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穴位注射定义穴位注射法,是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以穴位作用和药物性能为依据,在穴位内注入药物,通过针刺与药物的协同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将针刺与药物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综合,整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明显,节省药物、操作简便的特点。适用范围(一)运动系统疾病:痹证(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扭伤等。(二)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不寐、口眼歪斜、痿证、中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癫狂痫证等。(三)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下垂、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痢疾等。(四)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
2、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跨等。(五)心血管病:心悸(心动过速)、胸痹(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六)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肥胖症等。(七)外科、皮肤科疾病:疮疡、乳痈、肠痈、腹痛(溃疡病穿孔、肠梗阻、胆石证、胆道感染)、淋证(尿路结石)、风疹、带状疱疹、瘾疹、尊麻疹、座疮、银屑病、红斑狼疮等。(八)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中耳炎、鼻炎等。(九)妇产科、小儿科疾病:阴挺、子宫脱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恶阻、催产、小儿肺炎、小儿腹泻等。(十)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穴位注射施行针麻的在五官科中用的最多,用穴有体穴、耳穴
3、用药有生理盐水,维生素Bl注射液等中药制剂。禁忌症有明显皮肤外伤、皮肤溃烂、皮肤感染的患者不宜用此疗法,孕妇下腹,腰撕部穴位,合谷、三阴交、至阴等穴位不宜注射。药物不能注入血管、神经干、关节腔、脊髓腔等。操作流程1 .注射药物选择:从理论上讲,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药物包括中药及西药肌肉注射剂,注射剂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2 .穴位选择:选穴宜少而精,一般24个穴位。3 .常规消毒皮肤。将注射器内空气排尽,一手绷紧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用针刺手法将针身推至一定深度,注意是否有酸胀等“得气”感应,回抽无回血,即可将药物缓慢推入。注意
4、药量、注药速度,并应询问患者感受,观察其神志等体征。手指点穴定义手指点穴疗法,是指以医护人员的手指、手掌、肘关节等为施术部位,在特定的穴位或者部位施以按法、点法、揉法等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推拿疗法。适用范围(一)伤科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推拿伤科适应症。(二)内科疾病:头痛、失眠、腹痛、腹胀、中风后遗症、泄泻、便秘、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推拿内科适应症。(三)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不孕、孕前调理、更年期综合征,产后身痛、产后腰痛、产后乳胀、产后缺乳等推拿妇产科适应症。(四)儿科疾病:小儿感冒、疳
5、积、肌性斜颈、腹泻、便秘、脑瘫等推拿儿科适应症。(五)五官及其他科疾病:近视、斜视、视力障碍、鼻炎、咽炎、颈源性耳鸣耳聋、慢性肠梗阻等推拿适应症。禁忌症(一)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禁止在损伤局部进行手法治疗。(二)各种类型的骨折,其损伤局部禁止使用推拿手法治疗。(三)出血或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四)由结核菌、化脓菌所引起的疾病。(五)危重的脏器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六)急性传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等。(七)孕妇的下腹部、下腰部以及合谷、三阴交等有特定作用的穴位禁止刺激。(八)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九)严重的高血压病患者。(十)高热发烧者。(十一)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者。(十二)烧伤、
6、烫伤者。(十三)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者。操作流程1 .部位及取穴位:治疗的部位与穴位可以选取全身各部位经络、月俞穴、阿是穴等部位2 .手法: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等。疗程每日1次,每次操作15-20分钟,每个疗程IOT5天。脊柱小关节紊乱脊椎小关节(关节突关节)紊乱,包括颈椎、胸椎和腰椎的小关节紊乱,是指脊柱因急性损伤、慢性劳损,或由于姿势不当而引起脊椎小关节的解剖位置异常,导致疼痛及脊柱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好发部位依次为颈椎小关节、腰椎小关节、胸椎小关节。本病采用推拿正骨手法治疗,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应用广泛。适用范围由颈、胸、腰椎小关节紊乱造成的脊柱软组织损伤性疾病、脊柱
7、退行性疾病及脊柱相关疾病等。(一)脊柱软组织损伤性疾病:落枕、寰枢关节半脱位、棘上(间)韧带损伤、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急性腰扭伤、腰背肌筋膜炎等。(二)脊柱退行性疾病: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突症等。(三)脊柱相关疾病:颈源性血压异常、颈源性头痛、颈源性头晕、胸源性心律失常、胸源性胸闷、腰源性腹泻、腰源性便秘、腰源性大小便失禁等。基本手法(1)理筋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弹拨法、理顺法、点按法(取穴阿是穴、华佗夹脊、膀胱经等部位)。(2)整复手法:颈椎旋转整复法、胸椎错动整复法、抱颈提胸法、双连椅旋转复位法、腰椎分段斜扳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