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水到哪里去了1拓展资料冀教版.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11089738 上传时间:2021-06-2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8.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科学下册水到哪里去了1拓展资料冀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科学下册水到哪里去了1拓展资料冀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科学下册水到哪里去了1拓展资料冀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科学下册水到哪里去了1拓展资料冀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科学下册水到哪里去了1拓展资料冀教版.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拓展资料第三单元 物质的状态8. 水到哪里去了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大循环和最活跃的自然现象,它深刻地影响到全球地理环境,影响生态平衡,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自然界的水文过程来说,水循环是千变万化的水文现象的根源。(一)水文循环与地球圈层构造地球表层系由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水圈组合而成。在这一有序的庞大层次结构中,水圈居于主导地位,正是水圈中的水,通过周流不息的循环运动,积极参于了圈层之间界面活动,并且深入 4 大圈层内部,将它们耦合在一起。水循环,它上达15 公里的高空,成为大气圈的有机组成部分,担当了大气循环过程的主角;下深地表以下 1 3

2、 公里深处,积极参与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过程,成为地质大循环的主要动力因素;同时水作为生命活动的源泉,生物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它全面的参与了生物大循环,成为沟通无机界和有机界联系的纽带,并将4 大圈层串联在一起,组合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从这一意义上说,水循环深刻地影响了地球表层结构的形成以及今后的演变与发展。(二)水循环与全球气候水循环一方面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大气环流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深入大气系统内部,极其深刻地制约了全球气候。首先,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因为虽然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的根本热源,但是大气得自太阳的直接辐射,仅占它吸收的总能量的30,

3、而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占23,地面与大气之间显热交换占 11,来自蒸发潜热输送的能量要占到36,居第一位。对此,前苏联学者M. 14.布德科研究指出,大气循环的能量,主要是由水循环过程中汽化潜热的转化所提供的。他还通过计算表明,如果大气圈中的水汽含量比现在减少一半,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降低5,两极地区的冰盖将大大扩展,地球将进入冰期。其次,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再分配,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在南北纬 35之间地区, 吸收太阳辐射量大于地面辐射支出量; 而在纬度高于35的地带则支出大于收入。据估算,如果没有热平流来调节高低纬度之间的这种热量分配的不均状态,那么赤道附近地区

4、的温度要比现今增加 10以上,两极地区则要降低20 。此外,昼夜的温差亦要远远超过现今的状况。再次,水循环的强弱及其路径,还会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甚至可以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 征。在这方面,海洋环流系统的气候效应表现得最为强烈。诸如墨西哥湾流与北大西洋西风漂流对整个西北欧地区的天气影响,使得55 70 N 之间大洋东岸最冷月平均气温比之同纬度大洋西岸高出16 20 ,并在北极圈内出现了不冻港。太平洋的黑潮海流对大陆东海岸的影响,以及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与秘鲁海流的关系等,就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此外,像雨、雪、霜、霰以及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本身就是水循环的产物,没有水循环,亦就不存在这类天气

5、现象。(三)水循环与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地壳构造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深谷、盆地、平原等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底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形态,从两极与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到河流冲积、堆积地貌以及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无不是水循环的杰作。水循环不仅重新塑造了地表形态,而且还影响到地壳表层内应力的平衡,是触发地震,甚至引起地壳运动的重要原因。据统计,由于流水的冲刷、搬运作用,全世界河流每年携带入海离子径流总量为2.74X 109吨,每年入海的固体物质多达22.0X10

6、9吨,折合130X 108米3。按此速率,只需2500万年左右就可将大西洋填平,另据地质学家斯马格里戈也夫估算,按现今风吹、水蚀的速度,经 1.1 亿年,现在的陆地表面将被削成与世界大洋面齐平。这种日积月累的迁移、搬运与堆积作用,逐渐改变地壳表层的应力平衡,一旦超出其平衡点,就可能触发地震,甚至引起地壳运动,发生沧海桑田的剧变。像我国新丰江等大型水库在建成蓄水后,诱发产生六级地震,是这方面的具体例证。(四)水循环与生态平衡水是生命之源,又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组成物质,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细胞原生质中大部分是水,如人体组织中70%是水。据计算地球上所有生物体中含有的水分总量约有11.2X1010吨

7、,相当于世界河流瞬时贮水量的 1/2, 它们积极的参与了水循环过程, 其平均循环周期仅几小时,远远高于一般水体的循环速度。没有水循环,就不会有生命活动,亦就不存在生物圈。同时,水循环的强度及其时空变化,还是制约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平衡或失调的关键;是影响地区内生物有机体活动旺盛,繁茂,或凋萎、贫乏的主要因子。例如,同属于热带,水循环强盛的地区,可以成为生物繁茂的热带雨林,水循环弱的地区可能成为干旱草原,甚至热带沙漠。处于同一纬度带的大陆东西两岸,凡是受海洋影响大的海岸,水循环强盛,往往风调雨顺,生态环境比较适合生物生长;反之水循环弱的海岸,相对来说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此外,对于同一

8、地区来说,水循环强度的时空变化,又是造成本区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循环强度过大,可能引发洪水与涝渍灾害;循环过弱,可能产生水资源不足,形成旱灾。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相对于东南沿海地区来说,生态环境显得比较严峻,主要原因一是本地区水循环强度总体上比较弱,二是时空变化比较大。(五)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廉价、清洁的能源,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和运输的大动脉,它与其它自然资源相比较主要不同点是水资源具有再生性和可以永继利用的特点。这一特点正是水循环所赋予的。如果自然界不存在水循环现象,那么水资源亦就不能再生,无法永继利用。但必须指出的是水资源的再生性和可

9、以永继利用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因为水资源永继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为条件的。更新速度和补给量要受到水循环的强度、循环周期的长短的制约,一旦水资源开发强度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那么就会面临水资源不足,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所以对于特定地区而言,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是有限的。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永继利用。(六)水循环与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水循环是地球上一切水文现象的根源,没有水循环,地球上也就不会发生蒸发、降水,径流;不存在江河、湖泊。所以研究地球上的水循环,是认识和掌握自然界错综复杂的水文现象的一把钥匙;是把握自然界各种水体的性质、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可以说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研究引导了以往水文学科的发展,亦将指导水文学的未来,并正从宏观与微观双向尺度上,不断拓宽与加深水文学科。从宏观上讲,着重全球水循环与全球生物圈、全球气候系统以及岩石圈之间界面过程的研究,借助卫星遥感手段,全球大气圈层和陆地表面的系统观测资料,用以确定全球尺度的水文循环与能量通量,以及它们对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