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练习.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02253 上传时间:2021-08-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练习.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一语文双休日作业(2) 班级 姓名 一、 积累与运用:1 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36)ju 择 jing 迫 pn 用 菜q yng 系 k 头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 )(6)A对这样的做法,我们是应该支持呢?还是应该指责呢? B八月的大街上摆满了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葡萄啊C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能在这种天气外出,无疑是让人高兴的。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6)A.她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日耳濡目

2、染,多方接触,所以她也爱好音乐。B. 只要你能身临其境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 备了。 C. 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D. 有识之士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教育界当务之急的大事。4.下列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6)A这位建筑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的关注。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C四十年代出现了电子计算机,成为所需要的信息开发工具。D我有一个女儿,同许多年轻的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些。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1)曲径通幽处, 。(2) ,但余钟磬音。(3) ,乾坤日夜浮

3、。(4)戎马关山北, 。二、阅读理解:(一)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6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有哪些?(4)残阳、露珠 、月亮 7全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蕴含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 (赏析: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大约是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

4、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的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二)文言文阅读。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5、。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穿:凿。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8解释加点的词 (12)及其家穿井( 等到 ) 不若无闻也( 如 ) 普少习吏事( 熟悉 ) 卒用其人( 终于 )复奏如初( 又,再 )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曾经 )9.翻译(9)(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2)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3)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10“穿井得

6、人”的故事对我们有何启发?(3)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边去取水,所以总有一个人在外边打水。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对人说:“我挖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于是全国的人都争相传播这样一条奇闻。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到丁家去询问。丁家的人回答说:“我们是说挖了井节约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说挖井挖出来一个人。”)(三)阅读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回答下面的问题。(20)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写下这题目,仿佛

7、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了我们的眼睛和脸庞。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是“饭”而已。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

8、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因为,她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着,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终于能够天天都这样了

9、。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烧火做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没。父亲又讲,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说看啥时能回来,她做给你们吃。“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湿,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

10、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源。 1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5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以一缕炊烟为线索,生动记叙了母亲一生为儿女们的“吃”的忧与乐,表现了母亲无私、善良、仁爱的优秀品质。 12、文中对母亲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两个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5分)句赏析:本句是对母亲动作细节描写,“慢腾腾”并非母亲天性动作缓慢,“似乎品尝”、“难以下咽”也是母亲并非挑吃、不想吃,而是在生活困难的时期想让给儿女吃,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无私与慈爱、隐忍,也反映出当时农村生活困难,给母亲带来的一份忧伤。 句赏析:本句是对母亲神态的细节描写,物质丰富了,生活富裕了,母亲的脸上本应挂满笑容,但她脸上依就“黯淡和讪然”,传神地展现出我们远离父母之后,母亲对我们生活牵挂和对儿女的思念,更加突出母亲伟大、无私。1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是全文的主旨句,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的作用 14学习本文,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举一例说说父母(或亲人)怎样关爱你,你将如何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5分)言之有理即可。 命题:姚汶潞 审核:朱国富(语双休2 02机 2012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