识,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节课研究了直线的参数方程,并进行了简单的应用本节课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渗

18、透运动与变化、数形结合、类比、转 化等数学思想,关注学生的参与和知识的落实本节课选择直线的参数方程的参数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从确定直线的几何条件较难联想到 “距离”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复习预备知识以外,还复习了数轴联系数轴上点的坐标的几何意义, 类比得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可以当成数轴,这样直线上任意一点就可以用坐标 t 表示,因此可以选择坐标 t 为直线参数方程中的参数从而,建立直线的参数方程就转化为建立坐标 t 与坐标 x , y 及倾斜角 a 之间关系的问题这样设计既注重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又使学生深刻理0 0解了参数的几何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9、在实施教学和完成教学目标的 过程中,适时将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对话、学生动手、学生归纳小结等方式服务于“参数方程” 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以及重视学法指导的教学 新理念本节课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七、教学板书直线的参数方程1、 直线的参数方程(定义)2、 弦长公式3、 例题分析八、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第一,突出教学内容的本质,注重学以致用。课堂上,老师应为学生讲清楚相关理论、原理及思维方法,做 到授之以渔,而非仅是授之以鱼。第二,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确立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积极创造机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 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即变书本的知识、老师 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不足之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会遇到求解参数方程困难,因此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待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