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_冀教版.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988345 上传时间:2021-06-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_冀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_冀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_冀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_冀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_冀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_冀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_冀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比较 20 以内数的大小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 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 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 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 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 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 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 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 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

2、 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 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 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 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 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 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 高。 教学内容“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 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 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 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

3、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 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 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第1页/共7页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 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 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 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 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材 6566 页由数量的多少到数的大小比较并用符号比较 20 以内数的大

4、小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 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 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 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 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提 示学生已经学习了 10 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在日常生活中 20 以内 数的大小比较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 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描述,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猜想、交流等数学活动,了解11 到 20 之间都有哪些 数。过程 与方

5、法:经历由数量的多少到数的大小比较并用符号表示的过 程,会比较 20 以内数的大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数 感。重点、难点第2页/共7页重点:会比较 20 以内数的大小。难点:经历将生活经验抽象为“”、“”的过程,用正确的 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具准备:主题图、课件、20 根小棒。学具准备:20 根小棒、40 块糖(或用其它易找到的东西代替)。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做一个猜小 棒的游戏,你们高兴吗?(板书:比较 20 以内数的大小)设计意图 :以游戏的方式导入,在上课一开始就调

6、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二、探求新知。(一)猜一猜。(出示课件:兔博士和教材 65 页覆盖部分小棒的图)师:你看到了什么?生 1:有 1 捆小棒,也就是 10 根小棒。生 2:有 1 捆小棒和 1 根小棒合起来是 11 根小棒,还有一张纸。 师:同学们,在这张纸的下面还盖住了一些小棒,而所有的小棒合在一起表示 1120 之间的数,你能猜出,纸片盖住的小棒最多有 几根,最少有几根,可能是几根吗?(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并说一说自己是怎 样想的。对于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生 1:因为所有的小棒合在一起表示 1120 之间的数,我们看到 的是 11 根小棒,所以纸片盖住的小棒最多有

7、9 根。小棒总数量可以第3页/共7页用数字 20 来表示。生 2:纸片盖住的小棒最少是 0 根小棒。这个数是 11.生 3:可能是 4 根,这个数是 15.师(揭开谜底 17 根):你猜对了吗?猜对的请举手,猜的不对 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猜多了还是猜少了。(给学生充分时间交流,对于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充分做类似的游戏 34 次)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观察、猜想、交流等数学活动中 了解 1120 各数之间有哪些数。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加数学活 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二)比一比。师:刚才猜小棒的游戏中,同学们表现的特别棒,所以现在兔 博士还想请你们帮个忙,你们愿意吗?生:我

8、们愿意帮忙。(出示两堆糖)师:红红和聪聪每人分得一堆糖,他们俩儿吵起来了,都说自己 分得的糖多,你们能不能和兔博士来帮帮他们俩儿呀?你想怎么帮他 们呢?(出示两幅糖果示意图或两堆糖果实物)(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生:先数一数他们每人分得了几块糖,再比一比就知道谁分得的 糖多,谁分得的糖少了。(请两名学生到前面来数糖)生 1:红红有 15 块糖,聪聪有 18 块糖。生 2:红红的糖比聪聪的少。第4页/共7页生 3:聪聪的糖比红红的多。师:你能用算式来表达红红和聪聪的糖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 1:红红的糖比聪聪的少,可以用算式 1518 来表示。 生 2:聪聪的糖比红红的多,

9、可以用算式 1815 来表示。 师:你们真了不起!15 块比 18 块糖少,就是 15 比 18 少,也就是 15 比 18 小,用表示出来是 1518;18 块比 15 块糖多,就是 18 比 15 多,也就是 18 比 15 大,用表示出来是 1815.(可以适当把糖块做一定的调整再让学生比较大小)设计意图:1. 经历在观察、猜想、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比较 20 以内数的大小的过 程。2. 引导学生将“谁比谁多”抽象为数学符号,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描述 和数学符号之间的联系。三、巩固知新。1.试一试(教材第 66 页)。(1) 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 学信息?(2) 指

10、导学生把答案直接写在书上,然后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 的。(3) 指名学生读出自己的答案。2. 练一练,第 2 题。(1) 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 学信息?(2)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3)指名学生读出自己的答案。第5页/共7页设计意图:教师要用激励性的话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四、达标反馈。1、比一比,在正确答案下面画“”。11 比 3(大小)16 比 15(大小)20 比 17(大小)2、在里填上、或。12 19 9 17 1110 (1)这一排一共有( )个数,其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2)

11、从右数第三个数是( ),在第( )个。(3)这一排中比 16 大的数有( )。 答案:2. (1)8 20 5 (2)8 2 五、课堂小结:(3)19 20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 20 以内数的大小。谁能说说在生活中 我们比较 20 以内多种事物数量多少时需要注意事项?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 行概括:1. 分别数出每种数量的数量。2. 按数的顺序数,排在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排在前面的数要 小。3. 最后用数学语言描述事物数量之间大小的关系:(1) 相同数比大小:中间用等号。(2) 不同数比大小:开口大,朝大数;夹头小,对小数。 六、布置作业第6页/共7页

12、1、 先数出 10 个,把它圈起来,再比一比。2、 在每组最大的数下面画“”。3、 把下面各数从大到小排一排。答案:3. 20 161512111072板书设计比较 20 以内数的大小15 18 18 15教学反思学生已经学习 10 以内数的比较大小并认识了 20 以内的数,并且 生活中已经积累了 11 到 20 以内比较大小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 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以活动激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最后交流、反思等活动中 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 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 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 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第7页/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