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1教案人教新课标版.pdf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117415 上传时间:2021-07-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0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1教案人教新课标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1教案人教新课标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1教案人教新课标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1教案人教新课标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1教案人教新课标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1教案人教新课标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1教案人教新课标版.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测量测量 教学实录教学实录 1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 毫米、1 分米和 1 千米的 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 吨的质量观念。 2 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 质量单位间的关系,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 例题 内容 例 1 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

2、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 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 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 2 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 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 3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 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 4 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 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 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 5 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例 6 围绕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 吨有多重,建 立 1 吨的质量观念。 例 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

3、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 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 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 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 力创造了条件。 2教材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 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 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

4、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 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 进行测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 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 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 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

5、排学生的活动提供 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 千米 等等。 (3)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 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 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 吗?”,将“限重 1 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

6、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 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长度和质量观念是合理估测的前提。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 1 毫米、1 分米、 1 千米及 1 吨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 形成表象。 比如, “1 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 1 圈是 400 米,2 圈半正好 1 千米。”以及安排“在操场上量出100 米的距离, 走一走,看看有多远。10 个 100 米就是 1 千米。”等等。这些内容的安排为解决诸如“从学校门口 到什么地方是 1 千米?”等问题奠定了基础。练习

7、中,还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以便 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 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 、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 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 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 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 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该主题明确,

8、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该进行恰 当的引导。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 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教学例 1(毫米 的认识) ,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 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 的关系。 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 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

9、。注意自主学习 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 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 毫米、1 分米和 1 千米的 长度观念以及 1 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 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 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 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 1 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 分米的高度,数一 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

10、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 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 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 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 个 100 米就是 1 千 米。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 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为此教材作了一些安排, 如,让学生先估计课本的长、宽和厚以及常用物品的长(宽) ,再测量验证。再比如,让学生说一说 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 1 千米,在练习中设计三个不同路程的出游情境,提出“他们该怎样 去?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

11、,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5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这部分内容一方面操作性很强,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所以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安排动静的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要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之 上,安排的教学活动要给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 6本单元内容可以用 7 课时进行教学。 测量教学实录 2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

12、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 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 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 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 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 个三角 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 把小刀那么长。

13、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 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 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 可以用尺来量。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 观察一下, 直尺上有些什么? (大 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 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 1 厘米为单位。 )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 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 1 厘米:那么你知道 1 厘米是多长吗

14、?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 到 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2感知 1 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 1 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 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 厘米; (4)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 厘米长吗?(从0 到 2)从刻度“0”到哪儿 是 3 厘米长吗?(从0 到 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 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

15、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 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 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 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 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 (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取整数)

16、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 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 角硬币的长 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测量教学实录 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3 页的例 1 及做一做,练习一第 1、2、3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1 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 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 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 出示例 1 情境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观察后, 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 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 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 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 (见下表) 。 姓名 长 宽 厚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